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因沒有掌握核心技術且買艦回扣高所以多數軍艦都是購買得來

清朝在經過兩次鴉片戰爭後,深刻意識到以自己的技術水平是無法對抗列強和剿滅太平軍的,於是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我國的輕重工業也由此開始了發展。而且我國向來不重視海防,但是在洋務運動開始的時期,我國也逐步認識到了海防的重要性,開始興建近代化的水師,並建立了北洋、南洋和福建水師。但是大家會發現一個現象,這就是我國雖然建立了近代工業,可我國的水師艦船卻是買來的而鮮有自行建造的。為什麼我國當時不自行建造而是去進口呢?這其實有很多原因的。

第一,自制軍艦需要一個國家有完整的工業體系。清政府當時雖然搞了三十年洋務,但洋務運動在很多方面沒有落到實處,導致中國的工業體系仍然是空殼子,很多重要零部件仍然要靠進口。比如說軍艦用的鋼材,炮臺等,均需要進口。

這個問題當時有人說過,他們認為像這種物資一旦開戰,被禁運是百分百的事,到時候不要說造船了,估計就連修船都困難。督促朝廷儘快完善洋務,但說容易,想要落實就難了。所以晚清的洋務始終沒有顯著成效,做不到絕對比例的自制。所謂的福州船政局,只是一個來料組裝的組裝廠而已。

清政府因沒有掌握核心技術且買艦回扣高所以多數軍艦都是購買得來

福州船政局

第二,當時清政府雖然可以自制一批軍艦用的零部件,比如鍋爐,但是清政府自制的產品效能不好。軍用物品不是民用物品,效能差一點也能湊合著用。軍艦的效能如果不如人,那就是靶子。所以以李鴻章為代表的北洋派就認為自制不如外購。洋人的軍艦雖然貴了很多,但效能可靠。

後來甲午海戰期間,事實也證明洋人的武器確實要好很多,國產的平遠艦在效能方面扯了後腿,白瞎了以管帶李和為首的全艦愛國將士的一番愛國熱情。

第三,時間來不及。代表國產軍艦巔峰水平的平遠艦是光緒十四年(1888年)下水的,而在當時,福建水師已經全軍覆沒,日本強勢崛起,對中國虎視眈眈,當時清政府內憂外患,急需要打造一支強隊的海軍。如果北洋水師的軍艦全靠國內自產自銷,想形成戰鬥力,沒有十年是不可能。所以當時最快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直接買。其實當時日本走的也是這條路,當時日本的造艦水平也一樣差。

不過日本比清政府強一點的是,他們在買的同時也沒放棄國內的自研工作,而清政府在甲午戰爭後,既沒錢買軍艦了,國內船廠又不能自制,所以中國的海軍此後之後幾十年都沒有緩過勁來。直至近二十年才透過惡補趕上來了。

清政府因沒有掌握核心技術且買艦回扣高所以多數軍艦都是購買得來

濟遠

第四,購艦的回扣比造艦高。北洋派力主去國外購買軍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能吃回扣。當時自制軍艦成本六十萬,而買洋艦通常都是上百萬,負責接洽的駐外公使以及國內的官員與洋人能從軍購貿易中吃更高額度的回扣,所以國內的買辦們就極力主張朝廷去國外購買軍艦。

這麼說是有依據的。比如李鴻章的親信李鳳苞用朝廷的白銀購買軍艦時,通常在中間就吃兩成回扣,這筆中飽私囊的錢,國產軍艦要造三艘才能吃得到。

總的來說。清政府當年確實可以造軍艦,而且自制的軍艦數量還不少。但問題是,清政府沒有掌握造艦的核心技術,以至於清政府掌握的造船廠本質上都只是組裝廠。如果當時沒有日本這個外患,如果當時官員能清廉一點,如果當時洋務運動不是空殼子,而是真正把洋務辦到實處,或許中國的造艦工業能成長起來。但是這些因素都讓晚清政府碰到了,清政府也就只能靠買軍艦打造自己的海軍體系了。

TAG: 軍艦清政府自制當時洋務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