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曾國藩(82)

不一樣的曾國藩(82)

第十一章

筠仙早生五十年 子城鄉試躍龍門

上文說到,前文簡述了劉蓉其人,接下來說說曾劉二人的“小弟”郭嵩燾。

郭嵩燾其人

郭嵩燾1818年出生在湖南長沙府的湘陰縣,是一個在洞庭湖出口的通達之地。郭嵩燾家族曾“富甲一方”,到其父一代,家道中落。郭嵩燾比劉蓉小5歲,比曾國藩小7歲。“進學”後,在嶽麓書院讀書時,經劉蓉介紹與曾國藩一見如故,結為金蘭。前文已知,三子性情相近、抑鬱抱負,“笑談都與聖賢鄰”,自是競相比肩聖賢,相期終生。郭嵩燾初時亦科舉不順,期間多有坎坷,至1847年才中進士入翰林院庶吉士。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郭嵩燾入浙江學政羅文俊幕。當時正值鴉片戰爭,親眼見識了英國炮艦攻擊寧波定海,早早意識到“自古邊患之興,皆由措置失宜”,由此發願考察歷史上的“中外關係”,撰著《綏邊徵實》。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郭嵩燾中為進士時,“太平天國”即將成事。接著,郭嵩燾親自動員曾國藩,郭氏也親臨戰場。後於咸豐六年(1856年)初,奉曾國藩之命,赴浙江籌餉,順道去了上海(根據《南京條約》五口通商,其中包括上海)。郭嵩燾來時,英法已在“洋涇浜”落腳十餘年,營得有模有樣。這是郭嵩燾首次與洋人打交道,有點始料不及,原來傳說中“紅毛”“鬼佬”也居然長得漂亮、很講禮貌,修建房子居然也窗明几淨,洋酒(葡萄酒)也不難喝,停泊在黃浦江上的船艦,尤其超乎想象。

自上海返回後,郭嵩燾即往北京就任翰林,不久,入值“南書房”。其時,英、法諸國,要求重訂條約、開放更多門戶,且要使臣駐京。得不到許可時,便以武力要挾,炮艦停泊渤海,窺伺京師。咸豐皇帝命郭嵩燾參贊主持天津海防的王爺僧格林沁,以郭嵩燾已有的見識和理解,他認為“洋務一辦便了,必與言戰,終無了期”。

此等思路哪能對得上“英雄闊步”之僧王,且僧王又獲得庚子、辛丑以來與洋人作戰最大勝利,以至舉朝歡呼。對此,郭並不開心,曾國藩來信問其為何對備戰欲言又止,對勝仗“無動於衷”?隨之,郭嵩燾受命作為欽差稽查山東沿海釐稅而遭算計,被朝廷處分,又回南書房任職。郭嵩燾請回籍,以身體為由反覆告假,皇帝也覺不可思議。回湘陰僅一月(咸豐十年八月初四),郭嵩燾從朋友信中得知天津塘沽失陷、京城失陷,咸豐逃往熱河(號稱“駕幸”)。郭嵩燾“為廢寢食”“痛悼不已”,事情發展是他早有所判的,想不到自己“不幸而言中”,而且還是“昨歲之言”。

他因此憤然說:“諸臣之罪,豈復可逭哉!”“僧王之罪,殺之不足蔽辜矣!”他開列出“洋務四凶”,包括琦善、耆英、葉名琛、僧格林沁。他解釋,之所以沒有算上林則徐,是因為林則徐的人格實在令人欽敬,但處置洋務,林則徐同樣不得要領。

同治改元后,正與太平軍作戰的李鴻章希望借重既懂洋務且能理財籌餉的郭嵩燾。郭即復出,先作“蘇松糧道”,後轉任“兩淮鹽運使”,不到一年,朝廷任命他署理廣東巡撫。同治五年(1866年),因左宗棠糾纏,也因自己抑鬱憤懣請求,解職還鄉,回到長沙。

於長沙八年,郭嵩燾仰觀俯察,對於家國之事,有更多思考,亦更憂患。同治十三年(1874年),郭嵩燾57歲,朝廷詔命他赴京陛見。此年二月,日本藉口琉球漁民被害,興師臺灣。看來,正是此難敷衍之危機,才讓朝廷想起於洋務似乎有些辦法的郭氏。

TAG: 郭嵩燾曾國藩洋務咸豐林則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