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之三國正史03:為何漢靈帝寵信宦官?權力執行規律的必然

【出處】 《資治通鑑·漢紀五十》

【原文】是時中常侍趙忠、張讓、夏惲、郭勝、段珪、宋典等皆封侯貴寵,上常言:“張常侍是我公,趙常侍是我母。”由是宦官無所憚畏,並起第宅,擬則宮室。上嘗欲登永安候臺,宦官恐望見其居處,乃使中大人尚但諫曰:“天子不當登高,登高則百姓虛散。”上自是不敢復升臺榭。

【譯文】漢靈帝非常寵信宦官,中常侍趙忠、張讓、夏惲、郭勝、段珪、宋典等都被封侯貴寵。他甚至常說:“張常侍是我父親,趙常侍是我母親。”因此宦官無所畏懼,都建造了宅第,規格跟宮室差不多一樣。有次漢靈帝曾經想要登永安候臺,宦官們怕皇帝望見他們的宅第,就派中大人尚但勸諫說:“天子不當登高,登高則百姓虛散。”漢靈帝自此不敢再登臺榭。

諸葛亮在其大名鼎鼎的《出師表》中講過: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這裡的“靈”指的就是漢靈帝。

受多年傳統教育影響,漢靈帝在後世被簡單粗暴地描述成為一個軟弱無能、偏聽偏信的昏君形象,他身邊始終環繞著一幫禍亂朝綱、貪汙腐化的宦官,是導致東漢王朝走向覆滅的“罪人”之一。

資治通鑑之三國正史03:為何漢靈帝寵信宦官?權力執行規律的必然

歷史也許果真如此,但歷史未必僅是這樣。

一個直接的疑問就是,人人都知道“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那麼為什麼漢靈帝偏偏要“親小人,遠賢臣”呢?

從漢靈帝的人生經歷看,他父親早逝,雖繼承了父親世襲解瀆亭侯的爵位,但遠離政治中心,與母親相依為命。12歲的時候,漢桓帝的去世,讓他陰差陽錯地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一個心智尚未成熟、在中央朝廷毫無根基的小皇帝,實際上就是一個傀儡皇帝。“以前太尉陳蕃為太傅,與竇武及司徒胡廣參錄尚書事”,實際上的權力完全不在他這裡。加上同時期朝廷權臣、貴族與宦官爭權,漢靈帝內心的不安全感、失落感甚至屈辱感自然不會少。而始終陪伴他左右、給予他無限慰藉的只有身邊的宦官。

這些宦官雖然可惡,但至少對他是忠心耿耿,這使得從小在宦官呵護長大的漢靈帝,對宦官產生了無限的依賴和先天的信任。

資治通鑑之三國正史03:為何漢靈帝寵信宦官?權力執行規律的必然

從權力執行的角度看,漢靈帝非常需要宦官作為權力的一方,維持朝廷各方力量的平衡。

首先,漢靈帝的權力,是宦官和外戚給的。

他之所以能以外藩小諸侯的身份被扶上皇位,全憑宦官及臨朝稱制的太后看重。因此,宦官及太后對漢靈帝有再造之恩。這是他保住皇位、保住權力的第一選擇。

其次,宦官的權力依附於皇帝的權力,漢靈帝有絕對的控制力。

漢靈帝的權力是宦官所有權力、地位、利益的來源,他們兩個的相互依存關係,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第三,朝廷的大臣、貴族,要麼有自己的世家背景、要麼有獨特的聰明才幹

。他們壟斷了知識和地位,控制了社會輿論,形成了龐大的關係網路,時不時為了自身利益挑戰皇權,甚至不把年幼的漢靈帝放在眼中。對於這些人來說,換個皇帝,他們照舊掌握權力,繼續治國管民。

施展先生在其著作《中國史綱50講》中談到:

歷史書上說黨錮之禍是“宦官專權”什麼的,實際上只不過是皇帝透過宦官之手,跟這些世家大族進行PK,黨錮之禍就是皇帝進行中央集權的努力。

宦官的力量過強,皇帝還可能再去用外戚來壓制他們,東漢後期的諸多皇帝,交替地扶植宦官和外戚。世家大族面對皇帝的這些對抗舉措,便會進一步強化自己的“天下為己任”的形象,獲得道德制高點,宦官和外戚就進一步被還原為“小人”。

資治通鑑之三國正史03:為何漢靈帝寵信宦官?權力執行規律的必然

縱觀中國幾千年的帝制時代,皇權、宦官與朝臣的權力鬥爭一直都是常態化執行,共同推動著王朝的發展。而保持彼此的平衡是非常困難的,稍有不慎就會出現失衡的狀況。而一旦平衡局面被打破而無法及時修復,這個王朝也就走到了盡頭。由於宦官的根本利益是依附於皇權的,他的擴張不會危及皇權,反而皇權對其有充分的制約手段。

所以皇帝不怕宦官,反而需要宦官來作為皇權的外圍,來隔離和對沖朝臣的衝擊。

綜上所述,漢靈帝寵幸宦官,稱“張常侍是我公,趙常侍是我母”,可能發自內心情感,但更多應該出於權力執行規律的客觀需要。

TAG: 宦官漢靈帝皇帝權力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