閹豎禍政,遠邁漢唐,莫出其右——看明朝宦官干政之興衰

從秦朝的宰相宦官趙高、東漢的十常侍到唐朝的高力士、李輔國,宦官之患幾乎貫穿中國封建歷史,歷經三千年而未得消除。宦官,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支特殊的政治勢力,對許多朝代的政局都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其中以東漢、唐、明三代為禍最多,明代宦官為禍最烈。明朝是一個盛產宦官的朝代,光是《明史》記載的宦官就將近30多人,同時明朝也是中國古代宦官干政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朝代,宦官命運與朝代興衰相連,可謂“一部明朝史,半部宦官史”。

1、 太祖防宦,禁於萌芽

《明史》,“明太祖既定江左,鑑前代之失,置宦者不及百人”。明太祖朱元璋初定天下,定都應天府(今南京),“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農民出生的朱元璋,締造了大明王朝,為穩固明朝內治,鑑於歷代的宦官之患,太祖為限制宦官干政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作為天子近臣,為防宦官僭越禮法,太祖頒佈《祖訓》時,定為“十有二監及各司局”,規定內官(宦官)數量不超過百人,宦官不得兼任朝廷文武官員的職銜,不得穿著外官官服,不許讀書識字,官品位居四品及以下,每月領一石米作為俸祿,衣食皆於內庭。

同時,太祖“嘗鐫鐵牌置宮門”,鐵牌寫道:“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太祖將宦官不得干政鑄造於鐵牌之上,懸掛於宮門口,規定宦官絕對不能干涉朝政,如有越雷池半步者,斬。曾有一位老太監,服侍太祖皇帝很長時間,只因有一天說話談及政事,被太祖皇帝知道了,“帝大怒”,念起服侍日久,斥令他立刻還鄉。

太祖皇帝以《祖訓》制度的形式限制了宦官掌權,將宦官干政禁於萌芽。到建文帝即位,秉承太祖御內臣之策,加大了對宦官的限制,以致於燕王朱棣兵臨南京時,建文帝身邊的宦官紛紛北逃,投奔燕王朱棣,洩露朝廷機密情報。為朱棣奪取皇位,立下了鷹犬之勞。

閹豎禍政,遠邁漢唐,莫出其右——看明朝宦官干政之興衰

2、 成祖用宦,始於端倪

《明史》,“明世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諸大權,皆自永樂間始。”因宦官在成組皇帝奪取帝位期間,“內臣多逃入其軍,漏朝廷虛實”,為成組攻佔南京城做出很大貢獻,以狗兒為首的宦官太監甚至為成組上陣殺敵,勇立軍功,因此深得成組皇帝信任。

成祖原是燕王,由於起兵造反才奪得帝位,名不正、言不順,恐怕為天下官員所恨,又恐身邊宦官像背叛建文帝一樣背叛自己,因此,成祖便違逆太祖《祖訓》,開始大肆拉攏宦官、視宦官為自身親信,解除太祖對宦官的大部分限制。如此措施,一來可以避免宦官因受壓迫而貳其主,保證宦官絕對聽從皇帝個人意志。二來為宦官授權,使得宦官與掌權的朝中士大夫官員相互掣肘,並伺機控制絕大多數官員。自此,成祖將宦官視為自己的心腹親信。張廷玉在編寫《明史》時,認為明朝宦官干政,便是從成祖皇帝時期開了先例。

閹豎禍政,遠邁漢唐,莫出其右——看明朝宦官干政之興衰

永樂元年,成祖便委任宦官李興“奉敕往勞暹羅國王”,作為全權使節出使暹羅(今泰國)。鄭和因起兵有功,永樂三年,成祖派宦官鄭和(三寶太監)率領約兩萬七千八百多人的大明船隊南下西洋,一來成祖懷疑建文帝逃亡海外,恐其復辟,為絕其患,令鄭和尋覓建文帝蹤跡。二來,藉此機會“使中國富強”,宣揚國威,令夷狄畏之,不敢犯天朝國威,以穩固大明政權。永樂八年,派宦官王安監督軍營。又命令宦官馬靖鎮守甘肅,馬騏鎮守交阯。自此,宦官開始染指軍權。永樂十八年,為強化皇權,成祖設立直屬於自己的特務機關——東廠,由親信宦官主持東廠事務,監控百官及百姓。自此,宦官便開始全面干政,為後來宦官禍亂朝政埋下禍根。

閹豎禍政,遠邁漢唐,莫出其右——看明朝宦官干政之興衰

3、 英武寵宦,至於頂峰

中國自古以來,開國皇帝多是明君,天下初定、兵戎相息,為防前朝之亂再度發生,開國皇帝便大施仁政,勸課農桑,肅清吏治,親賢遠佞。明清時期,中國皇權達到頂峰,皇帝一人大權獨攬,這時,天下的治亂興衰全部取決於皇帝一人的決策,倘若是皇帝是明君聖主,那麼國家就能強盛,可明君聖主多集中於開國皇帝或者皇二世,到了三世皇帝,生於深宮之內,長於婦人之手,整日與閹豎為伍,一代不如一代,王朝興衰大抵如此。

太祖至宣宗階段,大明王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國力強盛。但自英宗“土木堡之變”以後,國力逐漸由盛轉衰。與宦官干政不無關係。

1。 王振擅權

王振者,蔚州人。“少選入內書堂,侍英宗東宮”。自英宗皇帝還在做太子時,王振便開始侍奉英宗朱祁鎮,作為英宗皇帝從小的玩伴,王振“狡黠得帝歡”,由於鬼點子多,深得英宗寵愛,在那時起,王振便開始培養了對英宗皇帝的支配力量。英宗即位後,王振被升為司禮監掌印太監。勸英宗以重典治國治理百官,以防止百官欺瞞皇帝。“於是大臣下獄者不絕”,王振初試掌干政。由於英宗年少親政,受宣宗遺詔,

臺閣重臣楊士奇、楊榮、楊溥以及堂皇太后輔政。王振忌憚他們,不敢再次擅權。

正統七年,輔政“三楊”及太皇太后相繼老死,英宗親政,王振因受英宗的絕對信任,加上干政阻礙老死,王振日發權勢熏天,先後大興土木、興師麓川,肢解劉球、謫戍李鐸,一時之間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位極人臣之人。英宗對王振也具有極強的依賴性,“賜振敕,極褒美”,稱呼王振為先生,朝中官員也稱其為翁父。

正統十四年,瓦剌大舉入侵,在王振的慫恿下,英宗皇帝開始御駕親征以立法先祖立不世之功。群臣上諫反對,王振不允,還將反對的眾人紛紛處罰。但由於行軍準備不足,連下大雨,王振聽聞敵勢洶洶,銳不可當,才頓生退意。撤退路上,由於王振要求英宗幸其其蔚州宅第,變更路線,耽誤行程,導致瓦剌在離居庸關三十里的土木堡,追上王師,擊潰明軍,生擒英宗朱祁鎮。此時,王振的擅權生涯也告終,為亂兵所殺。土木堡之變,重傷明王朝國力,成為大明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王振本人作為英宗時期掌權人,對土木堡之變應負一定責任。

閹豎禍政,遠邁漢唐,莫出其右——看明朝宦官干政之興衰

2。 劉瑾亂政

劉瑾的上位之路與王振有相似之處。劉瑾,原姓談,依靠劉姓太監得以入宮,於是改姓劉。在孝宗時期,犯了法,理應處死,但得以免罪。於是,像王振一樣“侍武宗東宮”。在侍奉武宗期間,劉瑾效法王振“日進鷹犬、歌舞、角之戲”,用以麻痺武宗,使得武宗樂不思蜀,日益昏庸。武宗在玩樂後,也愈發地寵信劉瑾,屢屢升遷官拜司禮監掌印太監,位居宦官集團“八虎”之首。

劉瑾把持朝政後,朝廷官員因“八虎”引誘皇上玩樂,荒廢朝政,託孤大臣便屢次彈劾以劉瑾為首的“八虎”,劉瑾反而進獻讒言,構陷託孤大臣劉健、李東陽、謝遷,將其紛紛趕出朝廷。

不僅如此,劉瑾還欺上瞞下,打擊武宗時期文官集團,隨意任用親信人員,黨同伐異,對異己官員打壓或者降職,更有甚者被誣陷至死。劉瑾權擅天下,官員們私下裡稱朱厚照是坐著的皇帝,劉瑾是立著的皇帝。劉瑾被稱為“立皇帝”。劉瑾時期,明朝宦官權勢達到鼎盛。

劉瑾擅權,變法革新,對明朝產生一系列影響。在經濟上,劉瑾降賦稅,減輕農民負擔。“三月,甲辰,振浙江飢又停止本年應解雜款銀六萬兩以寬民力。”政治上,他建立官員不定期考察制度,“己酉,詔吏部考察京宮不必以時”;獨創“罰米例”,以罰米為手段,打擊失職官員和貪腐行為。軍事上,為防兵患,“乃請仿王越、秦等故事,仍設文職大臣總制三鎮,鎮、巡以下皆受節制”,任用文職官員節制軍隊;文化上,“令寡婦盡嫁,喪不葬者焚之”,破俗革新。這些舉措,是其主要成就,但仍舊不能抹去其逐利腐敗,任人唯親的事實,過遠勝於功。最後被凌遲處死,其所實行的變法舉措,多被廢除。

閹豎禍政,遠邁漢唐,莫出其右——看明朝宦官干政之興衰

4、 威宗除宦,息鼓偃旗

熹宗時期,宦官魏忠賢得勢,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

魏忠賢擅權期間,犯有十大罪。“一併帝”,和先帝相提並論。大臣上書都把功勞歸於魏忠賢,把魏忠賢和先帝相提並論;“二蔑後”,汙衊皇后。他編織罪名汙衊皇親國戚,幾乎危害了到了後宮。“三弄兵”,違法插手軍事。大量招收沒有籍貫的人入軍,給太監發兵器盔甲進行操練。“四無二祖列宗”,眼裡沒有君王。所有的國家大事都是他一個人說了算;“五克削藩封”,嚴重剝削藩王。新封的三個藩王,他們得到的封賞比不上福王一個。而魏忠賢封公爵,肥沃的土地佔據上萬公頃。“六無聖”,眼中沒有聖人。魏忠賢是一介閹人,竟然敢建廟享受祭祀。“七濫爵”,亂封爵位。魏忠賢竟然承襲上等公爵,還不要臉的不曉得反省。“八掩邊功”,胡亂冒領武將功勳。武將拼死作戰保衛國家,魏忠賢卻跑去冒領功勞。“九朘民”,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十通關節”,暗中勾通其他有權勢的人。他的乾兒子崔呈秀、孽子崔鐸,寫出的文章,都因為他暗中疏通,都中了舉人。

閹豎禍政,遠邁漢唐,莫出其右——看明朝宦官干政之興衰

“熹宗崩,信王立”,威宗崇禎皇帝朱由檢即位。即位初,威宗“素稔忠賢惡,深自儆備”,威宗在熹宗時期,早已見證了魏忠賢如何禍亂朝政、貽害天下。威宗深知欲親政,欲治國,必先除魏,決心除魏以樹天威,還天下安寧。最後剝奪魏忠賢權力,在發配鳳陽的路上,魏忠賢自知難逃一死,便上吊自殺。死後,威宗“詔磔其屍,懸首河間”,並於崇禎二年,徹底肅清魏忠賢黨羽。自此,明朝宦官之患息鼓偃旗,此後至明亡,未有權勢熏天之中臣。

閹豎禍政,遠邁漢唐,莫出其右——看明朝宦官干政之興衰

5、 宦官之患?帝王之患?

明朝處於中國封建王朝專權宦官之頂峰時期,其實不光是宦官這個原因,其背後的成因,仍需分析。

中國曆代自古以來,貫穿封建王朝之矛盾有二。一是中央與地方之矛盾,二是皇權與相權之矛盾。地方與中央之矛盾,宋元時期,將地方兵權、財權、人事任免權悉數收歸中央,宋元以後,雖有靖難之變,大抵中央執掌四方。而皇權與相權之矛盾,自太祖時期,廢宰相制度,雖有張居正、嚴嵩等輩權勢比肩宰相,但仍無制度保障,皇權自此達到頂峰。兩大矛盾悉數解決,皇帝統攬內外,權御天下,皇權與中央合二為一。中央執掌四方,固無藩鎮割據。無宰相制度,固無外戚干政。因此,再無“皇帝與士大夫共天下”的局面,皇權至尊,六部事宜皆歸皇帝處理。皇帝終究是一人,難堪繁雜政事。自成祖任用宦官以來,宦官便得以干政。因此,宦官擅權的制度成因是無宰相制度,加之利用宦官作為皇帝的代理人處理政事,為皇帝分憂。其次,明代以來皇帝與官員之間的關係,不再是君臣之禮,而是主僕關係。宦官作為皇帝近臣,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監視百官,以防欺上。

宦官,作為皇權的依附群體,真能為患朝廷嗎?並非如此。首先,宦官權力無任何制度保障,其權力來源為皇帝賦予,“朕已知悉,汝輩好為之”,只有透過皇帝的親自授予,宦官才能作為皇權的代表,擅權專政。而只要君主願意,隨時都能剝奪宦官權力,劉瑾、魏忠賢如是也。其次宦官專權,多為皇帝安於享樂,不問朝政。明代皇帝,幾乎都將愛好凌駕於皇帝職責之上,自然,皇帝職責就只能由親信宦官代勞。

由於明朝皇帝與中央直接掛鉤,中央統攬四方,因此皇權便與國運相連,國運強,則皇權盛,國運弱,則皇權衰。而明代宦官之權,皆為皇權賦予,依附於皇權。因而,明代宦官的興衰,大抵為大明王朝的興衰矣!

閹豎禍政,遠邁漢唐,莫出其右——看明朝宦官干政之興衰

參考文獻:《明史》、《中國通史》、《中國曆代政治得失》、《從歷史人物到小說形象——魏忠賢研究》等。

TAG: 宦官皇帝劉瑾王振魏忠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