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皆戰神!王翦:秦王統一六國最大功臣,情商與謀略均高過白起

父子皆戰神!王翦:秦王統一六國最大功臣,情商與謀略均高過白起

中國第一個帝國時代是秦朝,結束了春秋與戰國,吞併了韓、趙、魏、楚、燕和齊。從此,秦王不叫秦王,叫做秦始皇,簡稱皇帝。

秦王一人不能完成統一大業,有很多精英聚集在他的周圍,他們如群星閃耀夜空,其中有一對父子名字不得不提,父親叫王翦,兒子叫王賁。

王翦和名將“人屠”白起齊名。

論勇猛野戰,王翦不及白起;

論心狠手辣,王翦不及白起。

但論謀略,白起不及王翦;

論情商,白起更不及王翦。

王翦少年時就喜歡軍事,是秦王嬴政的貼身侍衛,可以說是隨著嬴政的成長而成長的。他和他的秦王一直等待機會,儲備力量,厚積薄發。

公元前237年(秦始皇十年),在王翦等一干近臣的幫助下,嬴政先後剷除嫪毐和呂不韋集團,正式掌握秦國大權。王翦也開始有了獨立的領兵機會。次年(公元前236年),秦始皇就命王翦率軍攻打趙國的閼與。

初次獨立領兵王翦就做出驚人之舉,放軍中的老弱及父子兄弟回家。這樣一來,軍隊只剩下兩成不到。但就是留下的這兩成兵,卻是軍中精銳,且士氣高昂。王翦就用這支士氣很高的精銳部隊攻下了閼與,隨後又攻取了趙的九座城邑。

小試牛刀,即鋒芒畢露!但不知出於何種原因,秦王嬴政隨後卻冷卻了他幾年。

次年,在嬴政的號令下,秦國主將桓齮(樊於期)挾氣盛秦兵,很快攻至邯鄲城下,準備一舉消滅之。趙王遷無奈,招李牧部隊守趙國首都。

李牧,與王翦齊名,同列戰國四大名將之一,長期戍邊北部抵禦匈奴騎兵,他領導的部隊是趙國的精銳部隊,戰鬥力十加爆表。

此時,桓齮率秦軍進攻,沒想到被李牧率軍反殺,大敗不敢回秦,畏罪逃至燕國,被燕太子丹收留,改名樊於期。

李牧的五萬精兵擅長防守反擊,這是與匈奴長期作戰的養成。

李牧一戰保趙國三年平安。

但和平是短暫的。秦王嬴政看準時機,任王翦為秦軍主將,從上郡發兵,下井陘,與楊瑞和軍兩軍呼應,再次進攻趙國。

王翦再次獨立領軍,並帶上自己的兒子王賁,開始了助秦王一統六國而不敗的神話。

然而,此時對面的將領還是李牧,不好對付啊!

父子皆戰神!王翦:秦王統一六國最大功臣,情商與謀略均高過白起

王翦陷入到深深思考當中。

王賁:“老爸,這仗怎麼打才好呢?”

王翦:“李牧是個硬骨頭,長年與匈奴作戰,有勇有謀,不好對付。”

王賁:“嗯……”

王翦:“勇猛是士兵第一技能,謀略是將軍必備的殺手鐧。既然不好打,就想辦法換掉李牧。”

孫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王翦正是“上兵伐謀”這一軍事策略的典型人物。

很快,王翦改攻為守,同時派人重金收買趙王近臣郭開。郭開天天說李牧壞話,就這樣,一年下來,王翦都沒有進攻,而趙王天天聽佞臣之言,終於忍不住下令奪李牧兵權。

李牧見趙王奪兵權,危難之機,執意不交兵權,趙王更加深信李牧通敵,秘密逮捕,然後將之處死。

王翦就這樣除去了自己的對手,而不是一味用強。

觀其一生,王翦都是智而不暴、勇而多謀,在當時殺戮無度的戰國時代,尤其顯得可貴。

趙王遷殺李牧,自毀“長城”,王翦與楊瑞和兵和一處,破邯鄲,實際滅趙(有部分殘餘力量入燕)。

第一戰,反間計,輕鬆滅趙。

父子皆戰神!王翦:秦王統一六國最大功臣,情商與謀略均高過白起

次年,發生了一個重大歷史事件“荊軻刺秦王”,荊軻帶上了原秦將樊於期首級與庶地督亢地圖作為進獻秦王的禮物,刺殺未果。

秦王怒,王翦率軍殲滅燕主力,王賁破都城,燕實亡。

王翦有一個比較突出的用兵特點,那就是作戰求穩,穩中求進,步步為營招招狠。

第二戰,實力亡燕,勇者勝。

第三戰,主將換成了王翦之子王賁,水淹大梁,輕鬆滅魏。

——王翦是個聰明人,他很擅長揣測人心,知道功高蓋主,難得善終。所以滅燕後,即主動交出軍權,由其子及其他年輕將領接力立功。

秦王嬴政劍指魏國,王賁率軍圍攻魏都大梁,進行現地勘察,當看到黃河之水時,想起老爸王翦的教導,“將軍要有謀略,謀略……”

王賁率軍堵壩引水向大梁。面對黃河之水奔流入大梁城,守城人束手無策。

三月後,土質城垣倒坍,魏王假投降被殺,魏國滅亡。

王賁巧取大梁,繼承了王翦的謀略,將秦軍損失降到最小。

父子皆戰神!王翦:秦王統一六國最大功臣,情商與謀略均高過白起

第四戰,敵不動,我不動。敵動,我打。滅楚。

秦王嬴政揮劍伐楚,到了秦滅六國的關鍵時刻!

在伐楚之前,嬴政問各武將:“滅楚要用多少兵力?”

王翦說:至少六十萬人。

少壯派的李信卻說:二十萬就夠了!

嬴政說:王將軍老了!

於是,李信帶兵伐楚。結果,項燕採取誘敵深入的辦法,使秦軍大敗而歸。

秦王嬴政得知訊息後,二話不說,登王翦家門,道歉拜將。

王翦堅持說自己有病,不能當大將。

嬴政就跟他打哈哈:行了行了,你別推辭了,就這麼定了!

王翦說:要是一定要用我的話,那就必須要六十萬人。

嬴政咬咬牙說:六十萬就六十萬。

於是王翦率領秦軍六十萬伐楚。

嬴政親自給他送行,一直送到灞上。王翦卻趁機說:請大王你賞賜一些田地宅子給我唄!

嬴政說:你只管去打仗吧,還怕會窮嗎?

王翦笑說:我們這些將領就算功勞再大也不能封侯,所以,趁著大王還喜歡我的時候,要些賞賜,也就是為子孫們打算而已。

嬴政哈哈大笑,答應了他。

等到王翦的大軍到達武關的時候,又停下來派人回去,向嬴政請求賞賜。

王賁看不懂,就問:“老爸,我們是為了大秦統一天下,老這麼要錢,是不是有點過份了?”

王翦:“嗯!”

一會兒,王翦問兒子:“以後,是富好?是貴好?還是富貴好?”

王賁:“富貴好!”

王翦卻說:“你我命在,才是好!”

隨後,他意味深長地對兒子說:“秦王為何一再親自送我們?我們把秦國家底都帶來了,秦王在盼望我們早點滅楚的同時,更怕我們造反。所以我要用貪得無厭的假象,消除秦王的疑懼。這樣,我們才能平安,也才能真正做到秦王不來干涉我們的軍事行動。”

父子皆戰神!王翦:秦王統一六國最大功臣,情商與謀略均高過白起

王翦洞悉人性,且行事穩當,所以他打仗幾乎不犯錯誤。這次同樣,按照上次李信的進軍路線,到達平輿後,就安營紮寨,堅守不出。當然,細作是少不了的,王翦要仔細瞭解項燕的動作,以做到算無遺策。

楚王將楚國全部兵力都交給項燕,他有理由相信,項燕能打敗李信,就同樣可以打敗王翦。

項燕作為一位名將,頭腦亦非常冷靜。李信伐楚的時候,項燕採用的是誘敵深入、以逸待勞的戰術。

這個戰術是非常正確的。

既然是成功的,就不需要再變了,項燕仍想採用“誘敵深入,以逸待勞”的戰術,可是這次對手變了,是王翦。

王翦不像李信那樣急於求成,和項燕就開始耗上了。

說白了,王翦的戰略構想,就是拿超大規模的兵力逼著你調動出全國的有生力量進行抵抗,但我卻不跟你打,就跟你耗下去,先拼國力,等你承受不起時,再發動致命一擊。

秦楚兩軍就這樣相持了近一年,楚軍既不包抄,也不能誘敵深入。

秦王看到王翦派來要錢的信使,心態平和,愈加信任之。

而楚王看到項燕不出兵打秦軍,卻是心急如焚。史書記載說:楚王認項燕為怯,數遣使催促其出戰。

父子皆戰神!王翦:秦王統一六國最大功臣,情商與謀略均高過白起

項燕出奇計誘敵,王翦不上鉤;項燕想和對方一樣僵持防守,楚國卻耗不起,國君都開始催你速戰速決了。這就讓項燕感到非常絕望。

無奈之下,耗不起的項燕最終還是決定改變戰術,後撤調整部署,希望秦軍能因此有所調動,露出些許破綻。

高手過招,都在努力尋找可給對方致命一擊的破綻呢!結果就是,項燕沒能誘使對方露出破綻,反而讓對方先發現了楚軍的破綻。

就在楚軍往東後撤,到達渦河,正在渡河之際,緊緊咬在楚軍後面的王翦發現機會來了,迅速下令發起了總攻擊!

兩軍一交戰,楚軍陣型混亂,大敗。

項燕被殺,楚軍潰散。

楚國的正規軍就這樣戰敗了,楚國的防線宣告瓦解。

王翦自己親自率主力拿下楚都壽春,俘虜楚王負芻。

楚國滅亡後,王翦立刻交出兵權。這次,無論秦王怎麼勸,他都堅持徹底隱退,堅決地告老還鄉。

作為與白起、李牧、廉頗齊名的戰國四大名將,王翦是唯一一個功成名就後還得以善終的,這與他的知進退有莫大的關係。

接下來是他兒子王賁的收尾表演——老子已隱退,兒子接棒行,既不功高蓋主,還可立不世之功。說王翦真是隻老狐狸,亦不為過!

父子皆戰神!王翦:秦王統一六國最大功臣,情商與謀略均高過白起

第五戰,不戰而屈人之兵,滅齊!

王賁帶軍東進攻齊國,齊國深受秦國遠交近攻之策的影響數十年,不問世事已多年。

趙國長平斷糧時,向齊國求救,齊王不許。

燕、趙滅亡時,齊不出一兵一卒。

當秦軍攻打齊國時,竟無人抵抗,齊相後勝勸齊王建獻城投降。

秦軍詐誘齊王建說,如果投降將得到五百里封地。

齊王居然信了。

王賁一封信,齊王就投降,齊國滅亡。

秦王不食言,給齊王五百里封地。但封地都是荒僻的樹林,且不給他供給食物,齊王最後被活活餓死。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用兵最高境界,王賁實現了,驗證了《孫子兵法》是多麼正確,用孫武子自己的國家來檢驗,是不是很巧合?

王賁亦同父親王翦一樣,勇於急流勇退。

王賁最後一次出現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亦即秦國統一六國後的第三年,秦始皇第一次全國巡遊時,當時王賁在隨行之中,與丞相王綰、卿士李斯等在海上參與評議秦始皇的功德。之後便像消失了一般,沒了訊息。

可能,亦像其父一樣,以隱退為由,把軍隊要職傳給了兒子王離。自此,王離成為大秦長城邊軍蒙恬的副手。秦始皇死後,蒙恬被逼死,長城軍便由王離統領。

只是可惜的是,沒有經過多少大陣仗的王離,鉅鹿一戰,最終輸給了霸王項羽。

隨著長城軍的消失,王離也不知所蹤。世人只知道,歷史上著名的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都尊王翦為始祖。

TAG: 王翦嬴政王賁秦王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