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考試中的這些人為什麼不願意參與科舉他們的影響力有多大呢

科舉制度是中國封建時代的一種重要人才選拔制度,千百年來,科舉為歷朝歷代的統治者網羅了大批人才,而這些人也透過科舉這個上升通道實現了自己人生的躍遷,正因為科舉有如此的功能,所以科舉才有如此之魅力,讓無數讀書人為之傾倒,甚至為其耗盡一生。但是,即便科舉讓讀書人趨之若鶩,仍有很多人不願意受其制約,他們或出於清高,或出於政治立場,或另有所圖,很多人不願意參與科舉。

古代科舉考試中的這些人為什麼不願意參與科舉他們的影響力有多大呢

科舉

而這些並不願意參與科舉的人士卻往往有著不同凡響的影響力,他們在民間或者士林中的影響力甚至遠遠超過那些透過科舉選拔出來的讀書人。這些人往往選擇歸隱山林,成為隱士,也有的人因為改朝換代而不願做新朝的臣子,所以他們選擇隱逸民間,不去參與新朝的科舉和政治,寧遠犧牲自己的政治前途也不願出仕新朝。

雖然這些人不願配合,但是統治者對他們卻更加關注,甚至為了掃清他們進軍政界的路障,不惜為他們開設專門的科舉制度,這種特殊的科舉被稱作“制科”或者“制舉”。所謂制科,是指天子下詔不定期舉行的科舉考試。

高蹈幽隱科

中國不乏隱居山林者,而這些人往往具備較高的學識或者獨特的技能,又與不願意將自己的學識和技能展現於世俗社會,他們往往會選擇隱居山林,做一個隱士,全國很多名山都曾留下他們的足跡。

當統治者出於政治需要,希望他們能夠出山為自己所用時,就需要動一番腦筋了,畢竟這些都是世外高人(或者至少看起來是),不可能去參加世俗之人參與的科舉,但是不經過科舉便做官又堵不住世人的悠悠之口,所以統治者別出心裁地為這些隱士單獨舉辦了一場科舉考試,這種由皇帝下令舉行的不定期的科舉被稱作“制科”或者“制舉”。

古代科舉考試中的這些人為什麼不願意參與科舉他們的影響力有多大呢

終南山

而這種針對隱士的制科通常被稱作“高蹈幽隱科”或者“山林隱逸科”,各地的官吏推薦隱逸在山林的隱士參加簡單的考試,然後便給予優厚的待遇,以作為榜樣展示給全國人民來看。但是,即使皇帝如此開恩,真正的隱士還是不可能去參加這種制科的,到最後這樣的制科反而成了一些別有用心之人的捷徑。

他們先隱居在山林之中,博取名聲,然後靜候制舉,透過考試之後便取得功名厚祿,所謂“終南捷徑”便是如是。而因為這些人的存在 “山林隱逸科”被一些人諷刺為“走馬赴山林隱逸科”,暗諷他們為了赴制科考試,不惜快馬加鞭,迫不及待之情不溢言表。

博學鴻詞科

除了“高蹈幽隱科”和“山林隱逸科”,還有一些其他的制科名目,比如清初時期的“博學鴻詞科”。“博學鴻詞科”的物件並不是隱逸山林的隱士,而是一些名滿天下的大儒名士,他們並非無意於科舉,那麼他們為何不參加正統的科舉,而是需要統治者為他們專門設定特殊的制科呢?因為他們最想要效忠的並非清朝,而是已經滅亡了的明朝。

清朝是滿族人消滅了漢人政權明朝而建立起來的,所以在清朝建立之初很多人不願為少數民族建立的清朝政權效力,所以他們在自己的最佳年齡錯過了科舉;還有些人因為明末清初的戰亂錯過了科舉,導致天下太平時,他們已經年歲漸長,不太可能再去與年輕人在科舉之中同場競技。但是在這些人中有不少飽學之士,如果能夠將他們納入朝廷之中,必然會建立一個“招賢納士”的正面形象,所以清朝統治者在天下初定之時,就已經開始考慮設定特科,專門吸納這些人。

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皇帝設立了最初一科的“博學鴻詞科”,康熙皇帝下令全國各地的官員推薦大學者參與考試,而這些大學者往往都是明朝的遺老,他們在內心之中依然傾向於那個已經滅亡了的明朝。但是明朝已經“死不復生”,很多人最終還是放下了心中的執念,選擇與清朝合作,參加了“博學鴻詞科”。最終,有143人參與了第一次的博學鴻儒科,最終選出一等二十人、二等三十人供職翰林院,並委之以修撰明史的重任。

之後,乾隆皇帝在自己執政之初也舉行過類似的科舉,當時參與者有167人,但是隻錄取了一等五人,二等十人,一方面是因為離明朝滅亡已經過了很多年,明朝的遺老們都已經消亡殆盡,真正的有識之士不多了。另一方面,“博學鴻詞科”作為特科,從中選拔出來的官員在官場上受到了正規科舉出身官員的排擠,因為參加科舉的人十年寒窗苦讀,還要經過縣試、府試、院士、鄉試、會試、殿試等多次考試採取了今天的地位,而特科只需要經過一次簡單的考試便能入職官場,如何不遭人排擠?

古代科舉考試中的這些人為什麼不願意參與科舉他們的影響力有多大呢

遺老

因為“博學鴻詞科”不夠權威性,被瞧不起,而且隨著清朝統治的逐漸穩定,已經不需要透過這個特殊的科舉形勢來籠絡人才,所以在乾隆年間之後再也沒有舉行過。

制科,其面對的物件往往是有一定的學識基礎的,所以其門檻相對較高,但是因為其考試形式過於簡單,而且政治目的大於選拔目的,所以有一定的存在意義,但是它們只能作為科舉制度的補充,終究不可能代替正統的科舉。

參考文獻:宮崎市定《科舉》

TAG: 科舉制科詞科博學隱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