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為何與有殺父之仇的袁崇煥議和?後世揭開袁崇煥被殺真相

撰文|趙立波

十一年(1626年)正月十四日,大金國英明汗努爾哈赤率諸貝勒、大臣統領諸貝勒、大臣統領大軍(6–8 萬)從瀋陽出發,進攻明國。一路勢如破竹,所到之處無不攻城下寨。不久抵達寧遠城郊,在離城5裡處安營紮寨。

皇太極為何與有殺父之仇的袁崇煥議和?後世揭開袁崇煥被殺真相

努爾哈赤畫像

努爾哈赤遣被俘漢人進入寧遠城,勸誘守將投降說:“吾以二十萬眾攻此城,破之必矣。爾眾官若降,即封以高爵。”話雖不多,分量很重,故技重施如同勸降此前的李永芳一樣勸降袁崇煥。作為大明的寧前道袁崇煥答覆說:“汗何故遽加兵耶?寧、錦二城,乃汗所棄之地,吾約有十三萬,亦不以爾為寡也。”《滿洲實錄》袁崇煥的話表明了他死戰到底的決心,並一面積極進行部署,命人燃放西洋大炮,轟打城北金軍大營,“一炮殲虜數百。”《督師紀略》第二天,努爾哈赤集中優勢兵力和攻打範圍,下令騎兵、步兵衝鋒,一時之間,“箭上城如雨”,然而後金兵絲毫沒有退步的打算,居心“死戰不退”,大明軍隊“每用西洋炮,則牌,車如拉朽。”打死打傷金兵眾多。如此激烈的鬥爭持續三個日夜,只要猛攻,城上就以火力極猛的大炮轟擊,以至於“城下賊屍堆積”《明熹宗實錄》最終努爾哈赤眼見傷亡慘重打不下去,只好下令撤退。這次對於一向攻無不取的努爾哈赤來說是不小的打擊, 努爾哈赤先已受傷,最後竟然因此憤懣而死。《春坡堂日月錄》

皇太極為何與有殺父之仇的袁崇煥議和?後世揭開袁崇煥被殺真相

相關畫面

這次重大失敗對於保持強勁攻勢的後金來說無疑是一場重大巨創。“帝自二十五歲征伐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惟寧遠一城不下,遂大懷忿恨而回。《武皇帝實錄》”對於袁崇煥為大明立下的煊赫戰功連久不上朝的明熹宗也在嘉獎的諭旨中掩飾不住高興地說:“十年積弱,今日一旦挫其狂鋒。”《明熹宗七年督察院實錄》

顯然按照明朝的預判,努爾哈赤的死,勢必影響進攻速度,整個朝野因此長長地出了口氣。彷彿一切按照明朝想的一樣,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登上汗位,人們無法預知這是一個怎樣的人物,他是否會繼續按照努爾哈赤的方針對大明發動進攻,抑或是一個平庸的普通人物?此刻,負責寧遠最高防務的袁崇煥派出使者借弔喪之名去打探訊息,制定了一條“恢復之計”,就是“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之說。”《東華錄》而這次派出使者就是實行“和為旁著”。

皇太極為何與有殺父之仇的袁崇煥議和?後世揭開袁崇煥被殺真相

皇太極畫像

皇太極此時的預期表現讓大明的使者非常意外,甚至對於其父努爾哈赤的死並無半點仇怨,以熱烈的歡迎場面和盛大的招待規格對明使者一行,由此衍生出後世一段撲朔迷離的袁崇煥與後金“勾結”的多重演繹。

一個事業的大小往往因一個決策者的戰略眼光所決定。努爾哈赤對明朝的強勢進攻讓他愈加想推倒大明,史書定義是“惟遠大是圖”,遺憾的是這個雄心因他的去世而宣告結束。而皇太極如果是位目光短淺容易滿足的人物,那麼大明似乎可以從和談上保持實力,從而贏得翻盤的時機。此時的後金已經有相當的廣大國土,與大明對峙局面儼然形成。皇太極是否繼續堅持努爾哈赤的戰略,還是維持現狀這些都成了遼東局勢最為敏感的神經。

皇太極的所作所為註定與眾不同。

按照皇太極對整個局勢的預判更為複雜,並非直接能夠通過幾次大戰對大明實現一勞永逸的直接取代。與其父有著根本不同的戰略判斷是,皇太極將周圍的“漢人、蒙古、朝鮮”視作打擊大明之前的重要威脅。為此他以“剪裙邊”的方式逐步分化瓦解,最後將大明的“樹根”逐漸刨斷。而這一過程急不得,必須是持久之戰。他頗為形象地對臣僚解釋說:“南朝(大明)歷代二百六七十年,武弱文強,法久弊生,上下欺罔,賄賂公行,至萬曆末年而紀綱大壞矣。先皇帝(努爾哈赤)席捲河東,已成破竹之勢,懷疑中止,是皇天之所以留大明也。”並直接指出大明雖然日見衰敗,但是畢竟實力龐大,如果集中所有優勢資源對付一角,還是綽綽有餘。《明清史料》基於這種根本上的分析判斷,皇太極重新制定了對明朝的基本方略“我國處南朝大計,惟講和與自固二策而已。”

皇太極為何與有殺父之仇的袁崇煥議和?後世揭開袁崇煥被殺真相

遼東局勢圖

大明起初除了袁崇煥外,對皇太極提出的“和談”並不感冒,明熹宗朱由校結合群臣意見警告袁崇煥“邊疆以防禦為正,款事不可輕議。”不久,皇太極派出大軍攻打朝鮮,朝廷大臣紛紛彈劾袁崇煥,認為後金之所以有恃無恐,完全是袁崇煥的“和議”所致。而皇太極對於“議和”持續推進,甚至多次向袁崇煥表示“謙遜”,對於群僚對袁崇煥的攻擊,他解釋說:“乘敵有事江東,姑以和之說緩之”。袁崇煥雖然不斷與後金在“和議中扯皮”,但是也未停止對錦州、中左、大淩河等關鍵處維修防守工事,“戰守又在關門四百里外,金湯益固矣。”《明史袁崇煥傳》明熹宗聽了解釋後未對其再進行追究。

皇太極為何與有殺父之仇的袁崇煥議和?後世揭開袁崇煥被殺真相

明熹宗朱由校

不久,大明迎來了一次重要的皇位交替。朱由檢接替其兄成了帝國的新主人,危機卻如同大霧瀰漫越來越嚴重。此時,崇禎對袁崇煥表現出了高度信任,也正因此將他提升到遼東局勢權位最高的負責人,希望他能挽救大明於水火,並賦予他一口“尚方寶劍”對屬下有先斬後奏之權。在任命之前,崇禎與其做了長談,對其頗為推心置腹,並向其承諾全力支援他的工作,要什麼給什麼。袁崇煥也頗為躊躇,甚至信誓旦旦向崇禎保證,五年平定遼東局勢。崇禎問袁崇煥說:“女真跳梁,已有十年,封疆淪陷,遼民塗炭。

皇太極為何與有殺父之仇的袁崇煥議和?後世揭開袁崇煥被殺真相

袁崇煥

卿萬里赴召,忠勇可嘉,所有平遼方略,可具實奏來!”袁崇煥對答說:“臣受皇上知遇之恩,召臣於萬里之外,倘皇上能給臣便宜行事之權,五年而遼東外患可平,整個遼東可收復。”崇禎聽完興奮地說:“五年收復整個遼東,朕不會吝嗇一個封侯之賞,望卿努力。”內閣輔臣們聽了“五年全遼可復”後無不對袁崇煥交口稱讚說:崇煥肝膽識力實在不凡,真是一位奇男子!《明史紀事本末》獨獨兵科給事許譽卿並不相信,特意詢問袁崇煥,袁崇煥竟然以“聊慰上意”作為迴應,此後不久,皇太極的“剪裙邊”戰略得以實現,不久就對大明發起數次迂迴包抄,爆發了著名的“乙巳之變”,一度大軍開到北京城下,導致了袁崇煥被崇禎處死的重大歷史事件,猶如巨大的迷霧籠罩在明末的歷史之上,揮之不去。

TAG: 袁崇煥大明努爾哈赤皇太極熹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