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為人處世“三不爭”,才是真正會做人!

張之洞:為人處世“三不爭”,才是真正會做人!

作者:子雅儒

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古語有云:“人生有欲,欲而不止則爭,爭則亂。”

人活一世,很多時候就想爭個高低上下、成敗得失。

殊不知,功名利祿,熙熙攘攘;炎涼榮辱,浮浮沉沉。

高低、上下、成敗、得失,不過都是人生之況味。

到頭來,終是鏡中花水中月,恍如夢一場。

晚清中興名臣張之洞,曾為自己立下“三不爭”的人生信條:

一不與俗人爭利;二不與文士爭名;三不與無謂之人爭閒氣。

楊絳先生說:“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簡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人生從來風雨多,哪裡是晴,哪裡是雨,只在你的為人處世如何。

張之洞:為人處世“三不爭”,才是真正會做人!

01

不與俗人爭利。

俗人,所最在乎的莫過於利益,為了一己之私利,斤斤計較,爭得頭破血流。

只有賢達有志之士,才不會計較小利,而是把精力專注於更有意義的事情上。

晚清之際,官員之間謀權爭利,貪汙腐敗,氾濫成災。

《清稗類鈔》中有個故事說,山陰人蔣淵如看到做官有利可圖,便與四友集資捐官,當個縣令。五個人舞文弄法,狼狽為奸,每年斂取不義之財多達二十萬兩白銀。

而張之洞雖身居高位,卻不謀取私利,一生堅守“清正廉明”的為官之道。

他從不參與官場鬥爭,也不與朝堂小人爭利,經常拿出俸祿來辦小學,救助災荒地區的百姓。

張家本來人口眾多,如此一來,生活愈發艱難,因此他成了當鋪的常客。

他死後,家裡連辦理喪葬的費用都出不起。

在留給子孫的遺囑中,他說道:

“為官四十多年,勤奮做事,不謀私利,到死房不增一間、地不加一畝,可以無愧祖宗。”

縱觀張之洞的一生,他的確做到了。

他深諳宦海浮沉,明白“利”旁一把刀,若一味爭權逐利,很可能會禍及己身。

所以,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事業上,終身首要做成了四件大事:

辦新式教學,創實業,練新軍,御外辱。

林語堂曾在《風聲鶴唳》中說過:“不爭,乃大爭。不爭,則天下人與之不爭。”

這告訴我們:

不與庸俗之人爭利,就會少了許多叨擾,少了諸多煩惱;耳根清淨了,心境安靜了,才能騰出時間和精力去做更多的正事。

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中提到過:“世上最大的傻子,是為了外在而犧牲內在,以及為了光彩、地位、壯觀、頭銜和榮譽而付出全部或大部分閒暇和自己的獨立。”

鼠目寸光的庸俗貪利之輩,如蚊嗜血,如蠅嗜臭。

不汲汲於私利的智慧之士,方能成就偉大的事業;

人活於世,不困於名,不囿於利,才能安然度過這一生。

張之洞:為人處世“三不爭”,才是真正會做人!

02

不與文士爭名。

文士,能不為五斗米折腰,視金錢如糞土。

但他們骨子裡又都有一股傲氣,脊樑上有三山五嶽,血脈裡有長江大河。

他們往往自視清高,對體面、名望比較在意,你若給他體面、名望,他便舒坦了。

“清末怪傑”辜鴻銘學貫中西,博古通今。一生共拿了13個博士學位,可以說得上是一代大名士。

然而,學識淵博、性格怪癖,也使得他狂妄自大至極。無論是對平民百姓,還是達官貴人,他從來都是嘴上不留情,因此惹惱了不少人。

唯獨張之洞,對之青睞有加,經常抽時間和他聊天。

辜鴻銘卻恃才傲物,目中無人,絲毫不領張之洞的情意,反而嘲笑奚落,多次讓他在眾人前丟面子。

在當時,張之洞身處廟堂高位,若想找個藉口殺了辜鴻銘,實非難事。可是,張之洞卻經常在人前稱讚他的才華,還處處保護他。

在慈禧太后生日那天,辜鴻銘送來的“賀詩”是:

天子萬年,百姓花錢;

萬壽無疆,百姓遭殃。

在旁之人,無不驚得一身冷汗。

幸得有張之洞從中斡旋,他才免此一劫。

在此之後,辜鴻銘對他感激不已,常伴左右,成為他的忠實助手。

張之洞處處對辜鴻銘包容大度,不計一時得失,不爭一時名氣。

但他不爭於此,必爭於彼。

他爭的不是虛浮的面子和名望,而是輔助自己成就一番事業的經世之才。

在大唐,李白、杜甫是詩壇上的“天之驕子”,二人不相伯仲。

世人皆知,李白一生俾睨天下、狂放不羈,而杜甫也有“語不驚人誓不休”的傲氣。但是,二人從不去爭詩壇頭銜,而是惺惺相惜,視彼此為知己。

一個“詩仙”,一個“詩聖”,兩顆璀璨耀眼之星,以他們的“不爭”,在詩壇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被後人合稱為“李杜”,至今傳為佳話。

不爭名者,不好於利;不囿名者,不困於心。

智者,看淡名利,不爭名於朝,不謀利於市。因為他們知道,爭了就亂了,亂了就犯了,犯了就敗了。

不慼慼於名利者,才有可能是真正的人生贏家。

張之洞:為人處世“三不爭”,才是真正會做人!

03

不與無謂之人爭閒氣。

無謂之人,乃閒雜之人。這種人往往糾纏於他人的過錯,耿耿於懷。生活中,老人們常說:“別爭一時之意氣。”真正有修養的人,會把這口“閒氣”嚥下去。

據說,張之洞生來身材矮小,長相也不好看,人們都對他頗有不敬。

有一次,一個無聊畫家,畫了一幅《三矮奇聞》的畫,來嘲笑、醜化他。“三矮”,是指張之洞和他的兩個隨從。

畫家在畫展上公然掛出了這幅畫,惹得眾人紛紛圍觀,一時成為當地的熱點新聞。

自然,事情很快就傳到張之洞那裡。他的屬下知道後,叫囂著要拿那位畫家問罪。

張之洞卻說道:“他只是實事求是罷了,有什麼罪過呢?”隨後,自掏腰包讓人買下了那幅畫,平息了事端。

張之洞不計較,這是因為他有做大事的智者格局,和不以權勢壓人的寬宏肚量,也更是不屑與無聊之人爭“閒氣”罷了。

他知道:你若惱怒了,便爭了“閒氣”,正中人下懷;倒不如不與之置氣,落個清靜自在。

同樣是晚清名臣,曾國藩在年輕時經歷了這麼一件事:

他在嶽麓書院讀書備考時,有個同學經常為難他。

一次,曾國藩把書放在窗前,那個同學就說書擋住了他的光線。曾國藩就問他:“那放到哪裡合適呢?”他說:“放床上就行了!”

夜間,曾國藩讀書時,他又不耐煩地說:“白天不讀書,晚上是專門來打擾別人的嗎?”

曾國藩只好默不吱聲。

在曾國藩中舉後,那個同學又大動肝火,罵道:“都是你佔了我的風水和運氣!”他聽後,更是絲毫沒放在心上。

無謂之人,總是有藉口來找你的麻煩,三番五次針對你。

只要你不爭、不理,他便很快消停下去;只要你不爭、不理,就是一場他自己上演的鬧劇,終究是自取其辱。

不爭,便沒了“閒氣”;只有沒了“閒氣”,我們才會有精力做好事情;也只有沒了“閒氣”,我們才有一個好心態,才會健康地活下去。

張之洞:為人處世“三不爭”,才是真正會做人!

寫到這裡,想起大詩人白居易的一首詩:

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隨貧隨富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痴人。

意思是說:

人活在世上,就好像侷促在這小小的蝸牛角上,還有什麼好爭的呢?

人生短暫,如同石頭撞擊的那一瞬間擦出來的火花,稍縱即逝。

不論貧富貴賤,都不要去斤斤計較,做個心胸寬闊、笑口常開的人,這才是處世之道。

其實,真正會做人的人,從來都不會與人計較一些無關痛癢的事情。

因為:

人生本就是一場修行,欲為大樹,莫與草爭,不爭也有你的世界!

(轉自:草堂國學館)

宣告:本文章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出入以真實情況為準,本公眾號不對因使用本文章而產生的任何後果承擔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最終解釋權歸本公眾號。

TAG: 不爭張之洞閒氣人生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