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朝代:當“奴才”光榮,稱“臣”顯得生分,皇帝就喜歡奴才

如果有人自稱自己是“奴才”,常人會怎麼看?精神有問題,有病還是自我作賤。在注重尊嚴的現代社會,很明顯這是貶義詞,誰會這麼自我貶低呢?同樣在古代很長時間,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英雄氣節,也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家國尊嚴,誰又會如此犯賤呢?然而歷史告訴我們,沒有什麼不可能,一個存在近300年的王朝就如此,滿朝文武以“奴才”為榮,以當“奴才”為傲,我是“奴才”我快樂……

奇葩朝代:當“奴才”光榮,稱“臣”顯得生分,皇帝就喜歡奴才

此等奇葩王朝即為著名的大清帝國。清朝為什麼有如此傳統呢?從“奴才”的含義上分析,奴才是指侍奉主子之奴僕(又稱包衣),該詞在春秋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只是對下人的一種稱謂而已,後來漢族王朝相繼更迭,多有鄙薄輕視之意。清朝乃我國少數民族所建,崛起於東北白山黑水之間。清太祖努爾哈赤反抗明朝之前,各部落多為奴隸社會形態,其最基本的社會關係就是主僕關係,在此基礎上產生了滿語“阿哈”的音譯,即為奴才、奴僕之意。後來努爾哈赤創立的八旗制度其實質就是一種主奴體制。

奇葩朝代:當“奴才”光榮,稱“臣”顯得生分,皇帝就喜歡奴才

入關之前,清朝的戰力以旗人為主,旗人相對於漢人,更受到統治者的青睞,基於主僕關係,旗人更有資格稱“奴才”,漢人想這麼的也有,但相對於旗人數量太少,稱呼比較混亂,清太祖、清太宗兩代帝王也沒有太在意,這個時候滿清統治下的漢族大臣叫“奴才”、“臣”的都有,甚至還有自稱“我”的,沒有統一的標準。清軍入關之後建立大一統政權,各項規章制度逐步建立,但是關於如何自稱,也並沒有做出明文規定,但是大家基本形成了一種慣例。漢人一般自稱“臣”,但是漢人武將也要自稱“奴才”。而滿人的慣例則是在朝廷上稱“臣”,非正式場合則稱“奴才”,同樣在文書之中也遵循同樣的規則,正式的奏事公文則稱“臣”,請安摺子等非正式摺子則稱“奴才”。

奇葩朝代:當“奴才”光榮,稱“臣”顯得生分,皇帝就喜歡奴才

到了雍正朝,情況有所改變。作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勤政皇帝,雍正對臣子們的稱呼尤其重視,他專門發過一道上諭,“凡奏章稱臣、稱奴才,俱是臣下之詞,不宜兩樣書寫。 嗣後著一槩書寫臣字。”讓大家統一稱臣,可能是為了與過去那種奴隸制度決裂,也可能是為了平衡滿漢矛盾,不厚此薄彼,總之雍正一朝,“奴才”很沒有市場。

奇葩朝代:當“奴才”光榮,稱“臣”顯得生分,皇帝就喜歡奴才

乾隆與雍正不同,好大喜功,貪圖享受,更喜歡別人匍匐腳下,自己高高在上的感覺,因此又恢復了順治、康熙年間滿漢臣子自稱的慣例,並且發表上諭將慣例形成了制度,即“滿臣公事稱臣,私事稱奴才,而漢臣則公事私事都要稱臣”。如果漢臣想稱“奴才”則要受到懲罰滿臣如果私事不稱“奴才”則是忘本,也會被斥責。此後,滿人以自稱“奴才”為傲。所以就會看到很多乾隆朝的清宮戲如《宰相劉羅鍋》《乾隆王朝》等,皇帝最寵幸的和珅,天天“奴才這”“奴才那”的,而王傑、劉墉、紀曉嵐等都稱臣,沒辦法,不這麼稱呼要受罰呀!

奇葩朝代:當“奴才”光榮,稱“臣”顯得生分,皇帝就喜歡奴才

自乾隆朝以後,嘉慶、道光、咸豐、統治、光緒諸朝繼續沿用乾隆朝的“奴才”稱呼制度,以示滿漢之間的區別。到了宣統時期,為了挽救清朝滅亡的命運,清政府搞起了新政,其中有這麼一條“滿漢一體稱臣”,“奴才”稱呼制度這才告別了大清舞臺,不過到此,清朝也只有三年的壽命了。

TAG: 奴才稱臣自稱稱呼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