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歷史上最不該被遺忘的鐵血孤軍,滿城白髮兵獨守邊疆半個世紀

唐朝歷史上最不該被遺忘的鐵血孤軍,滿城白髮兵獨守邊疆半個世紀

中華不缺英雄,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是的,英雄永遠都在,可是那些過去的英雄卻正在被世人緩緩遺忘。如今還有幾個人記得那個“鐵血郡王”,那支戰至後一兵一卒的悲軍呢?

盛唐王朝,這是個讓所有華人都倍感自豪的朝代。它從隴右李氏一步步走來,在萬國來賀的鼎盛中鍛造了中國歷史的一段錦繡時光。

生活在大唐的人們從來沒有想過大唐會衰敗,那時的大唐人是驕傲的,他們堅信自己能將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他們不屑於一個民族的權力壟斷,給予任何來到大唐的人都可以做官的權利。那是一種無所不包的驕傲,是一種凌駕於萬物之上,自由吞吐風雲的霸氣風采。

但是,這世界上沒有永遠的鼎盛的帝國,太陽終究也有西落的那一日。

再強大的心臟也無法經受背叛的摧殘,強如大唐也難以例外。

公元755年12月16日的下午。那一日,黃沙滾滾,一個鎮守邊疆,身材有些臃腫的男子站了出來,吼出了那聲讓唐朝由盛轉衰的號角。

唐朝歷史上最不該被遺忘的鐵血孤軍,滿城白髮兵獨守邊疆半個世紀

安史之亂爆發了。

這一場動亂中湧現過一個個扶危救世的英雄,也發生過一個個駭人聽聞的慘劇。經歷了七年零二個月,最終在公元763年2月17日被平息。

這一場動亂中掩埋了許多豪傑,我們故事的主角就是這樣一支鎮守在安西四鎮的軍隊。

這支軍隊的主將名叫郭昕,是名將郭子儀的侄子,其父郭幼明和那個終結這場動亂的郭子儀是同父異母的兄弟。

將門出虎子,年幼的郭昕看著長輩們一次次出征,聽著一個個長輩班師的故事,心裡早早便埋下了一顆軍人報國的種子。

唐肅宗時期,吐蕃屢屢進犯大唐帝國的疆土。上元元年(760年),青年的郭昕奉命踏上了巡撫西域河西、安西等邊陲重地的道路。

後來他任職安西四鎮留後,負責起了戍守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個軍鎮的職責,為大唐守著那一份最邊緣的疆土。青年的郭昕夢想著能帶著這大唐最精銳的安西軍去建立自己的功業,可這時的他可能永遠也想不到那一份功業要付出的代價竟會那般沉重。

本來雖有吐蕃侵擾,但大唐有精兵,有良將,異族又怎能入我華夏大門一步。

可不測風雲驟然而起,安祿山舉旗造反,大唐這座在風雨中飄搖了幾十年的高樓終於還是自內部開始坍塌了。

唐朝歷史上最不該被遺忘的鐵血孤軍,滿城白髮兵獨守邊疆半個世紀

隨著國難肆虐中原,不得已之下一批批的安西精兵,也只能暫且調轉東向,奔赴國難。接到命令後,一批批將士去往中原,留下了郭昕這個年輕人和其他的大唐將軍,繼續鎮守在王朝的邊疆。

無論是前去平叛的,還是留下的將士都以為這次只是一次小小的霍亂,可誰都沒有想到這次他們是真真正正站在了大唐歷史的節點。

戰火愈燃愈烈,又是一批批將士的離去,終於,這裡只剩下郭昕這最後一隻部隊了。

吐蕃這匹餓狼虎視眈眈,這隻有一隻部隊的安西都護府就如同塊鮮嫩的肥肉,讓他欲罷不能。

他們先開始了騷擾戰術,且戰且退,打探這都護府的虛實。郭昕無奈只能應戰,還必須以強硬的姿態去戰鬥,他知道,現在吐蕃沒有大舉進攻只是因為大唐的餘威,沒人相信大唐會虛弱到無力顧及邊疆的地步。年輕的郭昕也不相信,他回首望著中原,眼神中盡是迷茫。

一次次的戰鬥過後,吐蕃終於確定了,這不是漢人的陷阱,而是一塊真正的肥肉,他們開始行動了。先是派兵圍住這都護府,斷絕中原支援的可能。

吐蕃人的調兵遣將讓郭昕知道,現在擺在他們這批人面前的只剩下兩條路了,一是趁著包圍圈尚未形成突圍而出,大唐現在自顧不暇,他們很有可能不會受罪,最差的結果也是派去做平叛的先鋒軍;二就是留下來,鎮守在最後一刻,而這樣,很大的可能就是和這座都護府一同埋葬在吐蕃人的進攻之下。

他想和其他人商量,可他走出帳門,看見的卻是一雙雙迷茫的眼神,他又環顧四周,看了看這碩大的都護府,這是大唐真正的邊疆,這是他們守了一代又一代的邊疆,難道就要在自己手中送給異族?

不,我大唐疆土雖廣,然一寸不可丟。他告訴自己。

就這樣,他帶著自己的部下開始走上了堅守的道路。

唐朝歷史上最不該被遺忘的鐵血孤軍,滿城白髮兵獨守邊疆半個世紀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十五年過去了。當年那個風華正茂的少年已經成長為了一箇中年人。

建中二年(781年),郭昕率領的邊防軍終於和內地取得了聯絡,當知道中原王朝安定的情況後,他急忙派出使者趕赴中原。

沒人知道使者是如何在吐蕃的封鎖下一步步走到那座叫做長安都城的。

當他風塵僕僕、破衣爛衫出現在當時的帝王,唐德宗的面前時,他哭了,他也笑了,取下了頭上那片象徵軍情的紅羽毛,筆直站起身,大聲喊出那句他憋了一路的話語:“河西在!安西在,將士們都在,無一降敵,無一叛國!”

帝王當場落淚,他沒想到河西、安西都在!他想不到那些將士們是如何支撐了足足十五年。在場的大臣也都哽咽得說不出話,哭聲盤旋在這座大殿之上,久久不去。

可是當時的大唐已經無力再去和吐蕃開戰了,帝王終究是帝王,個人感情再濃郁,也不可能干涉他的決定。

使者離開了,走出長安的時候,他最後回身看了一下這座城池,眼淚低落下來打在土地上,發出滴答滴答的聲響。他不知道怎樣去面對那些鎮守邊疆的兄弟們,嘀嗒的聲音就這樣的響了一路。

聽聞使者歸來,將士們連忙前去迎接,使者這次帶來了兩個訊息,一是帝王對他們的表彰,所有邊關將士均連升七級,命郭昕為安西大都護,封武威郡王。二則是……

“援軍何在?援軍何在?”面對同袍的質問,歸來的使者只能低頭,像要埋進土裡一般。

一雙雙明亮的眼神暗淡了,一雙雙能握著兵戈和吐蕃人拼個死活的手開始不住地顫抖。他們絕望了。

唐朝歷史上最不該被遺忘的鐵血孤軍,滿城白髮兵獨守邊疆半個世紀

公元808年的一天,寒風凜冽,暴雪肆虐,這一天終於來了。它是這隻守軍最悲壯的一天。

孤立無援之下,這支安西守軍被吐蕃大軍圍困在龜茲一處堡壘裡面。

絕境之下,已經滿頭白髮的郭昕將軍拔出自己的寶劍,振臂高呼,將士們爭相應和,喊殺震天。

老兵和傷兵們也互相攙扶著站了起來,他們彷彿回到了那個意氣風發的壯年時期。手持著斷劍殘刀,和衝上城頭的吐蕃大軍浴血拼殺。城牆上血色瀰漫。

奇蹟最終也沒有發生,巨大的敵我懸殊下,安西將士們均慘烈犧牲,無一存活!

他們等待了半個世紀,終究是沒有等到那長安故土的援軍,可是在這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們還是選擇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誓死捍衛這大唐的疆土。

那一日,青天為證,山河為證,這一隻安西守軍終究是做到了:滿城白髮兵,無一負大唐。

可史書對這支軍隊,卻是一筆帶過。《新唐書》中“幼明子。肅宗末年為安西四鎮留後。吐蕃陷關、隴後,四鎮與中原隔絕。建中二年昕遣使來朝,德宗詔書褒獎,拜安西大都護、四鎮節度使”就這樣概括了這支悲軍的一生,何等淒涼!

英雄不該被遺忘,也不會被遺忘,他們的光輝永遠在中華的山河大地之上閃耀。

作者:風水,本文為少讀紅樓原創作品。

TAG: 郭昕大唐安西吐蕃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