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為掌握權力實行多項措施,名為尊儒實則儒法並用

漢武帝劉徹(前156年——前87年3月29日)是西漢第五位皇帝,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子,其母為王娡。漢武帝登基之初,漢朝建立已經有六十多年了,天下安定,而且,漢武帝繼承了“文景之治”的政治經濟成果,可以說是一位在政治經濟基礎相當不錯的條件下繼承皇位的。

可是,在他初即位之初,他卻沒有能真正地執掌皇權,因為當時他的祖母竇太后還掌控著皇權,竇太后領著一幫老臣和外戚把持著朝政。直到建元六年(前135年)五月,竇太后去世,漢武帝才得以掌握大權。

但是,即便是漢武帝已經君臨天下,但他仍然受到了兩股力量的制約:一是朝中的老臣和外戚,王皇后、竇嬰、田蚡等對朝政的控制力還是很強的;二是分封在外的劉姓諸侯王,漢武帝的父親漢景帝是採取一些措施積極削弱分封的藩王,可是,當時做得並不徹底,也還不具備徹底削藩的條件,所以,留下的藩王依然對漢武帝所掌控的中央政府有牴觸舉動。

漢武帝很有雄心壯志,強化專制皇權是他的志向,上面的兩股力量如果沒有被削弱,他是不會甘心的,。竇太后在世時,他當傀儡皇帝,竇太后死了,朝中的老臣,還有他的母親王太后,又要來對他指手畫腳,這是他不能容忍的。對於漢武帝這樣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來說,竇太后已死,他專權的機會來了,他是不會再當傀儡皇帝的。按漢武帝的性格和志向,他是絕對不會再受制約於朝中權臣和各地的藩王的。

所以,漢武帝採取了一些積極的措施,有力地擺脫了後宮、外戚和朝臣對他的制約,他徹底改變了漢初及文景時期“無為而治”的治政風格,採取了儒家積極有為的政治策略,大力提高皇權專制,完善專制集權的治理方式,把皇權專制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漢武帝為掌握權力實行多項措施,名為尊儒實則儒法並用

劉徹

漢武帝所採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利用“罷黜百家,表章六經”的政策,消除之前消極的意識形態,並吸取新人才,用以對抗和替代朝中的老臣,培養新生力量,達到皇帝掌控朝政的目的;二是新組建了與“外朝”對應、對抗的“內朝”,藉以削弱“外朝”(主要是丞相)的力量,讓“內朝”來制約“外朝”,便於皇帝掌控,如此一來,原來的老臣、權臣就在朝中失去了影響力,皇權專制因此而得到強化。三是化強廷尉的權力,讓廷尉成為皇帝監督和偵查朝中權臣和王公貴戚的有力工具,透過廷尉充分發揮司法機構的效用,強化皇權專制。

漢武帝的這些措施還是很有作用的,武帝統治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皇權最強勢的時期之一,這也符合當時的歷史趨勢,對於鞏固中央集權,促成漢王朝走向強盛起了相當的積極作用。下面具體分析漢武帝的三個重要措施。

第一,透過推行“罷黜百家,表章六經”政策,改變“無為”為積極“有為”,革新意識形態,抑制保守勢力,啟用儒生新力量,強化皇權。

漢武帝劉徹之所以能登基,是有些幸運的,原本,他非嫡非長,在景帝劉啟的十四個皇子中,他排位第十,要成為皇位繼承者是難度很大的,可是,劉徹運氣很好,他的兄弟們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所以,相對來說,他是最適合也最有條件繼位的皇子。

漢武帝為掌握權力實行多項措施,名為尊儒實則儒法並用

劉啟

漢景帝的正宮皇后薄氏無子,而且也不受寵愛,景帝便根據“無嫡立長”的原則立了慄姬所生的庶長子劉榮為太子,同時,也立劉徹為膠東王。原本以為劉徹就這樣當一個王了,可是,後來的變化把他推上了太子之位。

這有他的母親王夫人的功勞,也有漢景帝的姐姐館陶長公主的功勞,因為這兩個地位特殊的女人非常討厭太子劉榮的生母慄姬,以向景帝吹耳邊風、疏遠景帝與慄姬的關係等方式來打擊慄姬,特別是在景帝剛廢除薄皇后之後,這兩個女人故意唆使大臣替慄姬請求立她為皇后,這惹怒了景帝,導致慄姬被貶,劉榮也失去了太子之位,使劉徹順利被立為太子。

長公主的目的是把她的女兒阿嬌嫁給劉徹,以加強她自己在朝中的地位;而王夫人是想讓他的兒子劉徹未來成為皇帝,她自己成為皇太后,便找機會像竇太后一樣擅權攬政,有這兩個厲害的女人幫劉徹,劉徹算是幸運的。

此外,劉徹的幸運還在於他的兄弟們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原太子劉榮被貶為臨江王,因蓋臨江王宮殿侵佔了宗廟土地被召見審問時因驚恐而自殺了。皇次子河間獻王劉德雖表現得很賢明,集古書、招儒生、研學問,很文雅,可是,他卻違反禮制,向皇帝進獻八佾舞並議立三雍,行僭越之舉,被皇帝責問後嚇出重病,也死了。皇三子臨江哀王劉閼英年早逝;皇四子魯恭王劉余天生口吃結巴,整日迷戀於搞建築,看來是難成大器。不過,他還幹了一件重要的事,因擴建宮殿,他在孔子老宅牆壁內發現了大批古文經書,有文化貢獻。此外,皇五子江都易王劉非好戰,窮兵黷武;皇六子長沙定王劉發系程姬的侍女所生,身份卑微;趙王奸詐無比,好管閒事;膠西王喜歡男寵又兇狠殘暴;中山靖王驕奢淫逸、玩樂成性;廣川王平平無奇、庸庸碌碌;膠東王備受恩寵卻搞起了謀反;清河王碌碌無為又沒有兒女;常山王蠻橫放肆、屢犯律法。

漢武帝為掌握權力實行多項措施,名為尊儒實則儒法並用

劉榮

劉徹的兄弟們都表現不怎麼樣,所以,這讓劉徹幸運地取代了劉榮成為皇位繼承人。

劉徹在皇子中是“老十”身份,即位後又被竇太后壓制了一陣子,所以,在朝中他一開始是很難展開手腳推行他的政策主張的。

特別是從文景時期延續下來的“無為而治”策略,所主張的是輕徭薄賦、清靜無為、與民休息,這樣的意識形態阻礙了漢武帝推行他的政治策略。而且,朝中的老臣們已經習慣於堅守“無為而治”的治政方略,漢武帝想要有所作為,必須先從改變“無為”的意識形態入手。漢武帝想要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這一步是必須先走的。

正在此時,董仲舒提出了“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建議,這建議正好符合漢武帝的要求,於是,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決定推行“罷黜百家,表章六經”的政策,這也就是後來所說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這時期,漢武帝所需要的正是有助於大一統專制皇權的統治思想,所以,儒家的春秋大一統思想、仁義學說以及君臣倫理觀念等,更適合於這個想大有作為的新皇帝。

董仲舒的建議剛好為漢武帝提供了一個機會,讓他可以用儒家的學說來取代之前的道家理論,此時,竇太后已死,朝中已經沒有支援道家統治思想的有力政治力量了,漢武帝可以比較順手地以儒家的積極進取觀念和大一統的思想來取代“無為而治”的治政策略。漢武帝找到了他所需要的有利於強化皇權專制的新的意識形態。

漢武帝為掌握權力實行多項措施,名為尊儒實則儒法並用

竇嬰

其實,從漢武帝執政開始,儒生入朝為官就開始被接受了,朝中的高官權臣為了迎合漢武帝也開始推薦儒生,比如,太尉竇嬰、丞相田蚡就曾就薦舉儒生王臧為郎中令,推舉趙綰為御史大夫。而且,這些高官還開始褒揚儒術,貶斥道家,支援漢武帝實行政治改革。

只是,當時竇太后還在世,她對朝臣們褒儒貶道的言行十分不滿。建元二年(

前139年

),她故意罷了朝臣們推薦的儒生王臧、趙綰的官,連保薦這兩個儒生入朝的太尉竇嬰和丞相田蚡也受到牽連,被竇太后免了職。

竇太后的死,使漢武帝可以放開手腳來推行儒家的治政策略。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賢良方正文學之士到長安,他親自策問,而在這次策問中,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提出了他的建議,這導致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的實施。

董仲舒的主要建議是:凡是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的各家學說,都應從博士官學中排除出去。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這一建議。

漢武帝為掌握權力實行多項措施,名為尊儒實則儒法並用

衛綰

此外,漢武帝還採納丞相衛綰的建議,罷黜了一批不研究儒學而研究其他學說計程車子們的賢良資格,如對於研究申不害、商鞅、韓非、蘇秦、張儀等學說的人,都不能再是賢良了。後來,若不研究儒家《五經》的太常博士,也被一律罷黜了。

其實,這有一個重要現象,就是大張旗鼓地把“黃老之學”排除於官學之外,藉此來打擊朝中青睞於道家學說的老臣們。

與此相應,漢武帝開始提拔布衣出身的儒生進入朝中任高官,比如,他將儒生公孫弘提拔至丞相的位置上,這在漢朝之前的朝廷中是不可能出現的事。

此外,漢武帝還優禮延攬儒生數百人,有五十人被批准為博士官置弟子。

顯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時期最重要的統治策略,這一策略分六個階段推行,包括罷黜刑法、議立明堂、增置博士、絀抑黃老、制策賢良和任用儒吏。不難看出,

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策略是一整套“三位一體”的系統政治措施:一是在思想意識上抑制“黃老之學”,推崇儒家學說;二是吸收儒生入朝為官,為專制王朝的建設籌備人才;三是重用年輕儒生,逐步淘汰有保守觀念的老臣,擺脫老資格的大臣對皇帝決策的干預。

漢武帝為掌握權力實行多項措施,名為尊儒實則儒法並用

劉徹

透過這一措施,漢武帝能擺脫老資格權臣和德高望重的宗室長輩的鉗制,朝綱獨斷,強化皇權專制。

第三,透過建立中朝,削弱外庭公卿大夫的權力,強權皇權專制和中央集權管理體制,擺脫丞相等外朝大臣的牽制。

漢武帝是漢朝第七位皇帝,在他之前,如惠帝、文帝、景帝時期,有一個傳統,即大多由跟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來擔任丞相,可是,這一傳統到漢武帝統治時期已經不適應了。其中一個原因是老臣們觀念仍然停留在文景時期的“無為”策略上;另一個原因是老臣們倚老賣老,總是看不慣漢武帝的改革方略。所以,這便造成了丞相與漢武帝的諸多摩擦,造成了相權與皇權矛盾的激化。

在武帝統治時期,當丞相是非常危險的,經常輕則被貶被撤職,重則被流放被處死,所以,當時武帝朝很多大臣都不願意接任丞相之職,當心他們難保性命。

漢武帝為掌握權力實行多項措施,名為尊儒實則儒法並用

中外朝制度

在漢武帝看來,丞相屢屢對他的政令不配合甚至極力反對,對此他是不能接受的,於是,他為了讓自己的政令暢通無阻,他索性使出了一個新招,即另設了一個新的機構——“中朝”,讓尚書檯發揮重要作用。

“中朝”是對應於“外朝”說的,其實也就是內朝,用以抑制外庭。中朝的人員由皇帝左右的親信和賓客組成。這與外朝完全不一樣,外朝由公卿大夫組成,而內朝是皇帝的親信,是皇帝很容易指揮的人員。

漢武帝設立中朝有兩個重要目的:一是強化皇權專制,削弱相權,在漢初,皇帝處理軍國大事,經常有丞相參與商議,丞相甚至還擁有一定的參與議政決策的權力,而中朝建立之後,皇帝對於軍國大事的決策就不必再與丞相商議了;二是利用中朝中的親信、賓客來對付外朝的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等,內朝的官員資格淺、年輕,容易管理,漢武帝利用容易管理的官員去制約不那麼聽話的外朝官員,達到了強化皇權的目的。

漢武帝所建立的中朝,主要由三部分官員組成:一是尚書,即由皇帝身邊掌管筆札的小官提拔起來的,後來,尚書的地位提高了,有了官署、官屬和具體的職司;二是近臣,包括侍中、左曹、右曹、諸吏、散騎、常侍、給事中等,皇帝從他所親信的九卿或其它官員、儒生中選拔他說信任的,給予他們以“侍中”“常侍”等名號,稱為“加官”,這“加官”雖有銜無權,但因為有這頭銜便能進出禁中,有資格參與機密大事的商議,所以,他們屬於皇帝身邊的人,有時皇帝會授予他們臨時性權力,拿著旨意去批駁外朝大臣。三是將軍,包括大將軍、驃騎將軍、衛將軍和前、後、左、右將軍等,這些將軍大都是皇帝的親信,他們由皇帝任命而去指揮軍隊,而戰事結束後,又把軍權歸還給皇帝。這些將軍往往還有參與機密事商議的資格,以將軍的身份進入決策圈。衛青等就是這樣的將軍。

漢武帝為掌握權力實行多項措施,名為尊儒實則儒法並用

劉徹

顯然,中朝的設立使漢武帝實現了對於老資格朝臣特別是丞相的擺脫和控制,他利用中朝支配外朝,把丞相原來的權力收到了中朝,而中朝的官員一般是資歷較淺、又是皇帝的親信,他們便於皇帝的控制,所以,皇帝能直接支配中朝,不會出現決策分權的事。不過,這也為漢代後期外戚和宦官把持中朝埋下了禍根。中朝的設立使皇權專制集權制得到大大的強化。

第四,強化廷尉,實施監督密報措施,控制權臣,強化皇權專制。

漢武帝時,廷尉屬九卿之一,廷尉有三大職責和權力:一是執掌天下刑獄,每年全國斷獄總數要彙總到廷尉,由廷尉全面掌控,郡國若有疑難案件,要報到廷尉,由廷尉作最終裁決,廷尉還有權派員到地方去處理重要案件;二是廷尉對於“三公”所提出的判決主張,有權提出修改意見,廷尉可以根據詔令去逮捕、囚禁和審判有罪的王公大臣,這等於是掌握了生殺大權;三是掌握著禮儀﹑律令的修訂權和解釋權,這是很厲害的權力,可以充分利用律法武器,打擊對手,為鞏固皇權賣大力氣。

漢武帝時,張湯就是一個非常嚴酷的廷尉,他先前只是長安獄吏,後來被提升為侍御史,在負責審理“三王謀反案”(即淮南王,平西王,江都王三個諸侯王謀反大案)時表現突出,張湯得到漢武帝的賞識,把提拔為太中大夫、廷尉,後來還升為御史大夫。張湯是漢武帝的一把行法“利劍”,利用律法武器,為漢武帝抑制權臣,懲罰王公貴族,打擊封地藩王。張湯備受武帝的恩寵,而漢武帝就是利用張湯這樣的廷尉,制約和控制權臣、王公、貴戚,達到強化皇權專制的目的。

武帝朝雖說主要是以儒家思想治國,其實,應該是儒法並用的,內朝的設立是重用儒生的一項舉措,而廷尉權力的加強卻是依照法家的理論在治國,可見,只要是對強化皇權專制有益的思想,漢武帝都會很樂於拿來用的!

TAG: 漢武帝皇權廷尉劉徹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