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詩抹黑秦漢三位君王,但是史料可以作證:這首詩裡有三個謊言

唐朝詩人章碣寫了一首詩,這首詩的名字叫《焚書坑》:“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很多人把這首詩當做重要史料來看,卻不知道這首詩包含著三個巨大的謊言,抹黑了三位歷史上的著名人物。

被抹黑的這三個著名歷史人物,可以說是秦漢交替之際最有名的三個君王——也可以說是兩個半皇帝,因為有一個人雖然沒有稱帝,但卻有了皇帝的權力,至少能算半個皇帝。

一首詩抹黑秦漢三位君王,但是史料可以作證:這首詩裡有三個謊言

章碣於唐文宗李昂開成元年(836年)出生,於唐僖宗李儇乾符三年(876年)考中進士,一直活到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年)。從這幾個皇帝的廟號,我們就能

知道章碣生活的年代有多麼昏亂。期盼安居樂業的章碣,自然對秦末亂世沒有什麼好印象,所以才一筆抹黑了秦始皇和項羽劉邦。

為了證明所謂的“秦始皇焚書坑儒”與大秦帝國崩潰沒有直接關係,同時也為了證明劉邦項羽不但飽讀詩書,而且還是當時數一數二的大詩人,咱們分三個方面來討論這個問題——咱們討論秦始皇項羽劉邦,並不是說《焚書坑》這首詩不好,也不是為了跟章碣較勁,只是想透過正史資料,來還原一些歷史的真相。

第一、秦始皇燒了一些書,但卻沒有埋一個真正的儒生

一首詩抹黑秦漢三位君王,但是史料可以作證:這首詩裡有三個謊言

兩千六百多年過去了,還有很多“文化人”在咒罵秦始皇,而他們痛罵秦始皇的原因,是因為“焚書坑儒摧殘文化”。這裡我們就要說一句了:即使您真的是儒家傳人,也沒有理由痛恨秦始皇,因為他並沒有屠殺您的祖師。

司馬遷是比較不看好秦始皇的,如果他給秦始皇歌功頌德,等於是說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是亂臣賊子,那麼他失去的就不是幾兩肉,而是肩膀上扛著的“六斤半”。

關於秦始皇“焚書坑儒”,《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是這樣的:此事發生於秦始皇帝三十五年,在被韓終、侯公、石生、盧生、侯生騙走大量金錢之後,秦始皇開始醒悟,就指派執法部門進行了調查。那些大騙子已經流掉了,只剩下了一批吹喇叭抬轎子的文人(諸生,不是專指儒生)。

一首詩抹黑秦漢三位君王,但是史料可以作證:這首詩裡有三個謊言

那些被抓的文人原先或許可以算得上儒生,但是他們自從跟給江湖術士吹喇叭抬轎子開始,就已經沒有資格位列儒家門牆了——子不語怪力亂神,他們已經變成方士術士學徒,不是儒生了。不管是被殺還是被埋,都不能叫做“坑儒”。

這些小嘍囉被抓後如實供述了自己的欺詐罪行:“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相互告發),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坑)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

秦始皇親自批示的,就殺了這麼四百六十多個人,事實上是殺少了,比起明太祖朱元璋和清高宗弘曆,簡直是九牛一毛。而且《史記·秦始皇本紀》裡,已經明確了“焚書”的始作俑者是丞相李斯,李斯是荀子的學生,荀子是著名的大儒。這樣看來,是要把“焚書”的賬,記在儒家頭上的。

《史記》用了春秋筆法,只說了李斯的建議(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和秦始皇的批示(制曰:“可”),卻沒有說有沒有真正焚書。

一首詩抹黑秦漢三位君王,但是史料可以作證:這首詩裡有三個謊言

事實上秦始皇即使想焚書,也沒有機會了——李斯建議焚書是在始皇帝三十三年,其後的日子秦始皇基本都在巡視天下,而且於三十七年就龍御上賓了。

在交通和通訊極不發達的秦朝,三四年時間別說焚書,就是把命令下達到全國,也未必能做得到,就更別說進行圖書收集、甄別、銷燬這種全國性的大動作了。

事實上儒生在秦漢兩朝都很吃香,特別是劉邦建立大漢帝國之後,大儒們雲集長安,這就證明他們在秦朝也沒有斷了傳承,所以秦始皇面前的待詔博士叔孫通,才有機會為劉邦制定上朝禮儀,而且他是帶著一百多個徒弟一起降漢的,可見他的“儒家學校”規模不小:“叔孫通之降漢,從儒生弟子百餘人……叔孫通因進曰:‘諸弟子儒生隨臣久矣,與臣共為儀,原(願)陛下官之。’高帝悉以為郎。”

從叔孫通的經歷,我們就知道秦朝學子們都有書可讀,讀得好的,還能高居廟堂。同時也能證明李斯的“焚書令”根本就沒有得到落實,也就是說,“焚書”只是一個設想。

第二、項羽到底讀不讀書,他的文化修養如何?

一首詩抹黑秦漢三位君王,但是史料可以作證:這首詩裡有三個謊言

項羽是個尊稱,他姓項名藉字羽,古代只有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有名有字,比如劉邦一開始就叫劉季,後代調侃其為“劉三(見《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

項羽是楚國貴族,所以他的叔叔項梁在秦帝國殺人也沒事,跑到哪都很受歡迎,由此可見秦帝國對六國貴族並沒有趕盡殺絕。

因為條件比較優越,所以項羽就像所有富二代一樣,可以隨意浪費教育資源:“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

熊孩子項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氣得他叔叔項梁差點揍人。

用過項羽的學習過程,我們就能發現當時根本就不缺教材,因為項羽居然想學兵書戰法——這種知識在後面很多朝代都是禁止學習的,也找不到教材。

一首詩抹黑秦漢三位君王,但是史料可以作證:這首詩裡有三個謊言

正是因為很輕易就能學到,所以項羽並不珍惜:“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這樣看來,項羽不是不讀書,知識不好好讀書而已。但是不好好讀書並不代表就沒有文化,很多學霸一上課就睡覺,但考試拿第一就像喝涼水。項羽就是屬於這種特聰明的熊孩子,所以他在秦末群雄中有戰略眼光,有超絕武功,這才有資格成為西楚霸王。

項羽不但打架在行,寫起詩歌來,也是一把好手,要不然文藝女青年虞姬也不會對他一往情深,項羽垓下被圍,在生死關頭,還能完美地展現自己的文采:“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

項羽這首絕命詩,屬於“口占”,而且氣勢磅礴慷慨激昂,溫情蘊含於悲壯之中,別有一種殘陽如血的悽美。項羽這樣的詩文,可不是文盲大老粗能寫得出來的——如果不是把文字玩兒得爐火純青,誰能寫出這樣的《垓下歌》?事實上古往今來,能寫出項羽之詩的,還真沒有幾個。

第三、劉邦如果是個文盲,又怎麼能當上泗水亭亭長?

一首詩抹黑秦漢三位君王,但是史料可以作證:這首詩裡有三個謊言

能寫出傳唱千古的名句,劉邦自然是讀書的,而且讀的還不錯,這一點我們在《史記》中至少能找到兩處證據。

第一個證據:劉邦並不窮,而且也通過了大秦帝國的官吏考試:“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

這個“試為吏”,不管是透過考試當上官吏,還是“透過試用考核”,沒有文化的劉邦,是坐不穩亭長之位的——秦始皇在世的時候,對官員的選拔極其嚴格,不管是李斯還是趙高,都不能搗鬼。趙高之所以能從罪人之子脫穎而出,就是因為法律學得好。

按照《史記》的記載,漢太祖高皇帝是個大帥哥,《史記正義》說他身長七尺八寸,比劉備還高三寸。因為家裡有閒錢,所以劉邦不幹活還能樂善好施,並且透過考試選拔而當上了大秦帝國泗水亭亭長,這是一個介乎官與吏之間的重要崗位,起碼要比晁蓋那個保正級別高。

一首詩抹黑秦漢三位君王,但是史料可以作證:這首詩裡有三個謊言

從商鞅變法開始,秦朝的官吏都有一個兼職,那就是負責教化治下百姓,這一點到了秦始皇時期已經成了一個規定,“黔首以吏為師。”如果劉邦沒有文化,又怎麼能給老百姓當老師,您以為像兩千多年以後一樣嗎?

第二個證據,劉邦是上過正規學校,而且是有同學的,那個同學也十分有名:“盧綰者,豐人也,與高祖同裡。盧綰親與高祖太上皇相愛,及生男,高祖、盧綰同日生,裡中持羊酒賀兩家。及高祖、盧綰壯,俱學書,又相愛也。”

不管劉邦盧綰是不是世家子弟,他們兩家都是世交,這對發小、世兄弟、同學一起打天下,一個稱帝一個封王,可見多讀書是有用的,有個好同學也很重要,就像很多投機者一定要報高階進修班,其實是為了結識富商大賈一樣。不過這裡面也會出笑話:一個小文案報了一個大老闆學習班,一位能拉點客戶,結果進了班級一看,三十六個同學,十八對小文案……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我們不知道秦始皇的焚書坑在那裡,但是我們卻不能不佩服章碣的厲害之處:一句詩一筆抹黑秦漢交替之際最有名的三位大人物。但是詩詞是當不得正史的,文辭優美不代表觀點正確,只要一対照試料,就會發現這傳唱千年的名句,包含著三個謊言。

所以本文最後強調三點以正視聽:第一、大秦帝國之亡,與焚書坑儒無關,實際是李斯無原則胡亥瞎胡鬧;第二,項羽讀了包括兵法在內的很多書;第三,劉邦既不是窮人也不是文盲,他的詩文功底,在歷代開國之君中也許能排進前三甲……

參考史料:《史記》《史記正義》《漢書》

TAG: 秦始皇項羽劉邦焚書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