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稱“奴才”的風氣,在清朝大臣之間盛行起來

前言

“奴才”一詞,最早出自春秋時期,最初的意思就是“是指侍奉主子之奴僕”。

這個詞流傳至今,詞義一直沒有變過,以我們現代人看來這是一個貶義詞,然而在清朝大臣之間,“奴才”卻成為彰顯地位,用以表達自己與皇帝親近的詞。

為什麼大臣自稱“奴才”,表達自己與皇帝的親近,其中的緣由,由我細細道來。

為什麼稱“奴才”的風氣,在清朝大臣之間盛行起來

滿清早期的制度

清人入關以前實行的是落後的奴隸主制度,奴隸主家裡都擁有大批奴隸,即後來的“包衣”,

還有旗主與旗人的關係,簡單來說就是主子與僕人的關係。

故這兩類人對自家主子,自稱“奴才”。

雖說滿人建立了清朝,從奴隸制大跨步到封建制度,但很多奴隸制的習俗還保留著,這奴才的稱號便是其一。

很多立了大功的旗人、包衣紛紛建功立業,不少人地位高了,也尊貴起來了,但見到舊主依舊自稱“奴才”,一方面是制度的約束,另一方面是表達自己的忠心不忘本。

為什麼稱“奴才”的風氣,在清朝大臣之間盛行起來

奴才之風的盛行

皇太極稱帝后,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利,從稱謂上動起來腦筋。

他效仿前明官場制度,讓曾經與自己同等地位的八旗旗主對自己稱“臣”。

滿族漢族也是如此,至少滿人要在公開場合稱“臣”。

所以這段時間,自稱“奴才”的舊習在官場還未廣泛出現。(並且漢人也是能稱“奴才”的)

時間來到康熙年間。

一批康熙對其有恩的滿大臣開始自稱“奴才”。

用以彰顯對康熙的感恩之情,另一方以此表達自己與皇帝之間的“依附”關係。康熙對此並沒有反對。

等到康熙晚年,“奴才”之風開始盛行,滿臣對康熙皆稱“奴才”,親近的漢臣也對皇帝稱“奴才”。

為什麼稱“奴才”的風氣,在清朝大臣之間盛行起來

雍正改制

雍正即位後,他開始整治這種現象。

他認為大臣作為國之棟樑,怎麼能用這種卑微下賤的稱謂。

於是他特意下令:

“凡奏章稱臣、稱奴才,俱是臣下之詞,不宜兩樣書寫。嗣後著一槩書寫臣字,特諭。”

在這之後,大臣自稱“奴才”,他也會令其改正。

故雍正一朝“奴才”之風驟減,除了少數大臣依舊樂此不疲外,大多數大臣已經改正過來了。

可惜雍正壽命短,在位時沒有根治這種現象

為什麼稱“奴才”的風氣,在清朝大臣之間盛行起來

乾隆推翻父制

到了乾隆當政時期,他為了拉攏滿人,警惕漢人。

於是在官場上想出了區分滿漢的辦法。

他一改往日的規章制度,直接強制滿人官員必須稱“奴才”,漢人則稱“臣”。

“奴才”表示自家人,“臣”就是打工人,以此表示親疏之別。

滿洲大臣奏事,稱臣、稱奴才字樣不一。著傳諭,嗣後頒行、公事摺奏,稱臣。請安、謝恩、尋常摺奏,仍稱奴才,以存滿洲舊體。

為此有些漢臣想要鑽空子稱“奴才”。

比如:乾隆年間,發生了一場科場舞弊案,有滿漢兩位大臣天寶、馬仁人龍一同協同審查。

事後,兩位大臣一同署名上奏摺彙報結果。

滿臣署名在前“奴子天寶、馬人龍。。。”

乾隆還沒看奏摺內容,看個名字就開始發火。

大罵馬人龍冒稱“奴才”。

事後,乾隆為了防止漢臣鑽空子稱“奴才”,便做出如下規定:

“以後凡是滿漢大臣一起奏事,不分滿漢,全部稱臣”。

為什麼稱“奴才”的風氣,在清朝大臣之間盛行起來

奴才稱謂的結局

鴉片戰爭後,皇帝威儀逐漸降低,不少滿臣對“奴才”這個稱謂反感。

終於在光緒年間,有人提出:“廢除滿臣稱奴才的舊習”。

於是光緒召集眾大臣討論這個議案,最終多數大臣贊同此事,於是光緒口頭答應這件事,自此不少滿臣不在奏摺上稱“奴才”。

直至宣統二年,正式下詔書廢除了滿臣稱“奴才”的稱謂。

以後滿漢大臣奏事,一律稱臣,以顯示滿漢地位平等。

然而宣統三年,清朝便覆滅了。

以“奴才”為榮的時代,自此結束。

為什麼稱“奴才”的風氣,在清朝大臣之間盛行起來

TAG: 奴才大臣滿臣滿漢稱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