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族制社會”視角下的南北朝時代

三聯韜奮書店(ID:slbook1996)

當城市進入午夜 書店就是燈火

“貴族制社會”視角下的南北朝時代

這是一本論題鮮明的魏晉南北朝史概論書。作者是京都學派東洋史學第三代的代表人物,他與谷川道雄一同開創了“豪族共同體論”,並將之發展為“貴族制社會”,本書就是以此為主題來概述魏晉南北朝的歷史。

01

與西歐相似的命運

從世界範圍看,這一時代之前,東漢王朝和羅馬帝國作為兩大強權分別屹立在亞洲和歐洲,而後,羅馬帝國分裂,日耳曼人南下,最終滅掉西羅馬帝國,從此強權瓦解,封建割據的時代來臨。在中國,東漢王朝在黃巾起義的打擊下搖搖欲墜,三國鼎立之後西晉短暫統一,但在內遷民族的衝擊下,北方再度分裂。某種程度上,西歐和中國有相似的命運,都是在北方“蠻族”的衝擊下分裂瓦解,西歐形成封君封臣制度,君主未能集權,而中國是世家大族長期專權,皇權不振。

此外,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魏晉南北朝時的世家大族也都有自己的莊園和依附農民或農奴。

某種程度上,魏晉南北朝就是中國的“中世紀”。

但是,與西歐不同的是,魏晉的世家大族並未具有像西歐封建領主那樣的獨立性,未能擁有自己的領地和軍隊,在莊園內也沒有獨立的司法權,未能成為真正的封建領主。

儘管皇權不振,但他們還是聚攏在皇帝周圍維持王朝的統治,而且將華夏文明傳承下去,與中世紀的黑暗和愚昧形成鮮明的對比。

那麼,魏晉南北朝時的中國為何會走上這樣的歷史道路?川勝義雄的《魏晉南北朝》會告訴我們答案。

02

貴族制社會的成因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從貴族制社會的成因講起。作者所採取的視角為權力史與文化史的雙重奏,而這兩種視角在某種程度上交匯於促成貴族制社會形成的核心群體——

知識人階層

。這裡作者用知識人而不用“知識分子,”是因為“分子”這個詞語由於政治原因不可避免地帶有一種階級立場式的貶義色彩,余英時在《士與中國文化》的序言也提到過這一點,語言學家陳原在《當“人”變成“分子”的時候》這篇文章中亦有討論。

本書的知識人階層指的是魏晉南北朝時世代傳承的世家大族,他們同時壟斷了政治權力與文化資源,在經濟上又不斷兼併土地,具有向封建領主方向發展的趨勢,但與此同時,他們一方面遭到鄉村自耕農階層的抵抗,另一方面又受到部分維護自耕農經濟的知識人的制約,因而不能發展成為像中古西歐那種真正的封建領主,最終不得不依賴於鄉里共同體並與之結合,轉變為農耕文化的指導者,成為文人貴族。

“貴族制社會”視角下的南北朝時代

這些文人貴族一方面掌控朝政大權,支撐著羸弱的皇權,另一方面又保護和教化著以自耕農為基礎的鄉里共同體,同時也是知識和教養的傳承者與傳播者,並透過九品中正制來確保對於官職爵位的世襲壟斷。

自東漢末年黃巾大亂至隋文帝統一天下,這四百年間既黑暗又華麗的政權並立的時代,就是在這種貴族制社會的的逐步興起、確立、鞏固、變異和崩潰的過程中不斷演進的。

03

貴族制社會的形成及確立

貴族制社會的形成源於東漢後期豪族的崛起。東漢的建立者劉秀本身就是豪強地主出身,東漢建立後,一大批豪強成為支撐東漢政權的核心力量,然而王朝賴以存在的基礎卻是小農經濟,豪強的兼併擴張必然會削弱東漢王朝的統治根基,於是隨後爆發了

度田事件

,但是豪強問題並沒有徹底解決。章帝之後,和帝依靠宦官掃滅外戚竇氏,此後即位的皇帝大多年齡幼小,形成宦官外戚交替執政的現象。無論外戚還是宦官,在他們掌權之後,都會利用公權力為己方謀利,從而推動與他們相關的豪強地主向領主化的方向發展。

“貴族制社會”視角下的南北朝時代

東漢帝室外戚圖

與此同時,東漢還有很多具備儒家教養的知識人,他們因其知識和教養而被鄉村共同體給予好評,這就是鄉論,而地方長官基於鄉論而推舉他們為官僚。因而他們代表著鄉村共同體,反對這種豪族領主化的傾向,對汙濁的現實表示不滿,從而被稱作“清流”,在輿論上則表現為“清議”,於是遭到當權者的鎮壓,這就是兩次黨錮之禍的由來。

然而後來爆發了黃巾之亂,為防止黃巾亂黨與知識人聯合起來危害統治,東漢政府下令撤銷了

黨錮之禁

。這正說明黨人和黃巾軍都是針對政府當權派的豪族領主化路線。

貴族制社會開始形成於曹魏和西晉。黃巾之亂後,東漢政權在內鬥中瀕臨崩潰,宦官、外戚勢力俱亡,皇權孤微,群雄並起。在亂世中,此前傾向於領主化的豪族與對其抵抗的知識人逐漸互相妥協、互相合作,以恢復社會的安定。曹操在鎮壓黃巾軍的過程中逐漸崛起,並招攬名士荀彧、程昱等與其合作。

作者指出,面對鄉村社會的危亡,地方豪族需要與更強大的權力體相結合,而知識人就起著居中疏通的紐帶作用。

這些知識人以上層權力為背景,遏制下層地方豪族的發展,同時又以其在地方上的影響力來支援上層權力的穩固。典型的例子就是地方領主李典在士大夫面前屈膝致敬,這表明武人勢力被遏制,從屬於文人貴族,無法形成武士階級。

“貴族制社會”視角下的南北朝時代

清流士大夫關係圖

曹魏政權收攏了眾多東漢時被彈壓的在野知識人,奠定貴族制社會形成的基礎。同時,由於原來的鄉論被戰亂所破壞,以鄉論為基礎制定了新的選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由於被文人貴族所操控,所以進一步促進了貴族制社會的形成。

作者認為,西晉的滅亡就是因為無法化解豪族領主化路線與鄉村共同體之間的矛盾所致。一方面,貴族高官沉湎於表面的和平,奢侈之風盛行,另一方面,知識階級沉醉於不切實際的“清談”,而無視基層社會的困境。結果就是放縱了一撮利慾薰心的實權人物互相鬥爭,引起八王之亂而耗盡國力,最終被內遷的匈奴所滅。

貴族制社會在東晉確立並興盛。三國時代的東吳政權大大促進了江南的開發,作為外來的征服政權,東吳依靠當地的豪族統治,其將領的軍隊可以世襲,私兵色彩濃厚,同時不斷開發江南的土地,並與當地的土著山越作戰,自耕農還未發展成熟,豪族的領主化較為明顯。到了西晉末年,眼見中原大亂,江南的豪族也有獨立建立政權的意願,但他們不願揹負“叛逆”的罪名。

正在此時,

司馬睿

王導

渡江而來,於是江南豪族便擁立他們為正朔而謀求穩定江南的秩序。

然而,在東晉政權中佔據核心位置的並不是江南豪族,而是南遷的北方士族,這是因為王導利用江南豪族內部的等級落差分裂了他們。

同時,九品中正制等北方先進文化的制度與意識形態也使得北方士族佔據統治地位。

“貴族制社會”視角下的南北朝時代

東晉司馬氏譜系圖

王導把知識人輩出的吳郡、會稽名門籠絡到北來貴族階層中,透過他們來控制和支配中小豪族,對陽羨周氏、武康沈氏這樣粗鄙不文的豪族進行壓制和排斥。

在此後長達一個半世紀裡,出身於這些低階豪族的下級武將都屈居於文人貴族之下。

與此同時,北方還有大量的流民南遷,東晉政府將流民安置於京口等地,並任命流民統帥者為將軍兼任地方長官,以其勢力作為後盾穩固自己在江南的統治,抵禦來自北方政權的威脅。

綜上,東晉政權是以司馬氏皇族和王氏等士族為核心的貴族政權,在北方流民與南方諸勢力之間進行權衡和調節,以維持實力均衡,一旦各方勢力失衡,就要發生動亂。(東晉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大的動亂就有王敦、蘇峻、孫恩盧循,以及桓玄之亂,其中桓玄還曾篡位。)

04

貴族制社會的衰落與崩潰

貴族制社會的衰落與崩潰在南朝時期。東晉王導之後,庾氏、桓氏、謝氏等一流士族相繼執掌朝政,其中

謝安

居功甚偉,他巧妙調節各種勢力,充分發揮西府和北府的軍事力量,以此來穩定文人貴族的統治,併成功抵抗

前秦苻堅

的軍隊,展示出東晉貴族政治的輝煌成就。

然而此後貴族制社會便開始衰落,北府的寒門武人逐漸崛起。

桓玄篡國在事實上已經宣告了東晉的滅亡,在擊敗桓玄以及北伐成功的基礎上,劉裕崛起並建立劉宋,開啟南朝時代。南朝自宋文帝被殺後,包括南齊政權在內,皇族宗室之間就不斷處於互相仇殺奪權的混亂之中,出身寒微的軍人紛紛起而爭權,同時文人貴族自身也走向衰落,他們既沒有權力也沒有才能,僅成為點綴朝廷的花瓶,這被作者稱為

“下克上

”的時代。

“貴族制社會”視角下的南北朝時代

南朝貨幣

從左至右依次為:南朝宋“大明四銖”銅錢,南朝宋“景和”銅錢,南朝宋“永光”銅錢,南朝梁“太清豐樂”銅錢,南朝陳“太貨六銖”銅錢。

作者認為這是

貨幣經濟

的發展所導致。由於江南生產力提高,貨幣流通增多,商人開始崛起,寒門出身的軍人以商人為後盾,然後巴結討好實權人物,他們透過煽動長官進逼中央,希望長官當上皇帝,以實現自己的飛黃騰達。這些寒門軍人就是“

恩倖

”,部分商人向恩倖大行賄賂,恩倖將官職授予這些商人,並保證他們在商業上的特權。

經濟的發展使得市場上需要更多貨幣,貨幣不足使得貨幣價值升高,劣質貨幣充斥市場,擁有更多優質貨幣的富人實力大大增強,而貴族往往自命清高,淡泊名利,在貨幣經濟發展的大潮中逐漸沒落,趨於貧困。

南朝的黃金時代在

梁武帝

時期,梁朝前期在他的治理下文化繁榮,經濟發展,但到了後期,流民問題日益嚴重,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面對尖銳的社會矛盾,皇帝沉湎於佛教,貴族窮奢極欲,恩倖和地方土豪趁勢崛起,社會危機四伏。

侯景之亂

使得貴族制社會徹底走向崩潰。

在戰亂中,文人貴族遭到屠戮,以江南落後地區的土豪和盜賊集團為核心力量的陳霸先建立了

陳朝

,朝政大權被擔任中書舍人的寒門所掌控。陳朝是南朝文化最後的餘暉所在,在陳後主《玉樹後庭花》的靡靡之音中,魏晉南北朝的大分裂時代落下帷幕,隋文帝開啟了大一統時代。

那麼,為何統一是由北向南?北方的歷史程序又是怎樣的?

05

同時代的北方社會

西晉末年,首先建立政權的是匈奴人。東漢時南匈奴內遷,漢末時已居於華北各省,尤以山西南部為最。後來曹操將匈奴分為五部,並設定官員進行監督。在漢人統治下,匈奴原有的部落逐漸解體,他們融入到農耕生活中,不少人淪落為奴隸或佃農,在遭遇饑荒時還可能面臨被賣為奴的悲慘命運。面對這種壓迫,匈奴人自然要起來反抗。

這時西晉早就內亂不已,成都王司馬穎引入匈奴人作為援助,匈奴左部統帥

劉淵

成了司馬穎的部下。304年,王浚引鮮卑人為援,擊破了司馬穎的軍隊,劉淵藉口去調集軍隊,趁機回國統率匈奴五部。於是這年十月,劉淵便建了漢國,他聲稱要復興漢帝國,打倒腐朽不堪的晉朝。

同一年,氐族李氏也在四川建了了成國,五胡十六國時代正式開啟。

“貴族制社會”視角下的南北朝時代

五胡十六國興亡表

在北方遊牧民族所建的政權中,始終存在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導致統治階級內部總是鬥爭不已,互相殘殺,也因此都很短命,那就是“宗室性軍事封建制”與專制皇權的矛盾

石勒

所建的後趙為例,後趙的軍事基礎在於以羯族為中心的胡族部落聯盟,而這些部落軍隊是由大單于所統率,宗室諸王也都有各自的部落軍隊。在過去的匈奴世界,諸王各自統率自己的部落,單于在統率自己部落的同時也是整個匈奴世界的首領。而十六國時代的匈奴國家,最高首領已是皇帝而不是單于,而且他們統率的也不只是同族人了,還有其他族群的實力人物,這種套上漢族官制外衣的部落軍事組織被作者稱為“宗室性軍事封建制”。

在這種體制下,宗室諸王擁有強大的軍隊,在皇帝統領之下可以爆發出驚人的戰鬥力,所以石勒的軍隊在華北所向披靡。然而一旦擴張的步伐緩慢下來,向中原王朝的模式過渡之時,宗室之間往往會為爭奪皇權而爆發激烈鬥爭,導致國家分裂瓦解。可以說,十六國的興起和滅亡大多與此有關。

“貴族制社會”視角下的南北朝時代

五胡十六國概要圖

前秦政權的早期也是宗室性軍事封建制,苻堅本人就是率軍擊敗暴君符生後登基的。為消除宗室對皇權的威脅,苻堅採納王猛等漢族知識人的建議,推行漢化政策,抬高君主的權力,併成功統一華北。

然而苻堅懷有一種融合各族的理想主義,對歸順前秦的各個異族部落一視同仁,並讓其首領在都城擔任高官,從而削弱了氐族人對這些異族部落的控制力,這就為前秦的瓦解埋下了隱患。

王猛在去世前已經察覺到前秦國內異族湧動的危險,在遺言中勸諫苻堅不要攻打東晉,當務之急乃是壓制國內其他各族的離心傾向。

但苻堅沒有聽從,而是傾盡全國之力南下攻晉,

淝水之戰

的潰敗使得原本被統一到前秦之下的各個部族紛紛謀求獨立。386年,拓跋珪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同年改稱魏王,隨後把後燕在華北的領土全部佔領,然後遷都平城,北魏由此崛起。

與其他遊牧民族的政權一樣,北魏依然是宗室性軍事封建制。不過道武帝

拓跋珪

很早就解散了麾下的部落,並剝奪了“大人”對部落的統率權,把部落民直接納入國家統治之下,在首都之外設立了特別行政區,還實行與漢族地區類似的任官制度,這些地區與漢族地區逐漸融合,所以北魏沒有重蹈五胡諸國因宗室內亂而滅國的覆轍。但以鮮卑為核心的北族士兵依然是主要的軍事力量。

北魏很早就吸收了華北的知識人群體並予以重用,驍勇善戰的鮮卑軍隊加上漢族知識人的謀略,使得太武帝得以順利攻滅北燕和北涼,於439年基本統一北方。

然而,在北魏向中原王朝體制的轉型中仍存在強大的阻力,突出的表現就是崔浩因秉筆直書國史而遭屠戮的

“國史案”

。最終不但崔浩被族誅,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等名門也被牽連處刑。太武帝藉此以安撫鮮卑貴族,保證其政權的穩定。不過在此之後,部分鮮卑貴族逐漸加深了對華夏文化的瞭解,對漢化的疑慮逐漸減少。

恰在此時,南朝正處於宗室之間互相殘殺的動盪時代,遭到迫害的劉宋宗室和大臣紛紛避難於北魏,北魏得以接受一批自南朝而來的漢族知識人,並受到貴族制社會及其先進文明的刺激。在此背景下,

孝文帝

登上歷史舞臺,並開啟全面漢化的新時代。

在此前,馮太后已推行了俸祿制、三長制和均田制,加速了北魏向中原體制的過渡。親政之後,孝文帝於496年遷都洛陽,並下令移風易俗,全面推行漢化政策,將鮮卑姓改為漢姓,皇族拓跋氏則改為元氏。在此基礎上,他鼓勵胡漢通婚,並將漢人的門第制度移植到北魏政權中。

具體來說,他規定北方范陽盧氏、清河崔氏等五大家族是可以與北魏皇族通婚的第一等士族,對應到胡族中則是穆氏(丘穆陵)、陸氏(步六孤)、尉氏(尉遲)等“八姓”是第一等貴族。以下漢族分為甲、乙、丙、丁四個等級,胡族則分為“姓”、族、從姓或旁支,與漢人姓氏等級分別對應。這些等級分別對應其家族在官僚體制中的高低貴賤,以九品中正制來維繫,這樣,北魏的貴族制社會就建立起來,首都洛陽逐漸繁華起來。

然而,在繁榮的表象之下,社會已埋下隱患。在北魏貴族制中,皇族、宗室是最高貴的貴族,其下有北族八姓為輔翼,於是高階官職被宗室及北族貴族所壟斷,漢人佔據中下層的官職。北族的上層貴族與下層平民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下層軍官、士兵的不滿情緒日益增長,尤其是北部邊疆六個軍鎮的鎮民。523年,沃野鎮鎮民破六韓拔陵率先舉起反對北魏的旗幟。隨後,這場叛亂從六鎮擴充套件到長城地帶全境,北魏從此衰落。

趁亂崛起的爾朱氏被滅之後,高歡、宇文泰分別擁立兩個傀儡皇帝建立東魏和西魏。雙雄對峙的結果是

東魏—北齊政權

西魏—北周政權

所滅,脫胎於北周的隋朝最終結束魏晉南北朝這一大分裂時代。究其原因,除卻北齊皇帝的昏庸殘暴,更重要的是鮮卑的武將勳貴與漢族的文人貴族之間的矛盾。北齊佔據了中原富庶之地,經濟文化都要比北周繁榮得多,但也正因如此,有眾多的名門望族,而北齊政權的核心力量則是由六鎮鎮民而來的北族軍隊。

“貴族制社會”視角下的南北朝時代

南北朝末年形勢(6世紀70年代)

這樣,漢族知識人的“文治主義”與鮮卑勳貴的“軍國主義”之間發生了嚴重的衝突,再加上經濟的發展使得部分商人崛起,他們勾結皇帝寵信的恩倖培植勢力。漢人貴族、鮮卑勳貴、和恩倖這三種勢力之間便展開互相鬥爭。

與北齊的富庶不同,北周所處的關中處於欠發達地區,沒有像北齊那樣多的名門望族,但正因如此,北周社會各階層的力量更加容易整合,文人貴族無足輕重,甚至出現漢人胡化的傾向。北周的

府兵制

有效地把自武川等鎮南下的北族系士兵,與關中豪族率領的鄉兵集團整合起來,組成了一支戰鬥力強悍的軍隊。另一方面,北周建立之後,宇文護一直專權,同時逐步誅殺勳貴,使權力更加集中,此後武帝除掉宇文護,接掌過被集中化的權力,由此成功滅掉北齊。

可以看出,北齊的滅國是由於其不能統合各方勢力。同樣,南朝雖然文化發達,經濟繁榮,但卻因經濟的發展引起各方勢力的消長,其政權無法有效統合,社會矛盾尖銳起來,從而走向衰落。

儘管北齊和陳朝都是當時的發達地區,但只有北周才能打造出強有力的“軍國主義體制”,所以脫胎於北周的隋帝國一統天下。

06

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

隋朝統一之後,也要吸收知識人參與政權,但是在此前長期的分裂與動盪中,

一方面,身份與階層序列固化的貴族社會已徹底崩潰,只有透過讀書來學習“古聖先王之道”的知識人才能夠獲得生存之道,提升社會地位,這種背景下,科舉制便應運而生。

所以顏之推在《顏氏家訓 勉學篇》中寫道:

“自荒亂已來,諸見俘虜。雖百世小人,知讀《論語》、《孝經》者,尚為人師。雖千載冠冕,不曉書記者,莫不耕田養馬。以此觀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數百卷書,千載終不為小人也。”

而另一方面,對於學問和教養的重視,傳承儒家文化的強烈責任感,也成為支撐知識人在亂世中生存的強有力的信念。

對此,顏之推與兒子顏思魯曾有過這樣的對話:

“鄴平之後,見徙入關。思魯嘗謂吾曰:‘朝無祿位,家無積財,當肆筋力以申供養。每被課篤,勤勞經史,未知為子可得安乎?’吾命之曰:‘子當以養為心,父當以學為教。使汝棄學徇財,豐吾衣食,食之安得甘,衣之安得暖?若務先王之道,紹家世之業,藜羹溫褐,我自欲之。”

可見,顏之推認為,只要兒子能努力學習先王之道,把家族的學問傳承下去,哪怕讓他過最窮最苦的日子,他也滿心歡喜。

毫無疑問,這種知識人的強韌性,也是中華文明歷經數千載而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最後,借用川勝義雄先生的話,顏之推不但是六朝時代的閉幕者,也是開闢新時代的路標。一個更為繁盛的全新時代將要來臨。

注:本文系氏表、地圖均出自《魏晉南北朝》。

“貴族制社會”視角下的南北朝時代

魏晉南北朝

[日] 川勝義雄 著

後浪 2022-1

TAG: 貴族豪族知識政權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