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知否》我才發現顧廷燁為顧家求情的真相,是為了讓皇帝放心

再看《知否》我才發現顧廷燁為顧家求情的真相,是為了讓皇帝放心

文/竹英

顧廷燁是寧遠侯府的嫡子,但是他從小日子就不好過。他的母親是鹽商之女,身份低微,原本是沒有機會嫁入寧遠侯這樣的侯府門第的。

但是那年寧遠侯府被查出庫銀虧空,家逢大難,如果填不上這筆賬,爵位就保不住了。所以當時的寧遠侯爺要自己的長子顧偃開休妻另娶,當時顧偃開的妻子是大秦氏,兩人感情很深,但是大秦氏原本身子不好,不堪為宗婦,如果不是顧偃開的庇護,她早就被休了。

所以這個時候為了家族要顧偃開休妻另娶的訊息傳到了大秦氏耳中,她情緒激動,悲傷而亡,沒多久顧偃開就娶了鹽商之女白氏進門,白氏當時的嫁妝有一百萬白銀,如此豐厚的嫁妝,侯府的大難也解決了。

再看《知否》我才發現顧廷燁為顧家求情的真相,是為了讓皇帝放心

母親白氏是鹽商之女,救了顧家,卻受到全家的嘲諷

原本白氏救了顧家,保住了侯府的爵位,應該是侯府的恩人,但是危難過去後,府中的人對白氏都冷嘲熱諷,對她沒有好顏色,甚至覺得白氏的存在就是家族的恥辱,是家族曾經敗落的證據,後來白氏生下了顧廷燁,這孩子也是從小不受待見。

後來白氏在懷二胎的時候聽見有人對顧廷煜說當年是她逼死了大秦氏之類的話,白氏氣憤不已,去找顧偃開理論,兩人爭執之下,白氏動了胎氣,孩子沒有保住,白氏自己也沒有保住,只留下顧廷燁一個人在這侯府受盡委屈。

長大後還被侯府的人算計趕出家門,連自己父親最後一面也未能見到,可以說顧廷燁從小是恨極了顧家的那些人,那些人不僅僅一邊汙衊他的生母,欺負他,還每天心安理得的拿他母親帶來的嫁妝去花天酒地快活,而自己卻在江湖中漂泊。

再看《知否》我才發現顧廷燁為顧家求情的真相,是為了讓皇帝放心

可以說顧廷燁對顧府那幫人是恨極了,他恨不得看見侯府倒了,叫奪爵毀券,讓當年欺負他的人都走投無路,好將他積年的累怨都出上一出,但是那個時候顧廷燁沒有能力與侯府相抗,他那個時候自己都是漂泊江湖討生活。

如果不是後來遇到了八王爺,後來在平叛的時候立下大功,我想顧廷燁可能這輩子都回不到侯府了,最後可能會被顧家從宗祠除名,而他也會在江湖中隱姓埋名度過此生。

顧廷燁立下大功,他回到顧家說“我顧廷燁也要襲爵!”

但是天無絕人之路,後來顧廷燁遇到了八王爺,而八王爺當上了皇上,而他立下了大功,成為了大將軍,他富貴了,他有了權力和地位,是他自己在戰場上一刀一槍拼來的,他不需要侯府的憐憫,他體面的回到侯府,說:“我顧廷燁也要襲爵。”

原本他不想爭,也不在意什麼爵位,但是經歷了那麼多事情,為了他生母,也為了他自己,他想要一個“公道”。

這個時候侯府有難了,新帝登基,要清算餘黨,結果顧家的子弟四房五房包括小秦氏的顧廷煒都被帶進了大牢,理由是因為牽涉到結黨營私,這不是顧廷燁公報私仇,而是真的出了這麼檔子事情,這樣的事情查出來對顧家這樣的功爵人家來說可能會脫去一層皮,弄不好爵位都保不住了。

再看《知否》我才發現顧廷燁為顧家求情的真相,是為了讓皇帝放心

而這個時候顧家只有顧廷燁能夠救得了,這爵位也只有顧廷燁有能力保住,但是他憑什麼去救那些人呢?

他恨極了,他巴不得那些人走投無路,就好比後來顧廷煜為了保住侯府,向顧廷燁低頭在顧家祠堂說的那段話:

“我知道你的打算。父親就是為著侯府才娶了你生母,才生了你,你恨、你怨,是以你就是想眼看著寧遠侯府倒,叫奪爵毀券,該下獄的下獄,該流放的流放,把你積年的怨憤好好出上。待個十年八載,而你慢慢積攢軍功,皇帝再賜你個爵位,那時候,你便算是為顧氏光宗耀祖了!那些虧待你的人不是死光了,就是落魄潦倒了,你什麼仇都報了!”

顧廷煜這番話說透了顧廷燁對顧家的恨,所以他不想救,他恨,他怨,他想什麼不管,讓一切都毀掉,好將自己積年的怨氣出了。

但是顧廷煜又說:“可皇上不能直接奪了我的爵位,,哪怕有罪名壓在那兒,也難免有欺凌弱兄寡嫂之嫌,皇帝最重名聲,他不會的,為了你,他也不會。可你又咽不下這口氣,所以,你索性釜底抽薪,倒了寧遠侯算了,是不是?可是……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待多年後,你再得來的丹書鐵券上可有這四個字?”

再看《知否》我才發現顧廷燁為顧家求情的真相,是為了讓皇帝放心

“你以為你憑什麼能得重任,當初新帝剛登基,你便只帶了一隊人馬去接防,江都大營也服帖地聽你號令,皇帝身邊那麼多潛邸的親信,一樣領了兵符聖旨去接軍務,除了皇帝的小舅子還給點面子外,哪個有你這麼順遂的?你比旁人快出兵,比旁人更早服眾,所以你才能建功立業?我來告訴你,因為你姓顧!顧家幾輩子的人都埋在軍裡了!因你姓顧!你……”

顧廷煜的話都沒有錯,如果侯府倒了,將來就算顧廷燁慢慢積累戰功,自己掙下爵位,但是那個時候得來的丹書鐵券背後就沒有“開國輔運”這四個字了。

當年他的父親就是為了保住這四個字才娶了他的生母白氏,如今顧廷煜也是為了這四個字放下身段在他面前為顧家求情,希望他能夠拉顧家一把。

而且自己如今的功名雖然有自己的努力,但是也有顧家人幾輩子在軍中立下的威望,他才會如此順暢立下大功。

再看《知否》我才發現顧廷燁為顧家求情的真相,是為了讓皇帝放心

顧廷燁註定要救顧家,這口氣他咽不下也要嚥下

是的,保住顧家,保住侯府對他好,對大家都好,但是唯獨無法嚥下那一口氣,有時候人活著就是為了那一口氣,顧廷燁雖然知道顧廷煜的意思,但是他心中有氣,十幾年的恩恩怨怨,幾句話又如何能夠打發了呢?

所以他有些動搖,但是也不足以十分打動他。

因為他可以不在乎顧家的威望,也可以不需要這丹書鐵券,反正他也有本事掙下一番家業,但是他不能不救顧家,哪怕他不願意,他怨他恨。

但是他必須要救顧家,不僅僅有顧廷煜說的那番話的原因,也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只有出面為顧家求情,親自求到天子面前,他才會真正得到皇帝的重用,他才會真正在朝中站穩腳跟,真正成為天子的心腹。

再看《知否》我才發現顧廷燁為顧家求情的真相,是為了讓皇帝放心

這是為什麼呢?

這要從當時的聖上是什麼樣的人開始說起。

聖上十幾歲就藩,久居蜀地,從軍中到朝堂到,歸京後,皇上行事步步小心,處處佔“理”。

這個“理”就是“孝”。

當時八王爺已經是聖上親封的太子,是受了聖旨才趕回京城的,但是他回到京城後第一件事不是接受聖旨,處理朝堂。而是先在先帝床前打了半個月的地鋪,服侍湯藥,對著文臣武將就能氣勢足,即位後還為先帝守孝,三年不選秀女,素服簡食,他就可下狠手責罰那些尋歡作樂的貴胄子弟,光懲治不孝這一記,清流就會叫好。日子久了就有了人心。

所以當今聖上如此以身作則,哪怕他自己是親封的太子,他也要這樣做,因為聖上重名聲,也注重人品。

再看《知否》我才發現顧廷燁為顧家求情的真相,是為了讓皇帝放心

而且這樣做也是防一個人,那就是當年過繼給三王爺的那個孩子,因為三王爺畢竟是下了聖旨,但是那個孩子在那個時候已經過繼給了三王爺,而且先帝死前下令要好好善待那個孩子,那個孩子背後也是有一股勢力的,所以聖上只有小心翼翼處處佔理,佔得人心,這皇位才會坐得更加久更加穩固。

所以皇上這個時候是急需自己的人的,除了當初潛邸帶來的親信,他還需要大量自己的心腹,壯大自己的力量,所以他才會讓國舅沈從興娶英國公的獨女為妻,就是為了籠住老臣的心,鞏固自己的力量。

而顧廷燁,一不是聖上姻親,二不是潛邸舊臣,三不是宿將權宦,卻能領重兵,掌,憑什麼呢?段成潛、耿介川、鍾大有、劉正傑……。。還有沈從興,這些人從潛邸就跟著皇上,哪個對皇上不是以命相護?哪個不是忠心耿耿的?就算論資排輩,也輪不到顧廷燁。

再看《知否》我才發現顧廷燁為顧家求情的真相,是為了讓皇帝放心

但是顧廷燁最後成功了,是因為他聽了公孫先生的話:“新帝繼位,必有用兵之處,要麼你就安耽做人,指著聖上念著當年的那點情分,賞你個一官半職,要麼你就放手一搏,在聖上心中爭個位次。”

公孫先生是顧廷燁在江湖中結識的人,此人頗有才華,後來也成為了顧廷燁的幕僚,當然那個時候顧廷燁是選了後頭,他選擇放手一搏。

當初顧廷燁果敢剛毅,雷風厲行,頂著被罷免的風險,重刑嚴律,砍了好些腦袋,著在頭幾個月裡就把手中的軍隊操練出來,皇上雖然便面上斥責了幾句,但實則這般行事,正中聖懷。

後來,果然出了變亂,戰事一起,其餘眾將領不是首尾相顧、拖延委言,就是有心無力,難以迅速有效驅使軍隊,只有顧廷燁手下的大軍能夠令行禁止,揮師南下。當時軍中還有別有用心之人,於行軍戰陣之中暗使絆子,敷衍推搪軍令。兩軍對戰,生死頃刻,如何能有半點差錯,顧廷燁當即便殺了一半,又捆了一半,這裡頭就有甘老將軍的一個老部下和一個同族侄兒。

再看《知否》我才發現顧廷燁為顧家求情的真相,是為了讓皇帝放心

顧廷燁如此行事,必然會得罪人,被彈劾,被人記恨,那又如何?天下之事,多是一俊遮百醜!皇上滅了荊譚亂軍,坐穩了江山,便是天子明君,百官慶賀。顧廷燁打贏了仗,便是定鼎首功!沈、段、耿、劉、鍾等人只能心服口服!

顧廷燁的富貴是他用命拼來的,他放手一搏,得罪了很多人,最後打了勝戰,成為在聖上心中為自己爭來了一個名次。但是他用的是奇兵險招,奇兵非正道,而險招是不能常用的。

最後顧廷燁想要在朝中站穩腳跟,只能循序漸進,慢慢積累人脈,得罪人太多,過於激進了,到底不是好事。

顧廷燁不過是一新貴武將,官授二品,無勳銜,無加封,無根基,雖得皇帝信重,但頭頂上還有一群可以指手畫腳的尚書、閣老、大學士……。要站穩腳跟,甚至更上一層樓,也是不容易的,畢竟一直這麼激進,就會落下話柄,皇上就是想重用他也會有困難,而且他如果一直這麼激進,那麼皇帝也不敢用他了。

雖然顧廷燁和皇上早年間有一些情分,但是和那些護衛在皇上身邊十幾年的潛邸心腹來比,還是差了些,更何況,那個時候皇上還是八王爺,但是八王爺和皇上是兩碼事了。

所謂天子無家事,家事即國事;天子無友,只有君臣之分;天子無私,心中當只有江山社稷。

所以顧廷燁身為臣子,他需要自己行事小心,不能什麼事情都靠皇上替他兜著,立下功勞也要少得罪些人才是皇上願意看到的。

首先顧廷燁年紀輕輕卻身居高位,不免引人側目,他一發跡,便置本家至親於不顧,不論有理無理,人言便可畏。

再看《知否》我才發現顧廷燁為顧家求情的真相,是為了讓皇帝放心

其次皇上其實對顧家的那些爛事,並不在乎,顧家的事情,處置也好,不處置也罷,並不妨礙大局,要緊的是,皇上想要什麼樣的臣子?易牙、豎貂、公子開方?管仲勸諫齊桓公之言,殷鑑不遠啊。

這就好比,你在與人交往的時候是喜歡那些六親不認的人多一些?還是那顧念家人的多一些呢?這是一種很微妙的心理狀態,其實當初皇上賜顧廷燁澄園的時候,澄園和侯府就在一條街,從澄園裡面跨過去不到十幾分鍾就到了侯府,如此,皇上的態度已經很明確了,他希望顧廷燁和侯府和好,因為他也不想要一個六親不認的臣子,這臣子都六親不認了,他能放心去用嗎?

最後比較難辦的是,侯府的事情,外人不知,皇上知不知也無所謂,因為皇上不在乎顧家的事情,甚至顧家的人處置不處置也無關大礙,所以顧廷燁的委屈世人不知。但顧廷燁的紈絝之名,卻是在的,而侯府那頭也沒有什麼離譜的把柄在手,所以在這件事上世人的輿論不會向著顧廷燁。

顧廷燁也不能將當年的事情抖出去,如果抖出去了,那就是大不孝,子不可言父之過,且當年的事情如果張揚出去了,顧廷燁父親的名聲就完了,侯府也會淪為笑柄,壞了亡父的名聲,讓家族成為笑柄,到時候顧廷燁就是沒錯也有錯了。

再看《知否》我才發現顧廷燁為顧家求情的真相,是為了讓皇帝放心

所以積年的累怨他只能忍下,不僅僅要忍下,他還要親自當著百官的面為顧家求情,以願降級代懲來向皇上討這個恩賜,最好求情的時候,能夠說到傷心處,適當的哭一場。

這次求情,重要的不是求情的結果,而是求情本身的行為,那些人能不能脫罪不是重點,重點是能夠讓皇上明白顧廷燁的難處和苦楚,讓他看見一個會心軟、宅心仁厚的顧廷燁。

這樣慢慢的顧廷燁的風評就會變好,那些文官也無話可說,皇上也稱心如意,放心重用他,當然最後皇上不會將顧廷燁降級,反而會賣他這個人情,保住顧家的爵位,也會在未來更加重用顧廷燁。

可以說顧廷燁只有為顧家求情了,皇上才會真正放心大膽地重用他,才會真正將他當成自己的心腹,而顧廷燁才會真正在朝中站穩腳跟,從此地位更上一層樓。

再看《知否》我才發現顧廷燁為顧家求情的真相,是為了讓皇帝放心

是的,顧廷燁嚥下了積年累怨,換來自己的前程,他自然不甘心,他從小受的欺辱就這樣過去了嗎?他生母受的汙衊也就這樣過去了嗎?當然不會。

因為來日方長,他日後有的是時間和機會為自己生母翻案,替自己討回公道,日後他可以為自己的生母請封,為她建祠,請德高望重的族老為她重新立譜,讓顧家子子孫孫都知道先白氏夫人對顧家的恩德,畢竟以後顧家是他說了算。

而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多少失敗者的故事被淹沒在塵封往事中,以後顧廷燁想要什麼讚美白氏都可以,讓顧家的子孫都去她靈前磕頭認罪懺悔都可以。

所以嚥下這一口氣,顧廷燁才能真正換來未來的長長久久。這背後不僅僅是對家族勢力的考慮,更是決定他在皇帝心目中地位的關鍵之處。

所以顧廷燁忍了一時,換來了一世的繁花似錦。

TAG: 顧廷燁顧家侯府皇上白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