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死後,康熙為何37年不將她下葬?她的遺囑究竟寫了什麼?

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名為:布木布泰,是成吉思汗的後代,13歲的她嫁與皇太極為側福晉,皇太極稱帝后將布木布泰封為莊妃,生下福臨。皇太極駕崩後,順治帝福臨繼位,他也就成為了孝莊皇太后!孝莊是康熙的奶奶。他的老公是大清朝第二任皇帝皇太極,她生下了皇子愛新覺羅福臨,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但是這個皇帝實在是個多情種子,在其女人董鄂妃病逝後,竟然茶飯不思,時刻的處於憂鬱的狀態,所以身體很快的垮掉了,終於在董鄂妃去世2年後,自己剛剛23歲之時,也駕崩了。

孝莊死後,康熙為何37年不將她下葬?她的遺囑究竟寫了什麼?

康熙26年,孝莊太后病逝,她臨終前叮囑康熙將她葬在清東陵。按照大清規制,皇后或妃子要同皇帝合葬,那孝莊為什麼不肯葬於昭陵?對此孝莊也說出了幾點原因:一、皇太極已下葬幾十年,不宜再動土。二、昭陵路途遙遠,再起陵墓有點勞民傷財。三、她牽掛著順治、康熙父子,不忍心葬在那麼遠的地方。第一、第二條有點勉強,首先合葬是祖制,並不是為她孝莊特殊待遇,再說一般來說皇帝都有幾位皇后、貴妃,合葬也是常態。其次,在哪裡建陵墓都是要花錢,工人也是在當地請,頂多辦事官員要花點路費。

孝莊死後,康熙為何37年不將她下葬?她的遺囑究竟寫了什麼?

“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大致意思就是說:“太宗皇帝在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且我心中也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我心中也就無憾了。”她雖然留下的遺願說得很是委婉,但這個意味就大了。畢竟明確表示不願意同自己的丈夫合葬的女子,在大清乃至這個古代王朝的歷史上都是少見的。

孝莊死後,康熙為何37年不將她下葬?她的遺囑究竟寫了什麼?

從這段遺旨來看,孝莊太后的意思很明白,她不願和丈夫皇太極合葬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皇太極的陵墓在盛京(瀋陽),她不願意遠葬,也不想以卑驚尊,畢竟皇太極已經去世43年;二是孝莊太后入關已久,她和順治、康熙的感情更加深厚,而想與兒孫葬在一起,其“心戀汝皇父及汝”,這恐怕才是最主要的原因。如此一來,康熙就難辦了:如將孝莊太后安葬在孝陵,這有違祖制;如移葬盛京,又有違祖母心願。

孝莊死後,康熙為何37年不將她下葬?她的遺囑究竟寫了什麼?

福臨登基後,布木布泰的身份自然是水漲船高,她被尊為昭聖皇天后,誰能想到順治帝更加不長壽,24歲就倉促離世,8歲的康熙登基,布木布泰此時成為了太皇天后,她短短的一生就經歷了三個時代。

布木布泰這一生似乎對政治不感興趣,沒有拉幫結派,也沒有垂簾聽政,安安心心教導皇子皇孫,還將自己省下來的銀兩拿出來的賑災,她算是後宮當中的一股清流,康熙也非常孝順她。

孝莊死後,康熙為何37年不將她下葬?她的遺囑究竟寫了什麼?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病危,次年1月病逝,享年75歲,她給康熙留下了一份遺囑,上面寫道: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這句話大致的意思是,皇太極的陵墓安葬已久,不要為了我重新挖開,我心中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葬在你父親陵墓的旁邊就可以了。布木布泰並不想跟皇太極合葬,雖然她說的也有幾分道理,但是專家卻從中找到了一些蛛絲馬跡,專家在清史稿當中發現多爾袞有自稱“皇父攝政王”還有“又親到皇宮內院”。在歷史傳聞中多爾袞有亂宮之嫌,而布木布泰很有可能被迫“下嫁”給了多爾袞,這樣說福臨能繼位就說得通了,既然多爾袞娶了布木布泰,也會無條件支援福臨。

孝莊死後,康熙為何37年不將她下葬?她的遺囑究竟寫了什麼?

布木布泰不跟皇太極合葬可能也是因為“有愧於他”吧,不管怎樣,布木布泰身為一個女子,能在不涉政的情況下扶持自己的兒子當上皇帝,也著實不易。布木布泰死後,康熙一直沒有找到好地方下葬,只是將她暫時安放在京東清東陵,這一停放就是37年,直到雍正三年,才重新在原地建造了陵墓,稱:“昭西陵”。康熙對這位祖母還是非常孝順的,即便安葬事宜上受人詬病,但他還是遵循祖母的遺願。

TAG: 布木布合葬皇太極康熙孝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