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侵華,卻與11國簽約向14國賠款,為何清政府如此呢?

1898年,光緒帝主導的戊戌變法在康有為等人缺乏革命經驗、袁世凱的權衡利弊、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實力強大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之下,以失敗告終,而光緒帝最終也被囚禁。而面對危機,一群來自社會底層的所謂愛國者,卻做出了他們的反應。義和團運動也由此而生,但在冷靜下來以後我們卻發現其首領李來中、張德成、曹福田等卻都是不折不扣的投機主義者,惡霸一方,而也就在他們的鼓動之下,一時間北方各個省份響應者雲集。

八國聯軍侵華,卻與11國簽約向14國賠款,為何清政府如此呢?

而作為當時的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卻想出了一出“借刀殺人”的妙計。以“刀槍不入”的義和團來驅逐洋人。可惜的是這位當時清政府的實際統治者,卻向我們展現了一出以弱攻強,最後引火自焚的鬧劇。而此時的大清政府面臨的是當時世界上所有的強國,再轉身看看這個滿目瘡痍的王朝,其實結局早就不難猜測。

八國聯軍侵華,卻與11國簽約向14國賠款,為何清政府如此呢?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也便由此爆發,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淪陷,而八國聯軍所到之處,燒殺淫掠,無惡不作,圓明園更是毀於一旦。慈禧太后則早早的帶著光緒帝逃亡陝西西安。而慶親王奕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則被委任主持議和事宜。1901年9月7日,北京西班牙使館,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簽訂。

八國聯軍侵華,卻與11國簽約向14國賠款,為何清政府如此呢?

八國聯軍侵華,由英國、美國、日本、俄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奧匈帝國八國出兵,但卻在簽訂《辛丑條約》時,成為了11個締約國,額外加入了荷蘭、比利時、西班牙三個國家。

這又是為什麼呢?原來這三個列強的加入,乃是源自慈禧太后的無知與義和團所謂的義憤。在與義和團聯合中,公開懸賞“殺一洋人賞五十兩,洋婦四十兩、洋孩三十兩”,在攻打東交民巷中更是火燒了荷蘭、比利時、西班牙三國使館,但即便如此,裝備了現代化武器的大清帝國軍隊竟然連一個東交民巷都沒有拿下,更遑論對外陳兵大沽口的八國大軍了。

八國聯軍侵華,卻與11國簽約向14國賠款,為何清政府如此呢?

弱國無外交在這裡也顯示的淋漓盡致。而更為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辛丑條約》所規定的賠款4。5億兩白銀,因為清政府無力償還,只得借款,總計9。8億兩白銀。簽訂條約的11個國家,也便認了,但賠款時卻又成了向14個國家賠款。又多出來三個列強—葡萄牙、挪威、瑞典。即便是此時的三國,尤其是曾經在大航海時期盛極一時的葡萄牙,雖然也一度沒落,但與此時的大清帝國相比依舊是天壤之別。而這三個國家也便在沒有簽約的前提下,提出了所謂的民間索賠。誠然數額不大,但國之尊嚴何在?

八國聯軍侵華,卻與11國簽約向14國賠款,為何清政府如此呢?

而關於《辛丑條約》簽訂,還有一段話讓我們感慨萬千,更不能不提及。

也就在慶親王要簽字之時,年齡已經78歲的李鴻章說道“天下最難寫的字,就是自己的名字。王爺,你還年輕,以後的路還長著哪,這賣國條約,還是讓老臣來籤吧。”

八國聯軍侵華,卻與11國簽約向14國賠款,為何清政府如此呢?

這段話出自《走向共和》,作為一部少有以客觀角度去評判李鴻章的電視劇,他也為我們展現了李鴻章的“難處”,為我們瞭解李鴻章做了更好的註解,而且這句話也隨著《走向共和》而廣為人知,但與現實而言,誠然清政府之所以答應,也確實是弱國無外交的體現,但現實是,慶親王與李鴻章也都在《辛丑條約》原件上被迫無奈簽下了兩人的名字。

而一段屈辱的歷史寫就,也決然不是一個人,一個看似想當然的決定就能夠翻篇的。而作為後來人的我們,自當砥礪奮進。

參考資料:《走向共和》、《辛丑條約》等

TAG: 辛丑條約李鴻章慈禧太后慶親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