巔峰時投靠袁術,至死未能脫身,孫堅為什麼不選擇自立門戶?

孫吳政權的開創者——孫堅,少有勇略,十七歲時便大破海盜;後遇黃巾之亂,他跟隨朱儁、張溫前往中原、涼州等地討賊,立下了赫赫戰功。個人之勇武,再加上先前在邊地作戰的豐富經驗,讓孫堅成了關東聯軍之中少數幾個能對西涼軍造成威脅的人。就連董卓自己都承認:“但殺二袁、劉表、孫堅,天下自服從孤耳。”

巔峰時投靠袁術,至死未能脫身,孫堅為什麼不選擇自立門戶?

袁紹、袁術、劉表能讓董卓感到棘手,自然是憑藉名望;反觀孫堅,卻完全是靠其出色的戰鬥力,以致“卓憚堅猛壯,乃遣將軍李傕等來求和親,令堅列疏子弟任刺史、郡守者,許表用之”。能讓董卓都主動放低身段,選擇拉攏、示好孫堅,足見後者早已擁有了“單飛”的實力。

然而,孫堅自北上以來,一直受袁術管轄,直至戰死在荊州。這不由令人疑惑:孫堅為何要在鋒芒畢露之時投靠袁術?在董卓退守長安以後,他為何不想著自立門戶呢?

借刀殺人

孫堅在北上前,做了一些不太地道的事:他殺死了荊州刺史王叡與南陽太守張諮。這兩人,不僅是孫堅的上司、同僚,還是朝廷委任的地方大員,孫堅擅自將他們殺害,已經觸犯了大忌。可以說,這是促使孫堅投靠袁術,以圖獲得其庇護的直接原因(詳見下文)。問題的關鍵是,漢室餘威仍在,各路軍閥之間就算互有爭鬥,也沒到隨便殺人的地步。既然如此,孫堅又為何會殺掉王叡、張諮呢?

在《三國志·孫堅傳》及裴注中,孫堅儼然一副“受害者”的模樣,他對頂頭上司王叡的反抗,似乎也是“事出有因”——總之,孫堅殺王叡,是因為後者瞧不起他的出身,言行中對他多有輕視之心;故孫堅以王叡“無禮”而殺之。

不過,考慮到《三國志》一直有“為傳主諱”的習慣,孫堅本傳中的說法可以適當懷疑。因為《三國志·吳書》的史料來源,多以《吳錄》《江表傳》《吳歷》為主;所以,並不排除吳人在這些一手史料中對孫堅殺害王叡一事進行了美化。

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靈帝中平末,(荊州)刺史王叡始治江陵。”王叡出任荊州刺史時,將治所(一州之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從原來的武陵(漢壽縣)遷移到了江陵。又按裴松之注引《吳錄》載:“及叡舉兵欲討卓,素與武陵太守曹寅不相能,揚言當先殺寅。”看來,過江龍王叡與地頭蛇曹寅積怨頗深,應當是前者移治所到江陵的一個主要原因。故王叡在討董前,會出言恐嚇曹寅,以警告後者不要“趁機搞事”。只是他沒想到,自己一時 “口嗨”,會付出生命代價。

巔峰時投靠袁術,至死未能脫身,孫堅為什麼不選擇自立門戶?

自劉焉提出“廢史立牧”之策並被朝廷所採納後,州牧刺史的實權早已大大增加。不過,按照漢代“三互法”的迴避制度,地方長官往往由外地人擔任。王叡是徐州琅琊人,他想要掌控荊州,便必須得到各地太守或地方豪強的支援。王叡與曹寅既然已經交惡,就自然要找其他人合作。孫堅執掌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又擁有強大戰鬥力,這既能幫助王叡更好地管理荊州,也可以協助他進行討董之戰。這便意味著,王叡不可能對孫堅如此無禮。

曹寅命人假冒漢庭使者,引孫堅去找王叡興師問罪時,後者還坦然說道:“刺史豈有所吝?”言罷,命人開啟庫房,令孫堅自取。這足以證明,王叡對孫堅頗有拉攏之意,畢竟他們都有討董之志,且有聯合的可能性。

在此情形之下,就算王叡真的瞧不上孫堅的出身,也不會表現地這麼明顯。所以說,孫堅對王叡痛下殺手,主要還是因為他中了曹寅的“借刀殺人”之計。

漢家名義

王叡與孫堅“聯合”,顯然對曹寅不利。既然東郡太守橋瑁可以詐稱三公名義,矯詔各路軍閥討賊;曹寅也可以先下手為強,借用天子近臣、時任光祿大夫的溫毅之名,令孫堅除掉王叡。

以孫堅“孤跡發微”的經歷看,他確實很容易被誆騙。雖說陳壽《三國志》中稱孫堅“蓋(大概)孫武之後”,但明眼人都知道,這只是一種託詞。《太平御覽》注引《幽冥錄》、《宋書·符瑞志》以及劉敬叔《異苑》中,皆稱孫堅之父(一說是祖)孫鍾以種瓜為業。如此出身,既證明了孫堅崛起的不易,也暗示了他未來的命運。

寒門乍貴,不懂官場上的彎彎繞繞,在孫堅身上體現地淋漓盡致。他以軍功起家,深受漢室皇恩,對朝廷自然盡忠。因此,當袁紹、曹操等人組建關東聯軍時,孫堅會毫不猶豫地加入;在後來的戰鬥中,得到袁術錢糧支援的孫堅,也成為了討董之戰中為數不多的幾個願意和董卓廝殺的軍閥;反觀其他諸侯,要麼明哲保身、要麼趁火打劫。

由此可見,孫堅的一系列軍事、政治行動,始終遵循著“漢家名義”四個字。而他殺害自己的頂頭上司王叡,便是受此矇蔽,稀裡糊塗犯下“濫殺朝廷命官”的罪行。但為了洗白上岸,他又不得不投奔到袁術麾下。

正如冀州牧韓馥發出的靈魂一問:“今當助袁氏邪,助董卓邪?”董卓掌控天子,以朝廷名義立於不敗之地;為了對抗“漢家名義”,袁紹、袁術兄弟二人只好打出“清君側”的幌子,這同樣是以尊奉漢室為前提的。正因如此,自討董聯軍成立後,各路諸侯便面臨著“非董即袁”的選擇。孫堅與董卓早有嫌隙,自然會優先加入袁術麾下。藉助汝南袁氏的庇佑,洗刷此前他濫殺朝廷命官的罪名。如王夫之《讀通鑑論》中雲:“袁氏四世五公之名,煊赫宇內,孫堅崛起,不能不藉焉。”

巔峰時投靠袁術,至死未能脫身,孫堅為什麼不選擇自立門戶?

話雖如此,孫堅殺害南陽太守張諮的行為,卻實在是屬於“一條道走到黑”的行為了。從立場上看,孫堅完全沒有必要這麼做;但誰叫帝鄉南陽(劉秀故里)擁有充足糧草、人口等資源呢?彼時,袁術屯兵魯陽縣,屬南陽管轄,自然不願受張諮(董卓任命)轄制。

據《三國志·孫堅傳》記載:孫堅北上到南陽郡時,張諮也曾熱情款待他。但沒過多久,便有主簿來見孫堅,雲“南陽太守稽停義兵,使賊不時討,請收出案軍法從事”。孫堅聽罷,遂命人將張諮斬首,於是“郡中震慄,無求不獲”。斬殺張諮後,孫堅行軍至魯陽,與袁術合兵一處,於是“術表堅行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史”。

上述可見,孫堅來到南陽後,曾短暫停留了一段時間,這顯然是在等待袁術的指示;在主薄回來後,孫堅依袁術之命斬殺南陽;不久,袁術當上了南陽太守;而孫堅搖身一變,成了豫州刺史。這種手段雖然不正,卻仍依託在“漢家名義”之下。

如本系列第二篇所述,孫堅在殺死王叡、張諮後,名義上佔據了荊州的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南陽五個大郡,幾乎等同於荊州的半個主人。但礙於他對董卓的威脅,後者又特意表奏劉表為荊州刺史。於是,袁術、孫堅為了“洗白”自己,選擇暫時與劉表合作,放他進入荊州。

誰料劉表也是個有能耐的,他單騎入荊州,竟也能得到當地大族蔡氏、蒯氏的幫助,從而站穩腳跟。如此一來,孫堅、袁術的後路便被切斷了。為了奪回此地,孫堅這才重新進攻荊州,可惜卻不幸殞命。

如此看來,與其說孫堅至死未能脫離袁術,倒不如說在“漢家名義”之下,他還未找到一個合適時機光明正大地離開。好在,孫策做到了這一步。

當袁術僭越稱帝,公然違背漢室之時,孫策及時抓住機會,選擇接受曹操(彼時已“奉天子以令不臣”)的任命,將槍頭對準袁術。憑藉著“漢家名義”,孫策成功脫離了袁術掌控,進而轉戰江東,併成為了孫吳政權的奠基之人。

參考資料:

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

范曄撰,李賢注《後漢書》

王夫之著《讀通鑑論》

圖片來源於網路

-END-

TAG: 孫堅袁術王叡曹寅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