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趙國被徹底打殘,李牧為何還能全殲十萬匈奴精銳?

公元前244年,匈奴單于親率十萬精銳,進犯趙國邊境。然而最終,在趙國名將李牧的領導下,匈奴這邊非但沒有討到任何好處,反倒是被趙國殲滅了幾乎全部的主力。除了匈奴單于,率領極少數的親衛軍隊逃走之外,剩下的匈奴大軍,直接被李牧就地殲滅了。

長平之戰後,趙國被徹底打殘,李牧為何還能全殲十萬匈奴精銳?

這場戰爭,後世史稱趙破匈奴之戰。

李牧打匈奴的這場戰爭,在中國戰爭史上,可以說是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首先,這場大戰之後,匈奴十多年不敢再進犯中原,這就給了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原,送了一個好機會。

其次,在這場戰爭當中,李牧是以步騎結合的方式,全殲了匈奴的騎兵軍團。這個戰法,對後世戰爭的影響極為深遠。後世上千年的時間裡,李牧的這份戰法,都成了中原王朝應對草原民族的首選方案。

長平之戰後,趙國被徹底打殘,李牧為何還能全殲十萬匈奴精銳?

那麼,在這場趙破匈奴的戰爭當中,李牧到底是如何全殲匈奴的十多萬精銳?這場戰爭的前因後果,以及所處的時代背景,又是怎樣的呢?

有關這場戰爭的歷史,我們還得從當年長平之戰的時候開始說起。公元前260年,也就是李牧全殲匈奴主力16年以前,趙國和秦國在長平地區,打了一場上百萬人參與的大戰。

在這場戰爭之前,趙國和秦國原本是整個中原內部,最強大的兩個諸侯國。但是,在這場戰爭當中,因為趙國將領趙括指揮失誤,導致趙國前線四十多萬主力精銳,近乎被全部消滅殆盡。

長平之戰後,趙國被徹底打殘,李牧為何還能全殲十萬匈奴精銳?

長平之戰的失敗,對於趙國來說,影響可以說是毀滅性的。因為當時整個中原地區,所有諸侯國的人口加起來,也就只有兩千多萬而已。據後世史學家估計,當時的趙國,總人口數應該也就是三百萬人左右。

所以,長平之戰,等於是把趙國所有能拿刀能上戰場的男人,直接給殺絕了一多半。到了這個時候,趙國的滅亡,似乎已經是近在眼前了。

不過好在,在這場戰爭當中,秦國也有很大的損失,很難在短時間內繼續進攻。再加上其他幾個諸侯國,也不希望看到趙國就這樣被秦國滅掉,看著秦國就這樣順利壯大,所以紛紛前來救援。

長平之戰後,趙國被徹底打殘,李牧為何還能全殲十萬匈奴精銳?

再加上此時的秦國,內部又出現了內鬥的問題,無法團結一致滅趙。所以最後,趙國還是艱難守住了國都,並沒有就此被秦國滅掉。

但是,經此一戰之後,趙國的國力卻瞬間下跌了好幾個臺階,再也無力單獨對抗秦國。與此同時,因為趙國國力大損,士兵數量嚴重不足,如何面對北方的匈奴,也成了一個大問題。

和其他諸侯國不同,地處北方的趙國,除了要和其他中原諸侯國爭霸之外,還需要面對北方草原上的威脅。在戰國時代,北方草原上的匈奴,還沒有後來漢朝時候那麼強,而且也沒有徹底統一。但是以趙國一個諸侯國的力量,去面對整個匈奴的襲擾和進攻,還是有些困難。

長平之戰後,趙國被徹底打殘,李牧為何還能全殲十萬匈奴精銳?

在此之前,趙國經歷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國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尤其是在軍隊方面,更是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在這之後,趙國依靠強大的軍力,再加上在北方逐漸修築長城,擋住匈奴並不算困難,甚至還可以主動進攻。

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匈奴其實並不算是趙國的頭號敵人,中原的那些諸侯國,遠比匈奴的威脅更大。反倒是對於匈奴人來說,趙國才是最可怕的敵人。

但如今,隨著趙國軍力迅速衰退,作戰計程車兵數量嚴重不足,而且還需要分出很大一部分數量,去防備秦國和其他諸侯國。如此一來,能夠用來抵禦匈奴的力量,自然就更少了。

長平之戰後,趙國被徹底打殘,李牧為何還能全殲十萬匈奴精銳?

對於當時趙國整個統治階層來說,如何用較少的兵力,去抵擋匈奴的入侵,這就成了一個巨大的難題,而且是必須解決的問題。

這個問題,雖然看起來很困難,但最後還是被趙國人給解決了。

當時在趙國北方鎮守的將軍,便是那位名將李牧。李牧常年鎮守北方,深知匈奴的戰法。李牧很清楚,匈奴的強大,其實並不在于軍隊的作戰能力。戰國時期的匈奴,還處於部落制時代,生產力相當落後,連一件合格的鐵製武器,都很難打造出來。

長平之戰後,趙國被徹底打殘,李牧為何還能全殲十萬匈奴精銳?

所以,在武器裝備方面,當時的匈奴,完全處於被中原軍隊碾壓的狀態,如果雙方參戰人數相當,正面開戰的話,匈奴根本就打不過趙國軍隊。

匈奴人真正可怕的,是他們的行動速度。

匈奴是一個典型的遊牧民族,就連小孩子和女人,都會騎馬。相比之下,趙國經歷了胡服騎射運動之後,雖然也有騎兵,但騎兵數量卻遠比不過匈奴。要論軍隊的轉移速度,趙國軍隊是遠遠比不上匈奴的。

長平之戰後,趙國被徹底打殘,李牧為何還能全殲十萬匈奴精銳?

以往趙國軍力強大,軍隊內的騎兵也不少,想要和匈奴單純進行騎兵對戰,甚至直接深入草原,消滅匈奴軍隊倒是也不算難。但如今,隨著趙國主力兵團被消滅,騎兵數量大減,這種戰法就不太可能了。

所以,李牧想出來的這個辦法,就是以守代攻。

李牧的這個辦法,倒也不是李牧首創的。在此之前,中原北方的幾個諸侯國就發現,在對付匈奴的時候,修築長城似乎是一個不錯的辦法。戰國時期修築的長城,和今天我們見到的八達嶺長城,是完全兩個概念,很多地方其實也就是一人多高的土牆而已。

長平之戰後,趙國被徹底打殘,李牧為何還能全殲十萬匈奴精銳?

不過,這樣的長城,作用其實也不是為了徹底擋住匈奴,而是為了短暫擋住匈奴的騎兵。騎兵想要跨越長城,首先得花一點時間去拆城牆,這就給了趙國軍隊前來增援的時間。另外,長城的出現,可以及時預警,讓趙國軍隊在最短時間內,知道匈奴的動向,可以儘快派主力軍隊,前去迎擊匈奴。

正是靠著這個辦法,接下來的幾年裡,李牧一直坐鎮趙國北方,硬是靠著少量軍隊,很好地擋住了匈奴的入侵。當然,在此期間,李牧也沒忘了提升趙國的軍力。

在這幾年當中,李牧整頓了趙國邊境的吏治,任用了一大批有能力的將領。與此同時,趙國在長平之戰以後,也在實行各種有效的人口政策,儘可能地增加人口,恢復國力。隨著新出生的男人越來越多,李牧能徵召的軍隊,也就越來越多了。

長平之戰後,趙國被徹底打殘,李牧為何還能全殲十萬匈奴精銳?

另外,李牧鎮守北方邊境期間,還嚴格執行了以守代攻的政策。李牧曾經下令,只要匈奴人前來,所有趙國軍隊,只需堅守,不得擅自出戰。

從後世的角度來說,李牧的這個辦法,無疑是非常有效的。在這種以守代攻的局面下,李牧可以憑藉較少的兵力,擋住突厥軍隊的襲擾。而且,不出戰就意味著沒有戰損。當時的趙國,最缺的就是人。李牧的這個戰法,也可以減少無謂的傷亡,避免因為手下將領指揮失誤,再給趙國造成大的傷亡。

總之,經過李牧的多年駐守之後,北方邊境一切太平,而且邊軍數量也越來越多。北方的匈奴,也無法再南下襲擾。整個趙國邊境以南的廣大地區,都可以在相對和平的狀態下,進行各種生產活動,逐漸恢復國力。

長平之戰後,趙國被徹底打殘,李牧為何還能全殲十萬匈奴精銳?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這樣的李牧,難免會讓人覺得有些消極怯戰。對此,當時的趙國國王,也不是沒有意見。甚至就連當時駐守在邊境的小官,都覺得李牧的膽子實在太小,不適合做統帥。而趙王后來更是直接把李牧撤了回來,但李牧回來之後,趙國邊境馬上就再次出了亂子,匈奴再次南下襲擾。

於是,這個時候,趙王終於明白,李牧才是對的,所以就再次將李牧派了上去,繼續鎮守北方。

總之,經過十多年的時間之後,趙國在李牧鎮守北方的情況下,北方戰線基本上沒出什麼問題。在此期間,趙國也得以迅速恢復國力,人口再次恢復。在這十幾年當中,趙國雖然還是打不過秦國,但卻可以欺負更加弱小的燕國,再次擴大地盤,國力迅速恢復。

長平之戰後,趙國被徹底打殘,李牧為何還能全殲十萬匈奴精銳?

所以,在長平之戰結束16年之後,李牧知道,趙國全面反擊匈奴的機會,終於來了。經過十六年的恢復之後,長平之戰發生時,尚處於孩童時期的趙國人,此時已經到了壯年,可以去戰場上殺敵立功。此時的趙國,軍力雖然還是比不上長平之戰以前的趙國,但打一場對匈奴的反擊戰,還是綽綽有餘的。

作為一代名將,李牧很清楚,此時趙國的局面有多複雜。匈奴那邊,到了戰國後期的時候,已經有了逐漸統一的趨勢。一個統一的匈奴,和一個分裂的匈奴,威脅程度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不趁著匈奴尚未統一,直接將其擊潰,未來一旦匈奴統一,趙國就會有滅頂之災。

長平之戰後,趙國被徹底打殘,李牧為何還能全殲十萬匈奴精銳?

另外,當時的秦國,正處於新老交替的時代。秦始皇嬴政已經即位,而且為了修造鄭國渠,消耗了大量的國力,短期內不可能再對趙國進行主力進攻。而其他諸侯國,也因為各自的原因,不大可能在趙國和匈奴交戰期間,襲擾趙國的後方。

總之,對於趙國來說,這是一個天賜良機。

這場仗,是一定要打的。但問題是,到底要怎麼打?

對此,最好的結果就是,趙國可以一戰殲滅大部分的匈奴主力。只要完成這個目標,就算戰損大一些,也是值得的。只要能保證匈奴主力被重創,未來一段時間,不敢再興兵南下。這樣的話,趙國就可以從北方抽調更多的力量,去對付秦國和其他諸侯國。

長平之戰後,趙國被徹底打殘,李牧為何還能全殲十萬匈奴精銳?

反之,如果沒能殲滅匈奴主力,打草驚蛇,以後趙國不但要在北方駐守更多的軍隊,而且以後再想全殲匈奴主力,就更加困難了。

對於當時的趙國來說,機會只有一次。而對於李牧來說,這恐怕也是他人生當中,最重要的一場戰爭了。

為了達成這個目的,接下來,李牧做了近乎苛刻的安排。

早在這一戰開始的多年以前,李牧其實就已經在為這場戰爭做準備了。除了發展自身之外,李牧還設定了一個強大的諜報機構,常年監視匈奴的動向。在李牧的監視下,匈奴那邊的一舉一動,其實都沒有逃過李牧的法眼。在情報上,李牧就已經佔了巨大的優勢。

長平之戰後,趙國被徹底打殘,李牧為何還能全殲十萬匈奴精銳?

透過這些情報,李牧得出一個結論:因為這些年李牧一直堅守不出,導致匈奴那邊,對李牧十分輕視,根本不拿他當回事。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李牧鎮守北方期間,匈奴人雖然無法打破趙國的方向,但在防線以外,匈奴人確實絲毫沒有忌憚,根本沒想過李牧可能會主動出擊。

這就給了李牧一個完美的機會。

根據匈奴的這個特點,接下來,李牧設了一個近乎完美的局。首先,李牧先是以訓練的名義,從整個趙國邊境抽調精銳軍隊。在李牧的安排下,很快,一支龐大的軍隊,迅速集結起來。這支軍隊,總人數接近二十萬人。其中騎兵1。3萬人,驍勇步兵5萬人,弓弩兵10萬人,再加上1300輛戰車。

長平之戰後,趙國被徹底打殘,李牧為何還能全殲十萬匈奴精銳?

這支精銳大軍,便是李牧鎮守趙國邊境十餘年的成果了。

因為在過去的十多年時間裡,李牧基本上沒有主動出擊的先例。所以這一次,大家都覺得這只是一場例行的訓練。就連趙國這邊,也沒幾個人認為,李牧是真的想要打匈奴,更沒人想到李牧是打算直接打主力決戰。

隨著這支精銳大軍集結完畢。接下來,李牧又調來了大量的牧民,直接放到邊境上去放牧。按照李牧的指示,這些牧民將牛羊放得漫山遍野都是,非常令人心動。

長平之戰後,趙國被徹底打殘,李牧為何還能全殲十萬匈奴精銳?

很快,在李牧的安排下,這個訊息傳到了匈奴那邊。對於匈奴人來說,這顯然是一個天賜良機。如此大的一塊肥肉,匈奴人自然不可能不心動。但同時,匈奴人其實也懷疑,如此反常的舉動,是否會是趙國設定的一個陷阱呢?

對匈奴人而言,牛羊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所以,面對這樣的誘惑,就算有一定的風險,匈奴人也不可能不上鉤。而為了避免這些可能存在的風險,匈奴人就一定會集結更多的力量,來搶奪這些牛羊。

簡單來說,就是李牧透過自己的情報,吃透了匈奴高層的心理,預判了對方的預判。

長平之戰後,趙國被徹底打殘,李牧為何還能全殲十萬匈奴精銳?

接下來,匈奴單于帶著十多萬匈奴精銳,進逼趙國邊境。按照以往的慣例,趙國人首先派出一支數千人的軍隊前去抵抗。然後,當這支數千人的軍隊,和十萬匈奴主力遭遇後,很自然地就打敗了。

而這支軍隊的出現,也讓匈奴人進一步確定了自己的猜測:這次確實是一個埋伏,但埋伏的力量卻沒有那麼強,也就是和以往差不多。而在擊潰這支小部隊之後,匈奴單于便徹底安心,繼續率領軍隊主力,深入趙國國境。

就這樣,在李牧的一步步縝密算計之下,匈奴單于帶著這十多萬精銳,一頭扎進了趙國軍隊的包圍圈。

長平之戰後,趙國被徹底打殘,李牧為何還能全殲十萬匈奴精銳?

而在這場合圍戰爭當中,要想順利吃掉匈奴的全部主力,這就很考驗指揮者的指揮能力了。匈奴軍隊的移動速度,向來很快。而趙國這邊,雖然以往是以騎兵軍團著稱,但在長平之戰以後,趙國已經失去了大部分的騎兵軍團。此時伏擊匈奴,參戰的也基本都是步兵。

也就是說,李牧必須指揮大量的步兵,來完成對匈奴騎兵的絞殺,同時還必須保證吃掉大部分的匈奴主力。這樣一來的話,李牧的壓力就很大了。

好在開戰之前,李牧做了大量的準備。所以,開戰之後,李牧先是將戰車放在軍陣最前方,以此來阻擋匈奴騎兵的速度。接下來,等到匈奴騎兵稍慢一些之後,緊隨戰車之後的弓弩兵,開始射出大量箭矢,消滅那些衝擊戰車的匈奴騎兵,為戰車防線降低壓力。

長平之戰後,趙國被徹底打殘,李牧為何還能全殲十萬匈奴精銳?

這樣一輪反擊之後,匈奴人自然意識到,這是一個巨大的圈套。但到了這個時候,卻已經為時已晚,想退都退不了了。因為就在這個時候,李牧事先佈置在戰場兩翼的騎兵,開始趁勢壓上。不求殺敵,只求將匈奴大軍進行切割,切斷他們的後路,並且讓匈奴大軍內部,徹底混亂起來,失去整體行動的能力。

等到這些步驟都完成了之後,最終,佈置於所有軍隊最後方的步兵軍團,趁勢壓了上去,開始對那些已經被分割的匈奴騎兵,進行合圍絞殺。

仗打到最後一步的時候,趙國這邊,其實已經是一邊倒地屠殺了。因為匈奴這邊,唯一能夠依仗的,就是騎乘馬匹帶來的速度。而一旦馬匹的移動速度被限制,匈奴人的武器裝備,以及士兵數量,都遠比不上趙國軍隊。那麼,等待匈奴大軍的,自然只能是一場屠殺了。

長平之戰後,趙國被徹底打殘,李牧為何還能全殲十萬匈奴精銳?

所以,在李牧的精心算計下,最終,這十多萬匈奴大軍,闖入趙國的包圍圈之後,幾乎徹底全家覆滅了。只有那位單于,帶著少量的親衛軍隊,逃出了包圍圈,逃回了草原。不過,後世也有史學家認為,這位匈奴單于的逃走,並不是一個偶然,而是李牧的授意。

因為,只有讓這位匈奴單于逃走,北方的匈奴才不至於徹底分裂。而隨著這十多萬匈奴主力被消滅,而匈奴內部又不是群龍無首的混戰狀態。接下來的十多年,匈奴人註定不可能再敢南下。反倒是殺了這位單于,有可能會導致匈奴內部分裂,以後趙國邊境依然襲擾不斷。要是那樣的話,李牧打這一仗就沒意義了。

長平之戰後,趙國被徹底打殘,李牧為何還能全殲十萬匈奴精銳?

最重要的是,戰國時期的匈奴,本身也沒多少人。據史學家估計,當時整個匈奴,加起來也就只有百萬人左右,甚至可能還不到百萬人。所以李牧這一仗,等於是打掉了匈奴的大部分可戰之兵。接下來十幾年的匈奴,就如同長平之戰以後的趙國一樣,士兵的數量非常少,自然也就沒能力再次南下入侵了。

而在這一仗之後,李牧又乘勝追擊,滅襤國,破東胡、降林胡,將趙國的勢力範圍,大幅向北方擴充套件。而且,此戰之後,趙國也佔據了大量的草原地盤,有了足夠的養馬之地。未來趙國便可以依靠這個優勢,再次訓練起強大的騎兵軍團了。

長平之戰後,趙國被徹底打殘,李牧為何還能全殲十萬匈奴精銳?

但可惜的是,李牧的這些算計,最後還是敗給了趙國的奸臣。在這之後不久,隨著秦國再次入侵,李牧不得不被調去另外的戰場,去和秦國作戰。再之後,李牧被趙國的奸臣郭開陷害,直接免除了所有官職。而李牧辛辛苦苦打下來的這點優勢,後來也被趙國的統治者,一點點給糟蹋乾淨了。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後世很多人都說,如果李牧能多在位十年,或者沒有被郭開陷害下去的話,那秦始皇能否統一六國,都是一個疑問。

縱觀整個趙破匈奴之戰,我們不難發現:這場戰爭,真的是古代步兵對騎兵的一個巔峰戰例。後世很多中原王朝,在打北方遊牧民族的時候,基本上也都是按照這個思路來的。

長平之戰後,趙國被徹底打殘,李牧為何還能全殲十萬匈奴精銳?

在此之前,歷史上還從來沒有過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先例。後世所有的將軍,在琢磨以步制騎的戰術時,肯定都會想到李牧打得這一仗。

而且,就在李牧這一戰百年多以後,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其實也想過用這個方法,去解決匈奴的問題。當時的漢武帝,便在馬邑地區,集結了數十萬漢軍,並且佈置了大量的誘餌,希望誘惑匈奴主力上鉤。

但遺憾的是,這場著名的‘馬邑之謀’,卻因為有漢朝奸細洩露訊息,最後功虧一簣了。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後來漢武帝才不得不重用衛青和霍去病等人,訓練大量的騎兵軍團。從原來以步制騎的思路,改變為以騎制騎。

長平之戰後,趙國被徹底打殘,李牧為何還能全殲十萬匈奴精銳?

而如果是以這個角度來看的話,李牧能打贏這場大戰,恐怕也不只是因為他高超的指揮能力,更是因為在開戰之前,李牧的諜報工作,確實做的很到位了。

TAG: 匈奴趙國李牧軍隊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