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皇帝平均年齡低既是不正常作息和醫療水平低導致也有政治因素

東漢皇帝的平均壽命在大一統王朝中可以說是最低的,生卒年份可考的13位帝王,平均壽命僅26。71歲(前少帝劉懿出生年份不可考),不僅遠低於之前西漢的37。67歲,而且也是歷代大一統王朝中唯一一個低於30歲的。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東漢皇帝平均壽命如此之低呢?

原因之一:古代醫療條件普遍較為落後

從壽命長短來看,東漢皇帝之中也僅有劉秀(63歲)、劉協(53歲)和劉莊(47歲)三位超過了四十歲,僅佔23。08%;另有六人在20歲至39歲之間,佔到了46。15%;更有多達4人在20歲以下,佔到了30。77%。

如上所述,漢朝壽命最長的三位皇帝,均出現在東漢初年和末年,而其餘的皇帝則普遍壽命較短。皇帝壽命過短帶來的一大弊端,便是繼位的皇帝年紀太過幼小,這裡面既有皇子年齡太小的原因,也有權臣為掌控朝政而扶立年幼宗室的原因。

皇帝壽命過短與古代醫療條件較為落後可以說息息相關。彼時,由於醫療手段實在有限,在治療疾病時,甚至採取醫術和巫術並用的手段,這不僅導致醫治效果極為有限,而且面對很多疾病根本就是束手無策。

東漢皇帝平均年齡低既是不正常作息和醫療水平低導致也有政治因素

東漢疆域圖

可以說,東漢的醫療水平低下,是皇帝短壽早夭的一大客觀原因。然而,由於皇后的壽命往往要長於皇帝,皇帝早逝無疑便造成了“主少母壯”現象的頻繁出現,後宮掌權又只能依靠外戚,而皇帝要收回權力則又只能依靠宦官,這又造成了東漢宦官和外戚專權現象的泛濫,而這又導致了第二個原因的出現。

原因之二:皇帝不良生活習慣導致的惡性迴圈

醫療條件落後固然是皇帝短命的一個客觀原因,但絕非主要原因,否則東漢皇帝的壽命不會比西漢更短。東漢皇帝壽命過短,另外一個重要原因便是不良的生活習慣。

東漢末年哲學家仲長統曾在《昌書》中提到:“晝則以醇酒淋其骨髓,夜則房室輸其血氣”、“字育太早,或童孺而擅氣,或疾病而構精,精氣薄惡,血脈不充”才是皇帝壽命較短的主因,藥王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也對這種說法予以了肯定。

東漢皇帝平均年齡低既是不正常作息和醫療水平低導致也有政治因素

孫思邈

也就是說,皇帝沉迷享樂,導致身體羸弱,而生子年齡又普遍偏小,導致後代也普遍受到影響。先天不足,加上後天養護不及,再加上不良的生活習慣,才是皇帝早亡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先帝早逝,外戚為了專權巴不得皇帝不問政事,宦官又往往透過獻媚來固寵,結果導致新帝疏於管教,進而又因沉迷享樂而掏空身體,進而使得這種現象週而復始,形成惡性迴圈。

這種惡性迴圈,才是導致東漢少年皇帝過多的一個重要原因,進而導致了宦官與外戚長期爭權奪利,朝政烏煙瘴氣的混亂局面,而這種混亂的局面又導致了第三個原因的出現。

原因之三:多達四位皇帝非正常死亡或幼年夭折

從死亡原因來看,在東漢生卒年份可考的13位皇帝之中,僅有9人屬於正常死亡,佔69。23%;另有兩人幼年夭折,佔15。38%;還有兩人屬於非正常死亡,佔15。38%。

在兩位夭折的皇帝中,漢殤帝劉隆剛過百天繼位,在位僅僅220天便夭折;漢衝帝劉炳繼位時年僅1歲,次年便夭折。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雖然曾出現過數百位帝王,然而像以上這兩位帝王如此年幼繼位,又旋即夭折的現象,也是極為少見的。

東漢皇帝平均年齡低既是不正常作息和醫療水平低導致也有政治因素

劉纘

而在非正常死亡的皇帝之中,漢質帝劉纘7歲時被權臣梁冀擁立為帝,僅僅一年之後便又被梁冀毒殺;後少帝劉辯13歲繼位,但第二年便被董卓毒殺。東漢皇帝繼位年紀本就普遍偏小,被權臣毒害之後,年紀自然也就不會太大了。

多達4位皇帝夭折或非正常死亡,這已經佔到了30。77%,幾乎佔到了三分之一,再加上這些皇帝又普遍年幼,這無疑極大拉低了皇帝的平均壽命。

如上所述,東漢皇帝壽命過短,既有醫療條件落後的客觀因素,也有皇帝沉迷享樂導致身體長期虧損的主要原因,同樣也有權臣為了掌權而謀殺幼帝,以及皇帝早夭的原因。

TAG: 皇帝東漢壽命原因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