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人對大禹的英雄崇拜

英雄崇拜是一種普遍的人類文化現象。人類需要英雄崇拜,人類總是創造英雄崇拜。人類崇拜的英雄眾多,有氏族英雄(即祖先英雄)、民族英雄、愛國英雄、忠義英雄、革命英雄、人民英雄、抗災英雄等等。潮人崇拜的英雄也十分繁多,祖先英雄是其中一種。大禹就是潮人崇拜的祖先英雄。

禹,姓姒,名文命,字密,史稱大禹、帝禹,為夏后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禹是中國古代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是漢民族崇拜的祖先英雄。相傳,禹治理黃河有功,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禹之所以成為漢民族崇拜的祖先英雄,首先也是最為重要的,是他治理滔天洪水。

當堯還在世的時候,中原地帶洪水氾濫,人民流離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離鄉,水患給人民帶來了無邊的災難。在這種情況之下,堯決心要消滅水患,就開始訪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一天,他把手下的大臣找到身邊,對他們說:“各位大臣,如今水患當頭,人民受盡了苦難,必須要把這大水治住,你們看誰能來當此大任呢?”群臣和各部落的首領都推舉鯀。鯀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邊設定河堤,但水卻越淹越高,歷時九年,大水還是沒有消退,鯀不但毫無辦法,而且消極怠工,拿國家這一艱鉅任務當兒戲。

後來,舜開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問題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鯀的職務,將他流放到羽山。舜也來徵求大臣們的意見,看誰能治退這水,大臣們都推薦禹。他們說:“禹雖然是鯀的兒子,但比他的父親德行能力都強多了。這個人為人謙遜,待人有禮,做事認認真真,生活也非常簡樸。”舜並不因他是鯀的兒子而輕視他,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給了他。

大禹實在是一個賢良的人,他並不因舜處罰了他的父親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這一任務。他暗暗下定決心:“我的父親因為沒有治好水,而給人民帶來了苦難,我一定努力再努力。”但他知道,這是一個多麼重大的職責啊!當時大禹剛剛結婚才四天,他灑淚和自己的恩愛妻子告別,踏上了征程。

禹帶領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風餐露宿,走遍當時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窮鄉僻壤、人跡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他沿途看到無數的人民都在洪水中掙扎,他一次次在那些流離失所的人民面前流下了自己的清淚,而一提到治水的事,相識的和不相識的人都會向他獻上最珍貴的東西,使他感到人民的情意實在太濃太濃,決心和信心倍增。

禹左手拿著準繩,右手拿著規矩,走到哪裡就量到哪裡。他吸取了父親採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訓,發明了疏導治水的新方法,其要點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夠順利地東流入海。大禹每發現一個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個部落去發動群眾來施工,每當水利工程開始的時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勞動,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地幹。

禹生活簡樸,住在很矮的茅草小屋子裡,吃得比一般百姓還要差。但是在水利工程上他又是最肯花錢的,每當治理一處水患而缺少錢,他都親自去爭取。

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有一次,他治水路過自己的家,聽到小孩的哭聲,那是他妻子塗山氏剛給他生了一個兒子,他多麼想回去親眼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是他一想到治水任務艱鉅,只得向家中那茅屋行了一個大禮,眼裡噙著淚水,騎馬飛奔而走了。

禹治水方法是把整個中國的山山水水當作一個整體來治理。他先治理各地的土地,該疏通的疏通,該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變成肥沃的土地。然後他治理山,經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荊山、雷首山、太嶽山、太行山、王撾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華山、大別山等,就是要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夠順利往下流去,不至於堵塞水路。山路治理好了以後,他就開始理通水脈,長江以北的大多數河流都留下了他治理的痕跡。

禹治水講究的是智慧,如治理黃河上游的龍門山就是如此。龍門山在梁山的北面,大禹將黃河水從甘肅的積石山引出,要把水疏導到梁山時,不料被龍門山擋住了,過不去。大禹察看了地形,覺得這地方非得鑿開不可,但是偌大一個龍門山又如何是好,大禹選擇了一個最省工省力的地方,只開了一個80步寬的口子,就將水引了過去。因為龍門太高了,許多逆水而上的魚到了這裡,就遊不過去了。許多魚拼命地往上跳,但是隻有極少數的魚能夠跳過去,這就是我們後人所說的“鯉魚跳龍門”。據說只要能跳龍門,馬上魚就變成了一條龍在空中飛舞。

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時間。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兇惡,馴馴服服地平緩地向東流去,昔日被水淹沒的山陵露出了崢嶸,農田變成了米糧倉,人民又能築室而居,過上幸福富足的生活。後人感念他的功績,為他修廟築殿,尊他為“禹神”。我們的整個中國也被稱為“禹域”,也就是說,這裡是大禹曾經治理過的地方。禹是我國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

禹成為漢民族祖先英雄的第二個原因是他劃定中國為九州,鑄九鼎。在治水的過程中,禹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等認真考察、調查,瞭如指掌。禹根據山川地理情況,將中國分為九個州,即冀州、青州、徐州、兗州、揚州、梁州、豫州、雍州、荊州,並制定了各州的貢物品種。後來,九州所貢之銅年年增多,禹就將各方諸侯進獻的金,鑄造成九個大鼎,即冀州鼎、兗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揚州鼎、荊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每鼎上都鑄著各州的山川名物、禽異獸。九鼎象徵著九州,其中豫州鼎為中央大鼎,豫州即為中央樞紐。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陽城,藉以顯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從此一統。九鼎繼而成為“天命”之所在,是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

禹死後安葬於會稽山上(今浙江紹興市南),至今仍存禹廟、禹陵、禹祠。從夏啟開始,歷代帝王大都來禹陵祭祀他。夏桀滅後,商湯王封夏王室姒姓一支貴族於杞國,以奉祀宗廟祖先。周武王滅商為王后,封禹王的後裔東樓公於杞地,延續杞國國祚,主管對禹的祭祀。大禹王祭祀為國家祭祀。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會稽,祭大禹。公元960年,宋太祖頒詔保護禹陵,開始將祭禹正式列為國家常典。明清兩朝的祭禹儀式和制度最為完備,典禮也最為隆重。明清兩朝大祭禹陵各達20多次。清代康熙帝、乾隆帝都親臨紹興祭禹。1933年,禹廟再度修復並舉行了隆重的祭禹活動。

大禹因治洪水而著,也受到民間崇拜,民間是將大禹作為水神來崇拜的。道教中,禹為水官大帝,誕日為十月十五日下元節。

潮汕地處南方,江河眾多,雨水充沛,水災頻多,潮人也把大禹作為英雄來崇拜——既是祖先英雄,也是消除水災禍害的神明。作為漢民族的祖先英雄,盤古氏、女媧、炎帝、黃帝等雖然潮人也有崇拜,但建廟供拜的,只有大禹,這是因為他治水有功,是水神之故。在潮汕,民間崇拜的水神還有媽祖、龍母神等,它們也有神廟供拜,但被老百姓作為英雄神,當作祖先英雄而崇拜的,唯獨大禹。

潮人英雄崇拜的形式多種多樣,建廟立祠是一種最為崇敬、最隆重的形式。民間有一說法,“天有天仙,地有地仙,水有水仙”。潮人對祖先英雄大禹的崇拜主要表現在建造水仙爺宮、水仙廟上。潮人建了不少水仙爺宮、水仙廟,以祭祀大禹。昔年的潮汕各縣,幾乎都有水仙爺宮或水仙廟。

惠來縣神泉水仙宮為神泉古蹟之一,建於清嘉慶八年(1803年),光緒廿年(1894年)重修。宮內有正廳、明間、次間,深15。4米,寬10米,卷蓬拜亭,硬小頂建築,總面積154平方米,嵌石匾額“水仙宮”於門上。據說“水仙宮”三字是清嘉慶年間嶺南才子宋湘所題,後因族老藐視宋湘,宋湘只給“水仙”二字,把“宮”字藏在身。宋湘過神泉渡時,身無分文,將“宮”字付給渡伯抵渡錢,爭論之間,把“宮”字丟落水中。可惜現在“水仙宮”3字已不是宋湘的墨寶,重修“水仙宮”的時候,是後人依其拓下來的字重寫的。

澄海永新村的水仙爺宮,供奉的水仙爺是“水澇神”(即水澇之神)。民國某年,政府曾下令禁止立祀怪誕無稽之神,只許祀奉歷代於國於民有功的人物。於是,該村士紳倡議將原來“水仙宮”改名為“大禹古廟”,並另作廟門匾額,廟遂留存至今。

在汕頭老市區“老媽宮”對面不足20米遠的地方,有一條叫水仙宮巷的小巷。但不見有水仙宮。按道理,有水仙宮巷應該有水仙宮,但為什麼就有水仙宮巷而無水仙宮呢?住在水仙宮巷附近一位老人說他“聽說以前有個水仙庵”。或許因為有供奉“護海女神”媽祖的“老媽宮”出現,汕頭原有的水仙宮(或水仙庵)就讓位了。

在眾多的水仙廟中,最有名的,當數惠來縣靖海水仙宮。靖海水仙宮出名之處,就在於該宮中祀拜的不只是大禹,而且有基督教創始人耶穌。在靖海水仙宮內,水仙與“番公”同排而立,你左我右,和諧相處。水仙大禹與“番公”耶穌合祀同拜,這在潮汕絕對特殊。

惠來靖海水仙宮建於乾隆年間。靖海港在清代就建立一座國際航海燈標塔——石碑山燈塔,以利水運。這裡北通汕頭、福州,南達香港、廣州,延伸到東南亞以至歐美各國,故靖海城東門就刻有“表海勝概”石匾。靖海是西方人來潮最先到達之處。西人到靖海後,東北抵海門,西南到神泉。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八月廿二夜,惠來遭受強颱風暴襲,海潮暴漲,田園受浸,神泉、靖海等各港灣漁船損壞嚴重,漁民苦不堪言。乾隆十七年(1752年),惠來發生春飢;是年九月十二日酉時,惠來發生地震。天災人禍不單行,深受苦難的民眾,祈求神明保佑之心十分焦迫。他們感到本地老爺不夠靈顯,威力不夠大,需中西神衹共顯神通,一起抗災救難。於是,水仙宮裡,大禹與“番公”就合祀同拜了。

水仙是水神,原為江河神明,以抗水患,但潮汕靠海,除了需要女性的水神媽祖保佑外,還需要能起保護和精神力量支撐作用的男性水神,往往是英雄式的男性神明。於是,惠來靖海,澄海蓮上、蓮下、東里等靠海的地方,就紛紛建起了水仙廟、水仙宮。水仙廟、水仙宮的建造,對大禹的崇拜,體現的是潮人英雄崇拜不可否認的海洋性。

作者: 陳友義

本篇文章來源於網路

由本公眾號彙總收集整理

我們尊重原創,

版權屬於原作者,文字圖片來源於網路,僅供學習交流

我們只是資源搬運工,部分文章如未能與原作者聯絡上

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立即刪除處理

潮人對大禹的英雄崇拜

TAG: 水仙大禹英雄崇拜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