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名將張遼,本是聶壹後人,為何要改姓張?

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也。本聶壹之後,以避怨變姓。

熟悉三國的朋友肯定對張遼不陌生,無論是黃巾之亂、諸侯伐董、群雄割據還是三國鼎立,這位曹魏名將皆留下了無數高光時刻。張遼在和關羽的交往過程中,曾經提到過二人皆是山西人士,因此以鄉黨相稱,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曹魏名將張遼,本是聶壹後人,為何要改姓張?

上圖——張遼影視形象

其實,往前推三百餘年,張遼的祖先並不姓張而是姓聶。聶氏一族的掌門人聶壹是馬邑地區的豪強,和漢朝以及匈奴都有往來。聶壹曾經向漢武帝上書了馬邑之謀,拉開了武帝和匈奴決戰的序幕。

可惜的是,由於意外情況,馬邑之謀最終功虧一簣,聶氏也不再為漢朝所喜,其後人為了避禍而改姓張,這才有了後來張遼的事蹟。

一、 馬邑之謀令漢武帝下定決心和匈奴決戰

景帝死後,其子劉徹繼位,是為漢武帝。漢武帝十六歲登基,不過這時候權傾朝野的竇老太后尚未去世,所以他難以全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只能在祖母的威壓下處理些不痛不癢的政務。

曹魏名將張遼,本是聶壹後人,為何要改姓張?

上圖——竇太后影視形象

在熬了幾年之後,竇太后終於撒手人寰,恰逢此時匈奴又以和親為藉口,送來了挑釁意外十足的外交信,

於是剛掌握全部權力的武帝決定拿匈奴開刀,用武力令對方臣服。

然而絕大多數朝堂勢力都對和匈奴決戰提出了反對意見,他們為了避免戰爭傷害到自己的利益,紛紛團結在反對派首領韓安國身邊,其力度之大令武帝也不得不黯然接受,將自己的銳氣暫隱:

擊之不便,不如和親。群臣議者多附安國,於是上許和親。

二年之後,馬邑地區的豪強聶壹上書武帝,稱自己在邊疆生活多年,對匈奴的習俗十分了解,有奇計可以全殲匈奴,其言辭懇切,方案嚴謹,令漢武帝十分動心,於是便關於此事展開了朝堂辯論。

曹魏名將張遼,本是聶壹後人,為何要改姓張?

上圖——漢武帝影視形象

最終,在主戰派王恢和反對派韓安國尚未辯論出結果之際,武帝便著急地拍了桌子,宣佈要和匈奴展開決戰。在君主態度堅決的情況下,反對派諸人也不敢表示過多的反對意見,只能接受了這一事實。

隨後,漢軍各部立刻集結,士兵紛紛從屬地向代地趕去,海量的後勤補給隊伍也隨之出發,大有畢其功於一役的決心。

二、 漢朝三十萬大軍設伏最終卻功虧一簣

匈奴是北方的遊牧部落,其生存的自然環境條件惡劣,常年遷徙,因此很難開展長期有效的耕種、生產活動,比起農耕文明,其物資十分匱乏。為了更好的適應環境,匈奴人選擇了劫掠作為獲取資源的重要方式:

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其天性也。

按照聶壹的預想,他可以憑藉自己和匈奴的親近關係,見到軍臣單于,隨後便以自身為誘餌,哄騙匈奴進入馬邑大肆搶奪城中財富,接下來便讓提前埋伏好的漢朝大軍合圍馬邑,悉數殲滅匈奴的有生力量。

曹魏名將張遼,本是聶壹後人,為何要改姓張?

上圖——馬邑古城遺址

總體來說,馬邑之謀充分考慮到了匈奴人的生活習性和對資源的貪婪,並且誘敵過程環環相扣,由淺入深,引君入甕,確實值得一試。

在和匈奴達成協議後,聶壹以一枚囚犯的人頭假冒馬邑郡守的首級,成功得到了匈奴的信任,十萬匈奴大軍即刻向馬邑開進,眼看便要進入漢軍的設伏圈。

就在這關鍵時刻,匈奴人天生對危險的敏感度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一路走來毫無抵抗的順利經過令本方生疑,於是他們突然掉轉馬頭退軍。

在得知匈奴撤退後,主戰派領袖王恢一度想派遣輕騎追趕匈奴的後軍,然而白登之圍的前車之鑑尚且歷歷在目,使得他最終放棄了追擊,漢軍設伏全無用武之地。

三、巨大的財力損耗需要有人為馬邑之謀負責

隨著匈奴遁走,一度轟轟烈烈的馬邑之謀也落下了帷幕,

敵人有生力量的儲存也標誌著漢軍完全沒有達到戰略目的,武帝的首次大軍團作戰雖然並未損失一人,但是也是徹頭徹尾的失敗了。

戰時,比起部隊集結,後勤補給的壓力往往要十倍於行軍消耗,《孫子兵法》用了大篇章對此進行說明,正所謂兵行十日,耗費千金,尤其是三十萬數量的部隊作戰,其耗費的軍資和糧草幾乎是天文數字,

如不是文景之治為漢朝社會沉澱了巨量財富,恐怕馬邑之謀要掏光整個國庫。

曹魏名將張遼,本是聶壹後人,為何要改姓張?

上圖——匈奴人形象

更重要的是,就算產生了巨大的財力損害,然而若是透過戰爭達到了政治目的或者轉移了內部矛盾,也能稱得上是一次差強人意的勝利。可惜的是,馬邑之謀的發起者是民間力量(不論背後有多少陰謀,朝堂上勢力是否介入,明面上已然蓋棺定論,聶壹是發起人),隨後其又未得到朝堂勢力的全面評估,蓋是由武帝一意孤行而實施,文武百官乃至普通百姓雖然雖然不敢批批評武帝,但是背地裡卻暗流湧動,無數不滿的意見正在醞釀。

為了避免潛在的隱患集中出現而爆發尖銳的矛盾,武帝必須找出一個對馬邑之謀負責任的替罪羊

,將自己即將承受的怒火轉移到這個替罪羊身上。而回顧馬邑之謀的來龍去脈,沒有人比發起人聶壹更適合的了,這也最終導致了聶壹成為了整個漢朝的罪人。

曹魏名將張遼,本是聶壹後人,為何要改姓張?

上圖——漢騎兵俑

四、結語

漢武帝上臺後,急需用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去證明自己已然脫離了祖父和父親的陰影,也是為了給日後超過前人鋪路,可惜的是在關於是否和匈奴決戰的首次朝堂辯論中,主戰心切的漢武帝遭到了嚴重的打擊,使得他出塞作戰的計劃胎死腹中。

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漢武帝協同主戰派首領王恢在兩年內一直做著各種努力,最終,馬邑豪強聶壹脫穎而出,以平民身份為國家排憂解難,譜寫了一首忠誠的讚歌。

然而在馬邑之謀的背後,是聶壹為自己在朝堂之上博得一席之地而將家族利益綁到了國家戰車上的賭博行為,其風險之大難以預估,果然,當匈奴意識到危險並退去後,

聶氏一族成為了眾矢之的,為了避開潛在的禍患,其後人們只能改姓張,低調地生活在馬邑地區。

參考文獻:

【1】《三國志·魏書·張樂於張徐傳》

【2】《史記·七十列傳·韓長孺列傳》

【3】《史記·七十列傳·匈奴列傳》

TAG: 馬邑匈奴之謀聶壹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