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明太祖朱元璋諸子的人生百態(下)

明太祖朱元璋膝下共有

二十六個兒子

,即便是在講究多子多福的古代,這規模也算是十分龐大了,明朝十六帝中,就屬他子嗣最多。苦孩子出身的他,深知生活不易,因此在給兒子們創造良好的受教育條件外,還參考歷朝歷代的得失,重開分封制,將除嫡長子朱標以外的諸子分封各地,讓他們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藩王。

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明太祖朱元璋諸子的人生百態(下)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優渥的資源調配下,二十六個兒子中除兩人夭折外,其餘二十四人都活到了成年。可正如“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這句俗話所說,很多天性不是後天教育能改變的,要不然在教育子女上也不會出現“不談作業,母慈子孝;一談作業,雞飛狗跳”這種人類迷惑大賞的行為了。加上有老爹特意提供的種種特權加持,這群天潢貴胃充分將人性之惡,將作死的能力發揮到了及至。

於是乎,被迫自盡者有之,謀朝篡位者有之,英年早逝者有之,謀逆被廢者有之

本文內容接《

》,從明太祖第十四子肅王朱楧開始往後介紹。

十四子朱楧

朱楧,生於洪武九年(1376年)九月十七,生母郜妃。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初一,在第二次大分封中被冊封為

漢王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月初八,出於加強塞防需要,

改封為肅王

,藩地陝西甘州。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正月十七,肅、遼、慶、寧四王同日之國。朱楧“以陝西各衛調戍士馬未集”故,

暫駐平涼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六月初三,移藩甘州(今甘肅張掖),署理陝西行都司甘州五衛軍務,為

九大塞王之一

當時,曹國公李景隆正奉命整飭陝西屬衛士馬,明太祖特命將陝西行都司所屬的甘州五衛,及肅州、山甘、永昌、西寧、涼州諸衛軍馬,交由朱楧整飭。他很好地完成了這一任務,在這過程中樹立起了自己在當地的權威。無論在甘肅軍民還是外夷心中,肅王都有著很高的威望。比如關西七衛中的安定衛,就是在他的努力下建立的。老朱對這個兒子還是比較放心和滿意的。

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明太祖朱元璋諸子的人生百態(下)

肅王初封地——張掖古城夜景

建文帝即位後,面對削藩,為消除朝廷疑心,朱楧上疏主動請求內遷,獲准

由甘州遷至蘭州

。蘭州在明初只是邊陲小城,肅王的內遷,促進了蘭州經濟的發展和蘭州地域文化的興盛,卻也使得明朝在西北的影響力大為下降,關西七衛逐漸丟失。

明成祖即位後,朱楧為避免遭受打擊一直小心謹慎,有“

居國能安靖循理

”的美譽。先是於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九月初一到京朝覲新皇帝,承認四哥的帝位。之後又於永樂三年、九年、十五年三次入京朝覲。即便如此,也會因小事而遭到明成祖的敲打。

永樂十七年(1420年)十二月二十,朱楧薨逝,

享年45歲

,朝廷賜諡曰莊。

十五子朱植

朱植,生於洪武十年(1377年)二月十五,生母韓妃。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初一,在第二次大分封中被冊封為

衛王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月初八,出於加強塞防需要,改封為

遼王

,藩地

山東廣寧

(今遼寧北鎮市)。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正月十七,正式之國,因“廣寧以宮殿未成”故,

暫駐大淩河北

。結果遼王府建建停停直到,明太祖去世依然沒有完工,只得在大淩河以樹柵為營,建造一個簡易的宮室供朱植臨時居住。

建文元年(1399年),靖難之役爆發。因遼王朱植的封地靠近燕王朱棣的封地,建文帝唯恐遼王成為燕王的同盟,

故召遼王至京城,削其護衛

。朱植雖然沒有被廢,卻也形同被圈禁了。

待到燕王朱棣在南京稱帝,朱植終於恢復自由身,不過三年的軟禁生涯使得他變得極為謹慎,深知擁兵於外是禍不是福,於是“

以遼地荒遠,經涉海洋,饋運為難,固請改國荊州

”。同時表示廣寧乃是軍事重鎮,大軍一日不可或缺,為國家計請留廣寧三護衛備邊,所以護衛力量從荊州別給一衛備使便可。

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明太祖朱元璋諸子的人生百態(下)

明成祖劇照

當年九月初九,朱棣下詔遼王朱植

移藩荊州

,將當年隸屬於湘王朱柏的荊州中護衛改隸遼王。十二月初四,朱植之國荊州。永樂三年、九年、十五年三次赴京朝覲。即便如此謹慎,依然逃不脫被削藩的命運。永樂十年(1412年)二月二十五,遼王朱植有罪,削其護衛及儀衛司,止給軍校尉三百人供其使用。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五月初八,

遼王朱植薨逝,享年48歲

,朝廷賜諡曰簡。

十六子朱栴

朱栴(音zhan),生於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初九,生母餘貴人。朱栴晚生了九天,正好錯過洪武朝的第二次大分封,後於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進行的第三次大分封中被冊封為

慶王

,藩地

陝西寧夏

(今寧夏銀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正月十七,正式之國,因“寧夏以糧餉未敷”故,暫駐位於慶陽以北的

古韋州城

(今寧夏同心縣韋州鎮)。

朱栴在韋州一住就是9年,在此成婚生子。直到建文三年(1401年),寧夏軍衛建制得到完善,屯墾經濟發展和邊塞大局穩固,才正式移藩寧夏鎮城,暫時以寧夏衛衙署作為臨時王府。

躲過了建文削藩的朱栴,卻沒能躲過明成祖的軟削藩,在鎮守太監等的監督下,藩王權力被削奪,處境大不如以往,逐漸淪為朱棣復祖制的點綴。為求自保,自永樂五年(1407年)起,朱栴

一次次上書請求內遷,結果每次都被朝廷以“不違祖訓”加以拒絕。

晚年甚至為此鬱郁成疾,一病不起。

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明太祖朱元璋諸子的人生百態(下)

慶王朱栴畫像

在老朱的有力栽培下,大明的初代親王都受到良好的文化方面的培養和教育,不管品性如何,文學造詣多多少少還是有些的。史籍稱朱栴“天性英敏,問學博洽,長於詩文”,“好古博雅,學問宏深,長於詩文和書法”。著作有《寧夏志》2卷、《凝真稿》18卷、《集句閨情》1卷,自編的《文章類選》、《增廣唐詩鼓吹續編》等共5種。

正統三年(1438年)八月初三,思鄉成疾的朱栴薨逝在位於寧夏的王府,

享年61歲

,朝廷賜諡曰靖,安葬於韋州蠡山之陽。

十七子朱權

朱權,生於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初九,生母楊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在第三次大分封中被冊封為

寧王

,藩地

北平大寧

(今內蒙古寧城縣西)。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正月十七,正式之國大寧。

大寧地處喜峰口外,東連遼左(遼王),西接宣府(谷王),南襟幽燕(燕王),為塞外重鎮,北平行都司所在。算上直屬的營州三護衛,及北平行都司所屬的衛所軍,朱權手底號稱有甲兵八萬,戰車六千,是一隻強大軍事力量。他到任後,多次會合諸王出塞作戰,以善於謀略著稱。

可成也兵強馬壯,敗也兵強馬壯。靖難亂起後,南京的建文帝害怕他倒向朱棣,派人召其回京,因抗旨不尊而被削三護衛。隨即被早已對寧藩實力垂涎三尺的燕王朱棣

所裹挾,被迫隨其起兵造反

朱植算是明成祖靖難的合夥人,然而靖難之後,平分天下的許諾未獲實現,反而

被迫遷藩南昌

,甚至連移鎮南昌都是鬥智鬥勇換來的。這一切是因為,他在北平行都司中頗具威望,在靖難軍中也有一定影響力,故不得不防。永樂元年(1403),包括營州五屯衛、開平衛、全寧衛等的北平行都司諸衛所內遷,大寧故地幾乎被棄,逐漸被兀良哈三衛所佔據。

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明太祖朱元璋諸子的人生百態(下)

寧王朱權劇照

被改封南昌後,深感前途無望,

即韜光養晦,

建造書齋,彈琴讀書於其間,多與文人學士往來,寄情於戲曲、遊娛、著述、釋道之中,一生著述頗豐,曾奉命編輯《通鑑博論》二卷,寫成《家訓》六篇,《寧國儀範》七十四章,《漢唐秘史》二卷,《史斷》一卷,《文譜》八卷,《詩譜》一卷,作有至少12種雜劇。

明仁宗朱高熾即位後,朱權見這個侄子比較仁厚,於是出言試探稱“江西非其封國”。可一向寬厚的明仁宗,對此非常堅決地頂了回去:“

所云寄居江西,非所封之國,不與封鎮各王例同。蓋江西之地叔受之先帝,已二十餘年為國南屏,非封鎮而何惟?叔審之。

”(《明仁宗實錄》)

正統十三年(1448年)九月十五,

寧王朱權薨逝,享年71歲

,朝廷賜諡曰獻。

十八子朱楩

朱楩(音pian),生於洪武十二年(1379年)三月二十二,生母周妃。朱楩可謂是明太祖諸子之中人生經歷最豐富的一位。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在第三次大分封中被冊封為

岷王

,藩地陝西岷州(今甘肅岷縣),連護衛也被命名為西河中護衛。可太子朱標去世後,局勢突變,出於安撫雲南,削弱西平侯沐家影響力的需求,老朱將他改封到雲南布政使司

雲南府

(今昆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岷王府在雲南開建,卻因遭到沐家二代目沐春的抵制而停建。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九月初三,朱楩正式之國雲南。朱楩與沐春之爭一觸即發。建文帝即位後厲行削藩,剛取代大哥沐春上位的沐晟,藉機控告朱楩多行不法,借建文帝的刀殺人。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朱楩因此

被貶為庶人,全家發配漳州監禁

明成祖稱帝后,朱楩也從漳州回到南京得以復爵,隨即在小舅子左都督袁宇的保駕護航下

重返雲南

。顯然明成祖對沐家勢力的膨脹也大為不滿,打算兄弟聯手幹翻沐晟。然而朱楩實在是不爭氣,在沐晟“所為鹵莽,間信小人,干犯岷王”的攻勢下很快再次敗下陣來,加上在雲南多有不法,惹得四哥極不滿意,被削去雲南三護衛。最終落得個

被召回南京

,黯然退出雲南的結局。

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明太祖朱元璋諸子的人生百態(下)

明仁宗朱高熾劇照

朱楩在南京一待就是十幾年,直到侄子朱高熾即位,才又給他安排了個去處——湖廣小城

武岡州

。洪熙元年(1424年)四月,朱楩之國武岡,悲劇的是這裡依然沒有瑰麗的王府供他棲身,只得寄居在武岡州衙,直到宣宗朝才得以修建王府。

更為寒磣的是岷府的歲祿。按《皇明祖訓》規定,親王歲祿一萬石,可因雲南“糧餉不敷”,老朱給朱楩的歲祿定僅為六百石,這待遇只和奉國將軍齊平。經過永樂朝、正統朝兩次加俸,

也才僅僅一千二百石

,僅有正常親王歲祿的八分之一,連個首封郡王的歲祿都比不上。

景泰元年(1450年)三月二十九,

岷王朱楩薨逝,享年72歲

,朝廷賜諡曰莊,為明太祖諸子中最後一個去世的。

十九子朱橞

朱橞(音hui),生於洪武十二年(1379年)四月十四,生母郭惠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在第三次大分封中被冊封為

谷王

,藩地

北平宣府

(今河北張家口市宣化區)。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三月十二,正式之國宣府。

建文元年(1399年),靖難之戰爆發,封地離北平近在咫尺的朱橞,陷入進退兩難之中,思來想去幹脆放棄藩地,帶著自己的部分護衛力量,徑直奔南京而去。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靖難軍兵臨城下,在南京優哉遊哉當著富貴親王的朱橞再度面臨抉擇。六月十三,被策反的朱橞與李景隆,開啟自己鎮守的金川門,放靖難軍入城。

作為南京首義功臣,朱橞及其部眾自然得到了自家四哥的大力嘉獎。不過宣府離明成祖的老巢北京距離過近,基於他的表現,自然不可能放他回去,以免被背後捅刀子。是以將谷藩

遷移至長沙

,讓自家十八弟好好的去享受花花世界,當然護衛力量也是要削弱的,宣府中護衛改稱長沙護衛繼續護衛他,其餘兩護衛改編成普通衛所。

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明太祖朱元璋諸子的人生百態(下)

宣府古城

洪武三十五年(1403年)十月二十二,朱橞正式之國長沙。定居長沙之後,仗著四哥的寵愛,橫行無忌,不但“長沙之民苦之”,連朝廷重臣也遭其毒手。永樂十四年(1416年),甚至發展到密謀造反的地步。結果被其護衛軍將領張興,和胞兄蜀王朱椿告發。

永樂十五年二月初六,

朱橞謀逆故,被削爵為庶人

。同時累及兩個已經封爵的兒子被廢,全家發配直隸新安衛(今安徽歙縣)。

由於被貶為庶人,各種史料沒有記載朱橞卒年,不過透過《明實錄》的記載,可以旁證他

死於正統元年(1436年)或稍前幾年

二十子朱松

朱松,生於洪武十三年(1380年)五月二十三,生母周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在第三次大分封中被冊封為

韓王

,藩地

山東開原

(今遼寧開原)。

洪武二十七年(1394)三月,與沈王朱模分道探視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齊王朱榑。這一次的省親之旅歷時半年,直到當年八月才返回南京。

永樂五年(1407年)十月二十,

韓王朱松病逝於南京,享年28歲

,朝廷賜諡曰憲,葬於南京安德門外。洪武時期過於年幼,之後又歷經靖難之役,故其一生都生活在南京,未能就藩。

二十一子朱模

朱模,生於洪武十三年(1380年)八月初二,生母趙貴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在第三次大分封中被冊封為

沈王

,藩地

山東瀋陽

與兄長韓王朱松一樣,朱模的就藩之路可謂是一波三折,靖難之戰後雖有明成祖五徵漠北的壯舉,但整體來看明朝在北方實施的是戰略收縮,是故本來作為塞王的朱模自然用不著再去瀋陽看風雪了。

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明太祖朱元璋諸子的人生百態(下)

沈藩封地潞州美景

永樂六年(1408年),朱模終於可以就藩了,明成祖為他選定的藩地為山西澤州(今山西晉城)。結果九月初四,離正式之國僅僅兩個月之時,山西布政司提出潞州有晉藩慶成王的王府,現在慶成王已經重回太原,王府空著也是空著,不如拿來改造為沈王府吧。獲得明成祖批准,於是沈藩的封地轉瞬間又變成了

山西潞州

總體來說,朱模是個謹慎守法的親王,與齊王、代王、谷王等兄弟有著天壤之別,就藩之後沒鬧出什麼大事情,史書對他的評價為“

惇厚樂靜,謹禮奉法,未嘗有過

”。

宣德六年(1431年)五月初二,

沈王朱模薨逝,享年52歲

,朝廷賜諡曰簡。

二十二子朱楹

朱楹,生於洪武十六年(1383年)九月二十二,生母不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在第三次大分封中被冊封為

安王

,藩地

陝西平涼

。永樂六年(1408年)六年十月十九,正式之國平涼。

朱楹也是個比較安分守己的藩王,就藩後在史籍上留下的記錄,主要為永樂九年何十五年兩次入京朝覲。

永樂十五年(1417年)八月二十九,

安王朱楹薨逝,享年35歲

,朝廷賜諡曰惠。由於無子,安藩除國。

二十三子朱桱

朱桱(音jing),生於洪武十九年(1386年)九月十八,生母李賢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在第三次大分封中被冊封為

唐王

,藩地

河南南陽

。永樂六年(1408年)八月十二,正式之國南陽。

永樂十三年(1415年)八月初六,

唐王朱桱薨逝,享年30歲

,朝廷賜諡曰定。

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明太祖朱元璋諸子的人生百態(下)

南陽王府山——原唐王府內一景

二十四子朱棟

朱棟,生於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五月十七,生母劉惠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在第三次大分封中被冊封為

郢王

,藩地

湖廣安陸

。永樂六年(1408年)八月十二,正式之國安陸。

永樂十二年(1414年)十一月初一,

郢王朱棟薨逝,享年27歲

,朝廷賜諡曰靖,留下三個幼女,藩國因無子而除國。

朱棟去世一個月後,王妃郭氏慟哭著說道“亡人無子,尚誰恃?”遂自縊殉葬。

二十五子朱

朱 (音yi),生於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六月初六,生母葛麗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在第三次大分封中被冊封為

伊王

,藩地

河南洛陽

。永樂六年(1408年)八月十二,正式之國洛陽。

俗話說“小兒子大孫子,老爺子的命根子”,朱 對明太祖來說就是那個老來所得的小兒子,是以估計對他的教育沒有如同那批成年子嗣那麼嚴苛,加之老父親故去後在南京的歲月也許過得太過壓抑,以至於

就藩之後徹底放飛自己

朱 好武事、喜騎射,不願意拘束在王府之中,這本來也不算什麼毛病。壞就壞在,這位小爺酷愛飛馳的感覺,縱馬馳騁之時隨意擊打躲避不及的群眾。如此一來,你到時舒爽了,可洛陽滿城百姓算是倒了八輩子黴。對其肆意妄為,明成祖屢屢對其訓誡,奈何朱 毫不在意,只當作是耳旁風,令皇帝四哥頭痛不已,甚至放低姿態求老弟往欣賞“太平音樂”靠靠。

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明太祖朱元璋諸子的人生百態(下)

洛陽夜景

除此之外,這位爺為了慰藉自己無處安放的精力,居然沉迷於男女之慾中無法自拔。平時 “削髮裸袒,男女雜處,無所顧忌”。縱慾過度,自然引起身體被掏空,最終導致英年早逝。

永樂十二年(1414年)九月二十五,

伊王朱 薨逝,享年27歲

。對於這位民怨深重的藩王,連禮部都看不過去,提出了

削爵並葬以庶人之禮

的處置方案。處於兄弟之情 ,明成祖最終做出

"不削其爵",改賜惡諡 “厲”

的決定。

二十六子朱楠

朱楠,明太祖的幼子,生於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十二月初二,生母葛麗妃。這位皇子楠是明太祖諸子中最神秘的一位。

他是朱元璋二十六子中唯一一位沒有封王的

,而且由於《明實錄》只記載了他的生年,除此而外沒有多餘記錄,

導致對他的卒年有多種說法。

《明史》援引《萬曆野獲編》的內容稱其“逾月殤”(《萬曆野獲編》稱“未逾月”),這是現在的主流觀點。

萬曆時期的官員、文人、史學家王世貞所著的《弇山堂別集》則記載“至於二十五弟,死則焚其軀,拾其骨沈於江”。這段內容一封明成祖聲討建文帝逆行的詔令,稱朱楠(二十五弟,排除不作排行的老九朱杞)死於建文年間,死後被大侄子焚屍拋江。若如此朱楠死時應當已有七八歲。

阿越說

明太祖朱元璋一系二十六子中,

有兩人夭折

(朱杞、朱楠)。

成年的二十四子中

,死於30歲前的有6個(朱梓、朱檀、朱柏、朱松、朱棟、朱 ),30至39的有3個(朱標、朱楹、朱桱),40至49的有4個(朱樉、朱棡、朱楧、朱植),50至59的有2個(朱椿、朱模),60以後的有8個(朱棣、朱橚、朱楨、朱榑、朱桂、朱栴、朱權、朱楩),谷王朱橞卒年不詳,死時估計50餘歲。

二十四個成年皇子中,潭王朱梓、湘王朱柏、安王朱楹、郢王朱棟四人,因無子除國;懿文太子朱標一系、齊王朱榑一系、谷王朱橞一系,因被廢為庶人,記載不詳,後世傳承不明;其餘十七家藩王有傳承,其中燕王一系成為帝系,寧王朱權、伊王朱 、遼王朱植三家因種種原因嫡脈被廢。

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明太祖朱元璋諸子的人生百態(下)

明成祖朱棣劇照

而與國同休的包括燕藩升格而成的帝系在內,共有十四家

,分別是: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晉王朱棡,老四成為帝系的朱棣,老五週王朱橚,老六楚王朱楨,老十魯王朱檀,老十一蜀王朱椿,老十三代王朱桂,老十四肅王朱楧,老十六慶王朱栴,老十八岷王朱楩,老二十韓王朱松,老二十一沈王朱模,老二十三唐王朱桱。

TAG: 洪武永樂藩地明成祖護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