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君之背,貴不可言

相君之背,貴不可言

歷時四年多的楚漢爭霸到了關鍵時期,也就是距離公元前202年12月項羽自刎正好還有一年的時間——公元前203年11月,西楚舉足輕重的大將龍且(ju)在淮水與韓信的對戰中戰死。項羽害怕起來,就派武涉勸韓信與自己聯合抗漢,告誡韓信說劉邦不可信,如果項羽被滅,下一個被滅的就是韓信。遊說不成。

而後,齊國遊說之士蒯通又勸韓信自立,說“我學過相術。”“我看將軍的面相,頂多封侯,並且還有危險,但從你的背後看,則尊貴不可言說。”言下之意是說從背面看,你有九五之尊之相。

蒯通的面相之說這事情是真的嗎?是真的,《史記》中有記載。史記是信史,司馬遷所書皆是有依據的。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的原文為:

通曰: “

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貴乃不可言。

事情是真的,那麼,相面真能看出韓信的尊貴嗎?

有可能,中國文化自古以來有相術,相面、相手、相背都還是能說得八九不離十。

不過,也可能不是蒯通從面相、背相上看出韓信有貴氣,而是作為了個遊說之士,瞭解劉邦,瞭解韓信,瞭解天下形勢。於是,借看相之機一語雙關地暗示韓信“背”叛劉邦自立門戶並表示願意跟隨。作出這樣的判斷,一是韓信的實力允許,他知道當下韓信的舉動能夠左右結局,在楚漢戰爭中偏向誰誰就勝,如果自立則能形成天下三分之勢;二是劉邦多疑,加上韓信功高震主,自古以來都是“

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難免會有被貶甚至被殺的危險。當然,齊國遊說之士同時也是為了齊國。

最終的事實也證明了韓信的功勞,劉邦的江山,其中有

三分之二

是韓信打下來的。

韓信卻說他在項羽手下只不過是執戟,項羽對他的話不聽,對他的計謀不用,劉邦卻能拜他為上將軍,給他衣食住行上優越的條件,怎麼能背叛呢。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的原文為:

韓信曰: “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

相君之背,貴不可言

拜將臺

大漢建立後的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1年),有人向劉邦告發韓信謀反,劉邦借遊雲夢澤而誘捕韓信,把他綁在車後拖回皇宮。查無證據,就放了。

公元前197年,呂后依蕭何之計,假裝說劉邦平叛歸來,陳豨已被處死,請韓信進宮慶賀,趁韓信進宮時捕殺了韓信。

劉邦平叛歸來後感到惋惜,不過,也正好除了心中一患。

韓信靠蕭何力薦而被劉邦重用,而最終卻被蕭何設計所殺,有一個成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就是這麼來的。

這裡得提到另一件事,也就是在公元前203年,韓信在平齊之後,正當劉邦被項羽固於滎陽一籌莫展時要劉邦封他為假齊王。劉邦很生氣,在張良的提醒下,劉邦順勢說:要封就封真齊王。韓信是想學秦將王翦消除秦王的疑忌那樣消除劉邦的疑忌嗎?而此事反倒引起了劉邦對韓信的猜忌。

如果韓信當時自立為王,歷史將被改寫。可是韓信是講信義的人,知恩圖報,所以沒有背叛劉邦。韓信的知恩圖報還表現在他對自己年少時給自己贈過飯的漂母的回報。

並非說不要感恩,不要知恩圖報,不要講信義,知恩圖報、講信義是人應該具有的品德;而是說,要遠離那些只能共患難不能共享樂的人,應當自立門戶時就應該抓住機會。(文/羅名旨 作者為媒體編輯)

TAG: 韓信劉邦項羽知恩圖報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