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故宮牌匾上的“門”字不帶鉤?誰加上就沒命?

去過北京故宮,或是有看清宮劇的人不難發現,每座宮殿的牌匾,無論是幹清門、太和門等等,牌匾上的“門”字筆畫都不帶鉤,而是直直寫下。這樣的現象,一錯就是千百年,為何卻沒人改正?其實背後暗藏皇家一大禁忌!

為何故宮牌匾上的“門”字不帶鉤?誰加上就沒命?

“門”字末筆帶鉤的正確寫法,在漢朝時還是有的,直到南宋將首都遷到臨安後,玉牒殿失火,殿門被燒個精光,有大臣上奏說,宮殿匾額中的“門”字,最後一劃都有鉤腳,“帶火筆”,才會招來惡火。宋高宗趙構因此下令將這些匾額全部燒掉,還規定宮殿匾額上的“門”字都不能加上鉤腳。

為何故宮牌匾上的“門”字不帶鉤?誰加上就沒命?

後來的朝代也一直沿用這樣的作法,直到明朝開國初期,還因此要了一個大臣的命。當時朱元璋在南京建都,便命大臣詹希原寫門匾,不過詹希原在寫的時候,把“門”字的最後一豎向內稍微鉤起了一些,此舉讓朱元璋十分不滿,大怒說“門下有個鉤,這不是要絆倒人嗎?有才學的人進不來,你是想閉門堵住賢士的路嗎?”詹希原因此掉了腦袋,此後明朝的各處宮殿、城門的“門”字跟先朝一樣不帶鉤腳。

為何故宮牌匾上的“門”字不帶鉤?誰加上就沒命?

到了清朝時期,因為金人入關,對於中原的習俗不太瞭解,因此故宮仍有一些帶有鉤腳的匾額,某天乾隆看到正陽門的匾額時,發現“門”字有鉤,便說“朕是真龍天子,從這個鉤子下面走過,會不會刮掉龍鱗啊?”大臣聽到後,便立刻將匾額上的“門”字改掉,而這些匾額也一直流傳至今。

TAG: 匾額宮殿大臣詹希原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