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那麼容易就戰死了,為什麼名氣還這麼大?

龐統那麼容易就戰死了,為什麼名氣還這麼大?

“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

眾所周知,臥龍先生諸葛亮,是劉備身邊的第一謀臣。《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空城計”,一番操作如神仙轉世,就算在《三國志》中,諸葛亮仍舊以傑出的功勳,成為蜀漢集團耀眼的政治明星。

龐統在劉備集團效力的時間有限,也並沒有特別著名的功勞,可他卻能與蜀漢重臣諸葛亮齊名,這是為什麼呢?

一、蜀漢國策

曾經有人說:“生命的意義不在於長度,而在於厚度”,對於龐統來說,也是這樣。

龐統的一生雖然短暫,可他卻能以發展性的眼光,一針見血地指出蜀漢集團的一個戰略性錯誤。

這個錯誤,還得從諸葛亮的《隆中對》說起。

龐統那麼容易就戰死了,為什麼名氣還這麼大?

當年,劉備與諸葛亮在草廬中暢談天下事,定下了以益州和荊州作為大本營,等到時機成熟時,兩路人馬北伐中原的根本性國策。

此後,蜀漢集團一直依照著《隆中對》中的規劃,劉備入西川,關羽守荊州,一切按部就班的發展,並取得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漢江山。

或許是蜀漢集團的發展太過順利,又或許是諸葛亮的名號太過響亮,

總之,整個蜀漢集團中,唯有龐統,一直堅定地認為,《隆中對》中的規劃,可能從一開始就是錯的。

二、隆中對的錯誤

這處錯誤,用一位偉人的話來說就是:“劉備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龐統那麼容易就戰死了,為什麼名氣還這麼大?

想要同時佔據了益州與荊州,再兩路大軍北伐,這個看起來很美好的策略,其實並沒有實際操作性。

因為益州與荊州相隔千里,蜀國本人的實力又不強,一旦分兵,想要安穩地守住根據地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根本無法再北定中原。

那麼,既然“跨有荊、益”兩路齊出的想法不現實,單獨佔據荊州一處地方怎麼樣呢?

當初,諸葛亮在《隆中對》裡說的很清楚,他看好荊州的理由是“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

誠然,

荊州雖然地理位置絕佳,但這也註定了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

這樣的一塊地方,以蜀漢集團在三國中處於弱勢的地位,想要佔據住只怕是分外艱難。

更何況,諸葛亮還一心設想著佔據荊州後“結好孫權”,試問你蜀國佔據了長江上游,直接扼住了長江下游吳國的命脈,那孫權如何能夠坐視不管?可以說,一旦蜀國佔據荊州,就註定了吳蜀之間必有一戰。

這一切,作為荊州襄陽人的龐統看得很清楚。

正因如此,初到蜀漢陣營的龐統,就以他過人的智慧,向劉備提出了另一版的“隆中對”。

龐統那麼容易就戰死了,為什麼名氣還這麼大?

三、龐統的智慧

“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這是龐統來到蜀漢陣營後,給劉備的諫言。

在龐統看來,與其費盡心思守荊州,不如一舉拿下益州。

正如《隆中對》所說“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而荊州則常年戰亂不休,各方勢力混雜,就在龐統建議劉備入川的時候,荊襄九郡便處於魏蜀吳三國瓜分的狀態。

如果蜀國的實力註定只能拿下一個根據地,顯然益州更合適。

於是,龐統以戰略性的眼光,建議劉備將蜀漢集團的重心從荊州轉向益州,這樣一來,

雖然會讓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派損失不少人脈,但卻能讓蜀漢集團擁有更安穩的發展環境。

龐統那麼容易就戰死了,為什麼名氣還這麼大?

如果說諸葛亮以《隆中對》成為了三國版蕭何,那麼,同樣為蜀漢制定根本性國策出謀劃策的龐統,無疑就是三國版的張子房。

確定入川的策略後,龐統又以過人的智慧,為劉備入蜀制定了上中下三條妙計,最終讓劉備成功定鼎西川,為蜀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雖然龐統的一生很短暫,但他做出的貢獻對蜀國的影響卻很深遠。單憑龐統為蜀漢設計的戰略性規劃,亦足以青史留名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九州春秋》《隆中對》

TAG: 龐統蜀漢荊州隆中對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