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爭霸,為何是秦國統一?

戰國七雄爭霸,為何是秦國統一?

從公元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先後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中國自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中央集權

國家,為什麼是“西陲小國”秦國統一了六國呢?

究其原因我認為有以下三點

1。 地理位置與地形結構佔盡先機

秦國的國號來自於地名,它是周朝時在中國西北地區建立的諸侯國。秦人始居隴山以西今甘肅省東部,與戎人雜居錯處,遠離中原。周王室東遷之後,秦人才逐步東進,歷經若干代人的努力,到秦穆公時,終於征服了關中。此後,直到秦惠文王取巴蜀(即今四川)之前,長達近三百年間,秦國的國土一直大致穩定在今陝西關中地區。秦國的北方相對強大的義渠在公元前327年被秦國打服稱臣,西方是廣漠的半乾旱草原,散佈著一些被秦穆公打服的“西戎”,南面是相對弱小的蜀國,巴國,東面是韓趙魏三晉。 可以說秦國東出涿鹿中原時的北、西、南三面都沒有強敵。等秦國徹底拿下巴蜀,消化義渠後對三晉的優勢就更大了。

戰國七雄爭霸,為何是秦國統一?

秦國處於中國地勢三級階梯的第二階梯,相對其他六國,其地勢海拔高,易守而難攻。並且秦國周圍山圍水繞,有黃河,崤山,函谷關等優勢地形,未戰而先立於不敗之地。整個戰國期間五國曾五次聯合攻秦。秦國大多數都能據關而自守大敗聯軍,一旦函谷關被攻破,秦國立馬各地求和。而六國離心離德只要能維持割據就會撤兵。

反觀六國中韓趙魏處於四戰之地需四面堤防鄰國偷襲,甚至各國之間還相互有飛地,防不勝防。燕國,齊國,楚國倒是處於當時的邊疆地區,可以先穩定後方而後涿鹿中原。其中燕國國力弱小,又緊臨趙國,中山國,齊國,一直被各國侵略,到燕王噲時甚至被齊國所滅。齊國主要位於山東和河北南部,與燕國,趙國,魏國,楚國,越國相鄰,形勢更加複雜,齊湣王時期,齊國對外擴張,南吞宋國,西卻強秦,終於召來五國伐齊,而齊國無險可守,一戰近亡國。楚國地處南疆,疆域最大,極具戰略縱深。只要楚國能變法成功,平衡外交,大有可為,所謂“橫成則秦帝,縱合則楚王”。當然楚國的優勢也是他的劣勢,由於疆界過大,又分別與秦國,韓國,魏國,齊國接壤,這些國界交匯處肯定也是需要分兵防守的。

2。商鞅變法成功

春秋戰國時期,鐵製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廣,導致原有的土地國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農民兩大對立的階級產生。新興軍功地主階級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要求獲得相應的政治權利,從而引起了社會秩序的變動。因此,紛紛要求在政治上進行改革,發展封建經濟,建立地主階級統治。各國紛紛掀起變法運動,除了秦國的商鞅變法還有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齊國鄒忌變法,韓國申不害變法,趙國胡服騎射,燕國樂毅改革。

戰國七雄爭霸,為何是秦國統一?

其中燕國的改革發生在燕國被齊國侵佔之際,其改革的主要目的在與光復燕國,穩定局勢,最終報復齊國。雖有成效,卻曇花一現。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主要是在軍事上的大變革,對於經濟和農業沒有觸及。所以後期趙國雖然軍力強盛,然而一跟秦國打持久戰其農業,經濟就顯得捉襟見肘,長平之戰時需要四處借糧,邯鄲自衛戰時,城內糧食耗盡,趙國百姓苦不堪言,易子相食。而趙勝為首的宗族勢力照樣山珍海味,胡吃海喝。趙國改革的不全面使得它並不能完全整合發揮其國力,在與秦國的抗衡中處於劣勢。

韓國申不害變法主要強調君主的統治之“術”,術“取決於君主本人的才能,君主本人比較正確,有能力,國家就會比較興旺;相反,國家就會陷入混亂,老百姓就會遭殃。正因為申不害與韓昭侯用”術“有餘,定法不足,”不擅其法,不一其憲令“,因此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韓國的問題。韓昭侯一死,韓國很快又衰落了,因此申不害變法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

齊國鄒忌變法主要在吏治,推薦人才,教導君王,提高行政效率,但未對“耕”,“戰”涉及。竊以為李悝變法,吳起變法及商鞅變法改革更全面。李悝變法使魏國在戰國初期迅速強盛起來成為當時唯一的霸主。魏國霸主持續三代,衰落於魏惠王的窮兵黷武,四處樹敵。吳起變法則是因為支援他的楚悼王逝世僅僅持續了五六年就匆匆結束。商鞅變法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秦孝公在位24年,始終支援商鞅變法。

戰國七雄爭霸,為何是秦國統一?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秦國在河西地區接連打敗了不可一世的“魏武卒”,秦國在河西爭執中逐漸轉為優勢。後來即位的秦孝文王雖然車裂了商鞅,但他看到了商鞅變法給秦國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於是秦孝文王繼續貫徹實施商鞅變法。最終秦國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

3君主賢明

從秦孝公到秦始皇,秦國一共經歷了七位君主,分別是秦孝公嬴渠梁,秦惠文王嬴駟,秦武王嬴蕩,秦昭襄王嬴稷,秦孝文王嬴柱,秦莊襄王嬴子楚,秦始皇嬴政。秦孝公在位24年,主要成就在於啟用商鞅,變法圖強;遷都咸陽,攻打河西。使得秦國由弱轉強,開啟崛起。秦惠王在位27年,主要成就在正式稱王,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進一步增強了秦國的綜合國力。秦武王在位4年,主要成就是攻取宜陽。秦昭襄王在位56年,主要成就是採用遠交近攻戰略,分別進行了伊闕之戰,五國伐齊,鄢郢之戰,華陽之戰和長平之戰,並且滅亡東周,奠定了統一的基礎。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在位時間太短,無功亦無過。秦始皇即位後水到渠成,統一六國。正因為接連4位賢明的君主即位,才能使商鞅,張儀,司馬錯,范雎,白起,李斯,王翦等賢臣猛將大展宏圖,閃亮登場,最大程度的發揮自己的才能。

反觀六國,魏國率先變法,最先崛起,魏文侯,魏武侯兩代時君主賢明,識人善任,人才濟濟,當時無敵。魏惠王時剛愎自用,不聽人言,以至商鞅,孫臏等人才紛紛流失。

齊國齊威王,齊宣王兩代時重用人才,稷下學宮,群賢畢至。到齊湣王在位時如同魏惠王,好大喜功,專業敗家。趙國是趙武靈王和趙惠文王兩代賢明,有廉頗,藺相如等為之死,然兩代以後的君主疑廉頗,毀李牧,以致國滅身亡。韓國有韓昭侯,燕國有燕昭王,楚國有楚悼王,但是後人皆是庸才。

秦國的統一看似偶然其實必然。經過七代國君的努力,憑藉先進的制度和強大的國力遠遠甩開了六國,最終完成了統一華夏的歷史使命。

TAG: 秦國變法商鞅齊國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