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行仁義之道,他雖未得天下,卻是隋末義軍裡難得的好人

《孫子兵法》有句金玉良言:“兵者詭道也。”身逢亂世,自然是誰的拳頭大誰才能行的動立的穩。在軍事鬥爭中,不恰當地施行仁義之道,是很容易壞事的。比如從古至今一直被恥笑的宋襄公,一聽就知道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人了。有一回,宋國和楚國打仗,宋襄公帶領人在岸邊佈陣,手下有謀士建議宋襄公,何不趁著楚國軍隊渡江之際,我軍盡出掩殺,必定可以一鼓作氣大敗楚軍。按理說,掩殺、偷襲、夾攻等,都是軍事上的常用手段。但是宋襄公不這麼認為,說我們宋國軍隊那是“仁義之師”,所行者乃仁義之大道,應當與敵軍正面較量將之擊潰,怎麼能幹半路劫殺這種鼠竊狗偷之事。楚國已經渡江,正亂糟糟一團忙於佈置戰陣的時候,宋襄公手下又進言,說可以趁此機會大破敵軍,宋襄公又以同樣的理由拒絕了。結果等楚國一結好戰陣,他們可不管你做沒做好準備,直接衝將過來,把宋軍打的大敗虧輸。

自古以來啊,歷朝歷代的“起義軍”(當然經常也就是叛軍),莫不是打著類似於“替天行道”這樣的幌子來搞事情的,個個都自稱是“仁義之師”,但真正能稱得上“仁義之師”的卻是鳳毛麟角了。起碼,在隋末大亂之時,竇建德倒是個施行仁義的主公,不過竇建德顯然比宋襄公高了很多段位,人家的“仁義之師”滅起敵人來時絕不含糊,仁義之道主要施之於政治和民生之上。

亂世行仁義之道,他雖未得天下,卻是隋末義軍裡難得的好人

既能在亂世當眾立足,竇建德早年其實也是個不折不扣的狠人,孔武有力不待多言。在村子裡耕住的時候,曾經有夥強盜夜裡跑去劫掠竇建德的家,建德聽到動靜,悄悄地站在窗戶邊,幾錘子就乾淨利落地解決了三個闖進來的盜賊。其他在門外的聽到同伴的慘叫,都不敢進了,就請竇建德把同夥的屍體歸還。竇建德一聽決定將計就計,說:“你們放繩子進來,我把屍體纏著你們拉出去就是了。”盜賊們就把繩子扔進來,竇建德把繩子系在自己身上,盜賊拽出去之後,竇建德猛地跳起,拿起刀又砍死了幾個人,這麼著,竇建德的名氣就盛傳在江湖上了。

而且,竇建德向來不吝惜錢財,為人仗義,同鄉人有家貧者喪親而沒錢安葬,竇建德彼時正在田裡勞作,沒有絲毫猶豫,嘆息了一聲就把自己耕田的牛送給同鄉作安葬費了。

亂世行仁義之道,他雖未得天下,卻是隋末義軍裡難得的好人

隋煬帝好大喜功,要親征遼東,天下徵兵,竇建德就應徵入伍為隊長,他感到帝王無德、天下將亂,彼時就開始暗暗積蓄勢力,招募亡兵流民等,與同鄉人孫安祖等在高雞泊安營紮寨、落草為寇。竇建德能與士卒們同甘共苦,所以士卒多願意為他效死力。再往後,歷經隋朝的幾次大規模剿滅流寇,竇建德多次戰勝,又打敗收服了同樣反叛的幾股勢力,逐漸站穩腳跟,在河北之地稱王稱霸,還建立國號稱之為“夏”。

正如竇建德自己說的:“以前我是流寇盜賊,不免渾妄殺人,如今想要平定天下安撫百姓,怎麼能害忠臣呢?”竇建德施行仁義頗為時所稱,有幾分明君的器宇,不論是對行將滅亡的隋朝、對敵對勢力的唐國乃至忠臣義將、百姓士卒。

亂世行仁義之道,他雖未得天下,卻是隋末義軍裡難得的好人

比如大業十四年,隋煬帝被宇文化及殺害,竇建德稱王之後進攻河間,用計謀大破隋軍三萬人,把河間丞王琮也給俘獲了。然而,竇建德沒有殺他,親自慰勞了一番還把他放了。沒想到王琮這老小子又糾結了一批人馬,繼續守在河間城,竇建德多次進攻損傷很大,卻許久沒有攻下。不過,河間畢竟就這麼大點地方,被圍困地也早就斷糧了,正好隋煬帝被殺的訊息傳了過來。王琮率領故隋的官吏為楊廣發喪,竇建德還派人進城弔祭,王琮於是請求投降。竇建德接受了,王琮率領郡屬穿著喪服面縛出降,竇建德不僅不怪罪王琮之前被自己放了結果又和自己作對,還親自為王琮解除繩索,還說起了隋朝滅亡皇帝被害的事,二人都哭泣了。

亂世行仁義之道,他雖未得天下,卻是隋末義軍裡難得的好人

後來,宇文化及被李密部隊打敗,逃亡至魏縣,竇建德就跟手下商量,表示自己也是隋朝的百姓臣子,如今宇文化及殺害皇帝,我與之不共戴天,要討伐他。竇建德於是派兵,宇文化及一路被打敗,最終困守聊城被活捉。竇建德入城之後,先拜謁蕭皇后,言談十分恭敬,仍自稱為“臣”,之後把宇文化及等叛臣全部處斬了。後來,義成公主在突厥,遣使者來迎接蕭皇后,已經“建天子旌旗,出入警蹕,書稱詔”的竇建德還親自率領千餘騎兵把蕭皇后送出城去。

據說竇建德性格簡樸,不喜歡吃肉,妻妾也都不穿著紈素,很有意思的是《新唐書》特別提及竇建德“及為王,妾侍才十數”。十幾幾十個老婆也不算少了,不過確實,竇建德“得隋宮人尚千數,悉放去”可以說是很難得了。

TAG: 竇建德宋襄公王琮宇文化及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