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牢關之戰:李世民的巔峰之作,一戰奠定大唐統一大業

公元620年,李世民在虎牢關大破王世充、竇建德,當時王世充連戰連敗,損兵失地,困守洛陽,對付王世充要不了幾個人。重點是虎牢關的戰略決戰,集中重兵精兵於虎牢關決戰,唐軍即使不比王軍多,也差不了多少。唐軍出擊時機正確(唐軍掌握著出擊主動權),王軍已叫戰多時,已到吃下頓飯時(已有人喝水解手亂成一團),領導也正在開會。

虎牢關之戰:李世民的巔峰之作,一戰奠定大唐統一大業

另外陣後舉旗,確實使王軍全軍震動,作用不小。所以太宗本紀說李世民帶玄甲軍乾的,秦瓊傳裡說秦瓊帶二十多人乾的。尉遲恭德沒有參加這一活動,所以李世民也不會參加這一壯舉。秦瓊能成為唐初第一名將(鬥將),主要是美良川和虎牢關兩戰,所以應該是秦瓊帶人乾的。李世民都想貪這個功勞,說明此舉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另外王軍成軍時間不長,少經大戰考驗,而唐軍歷經與劉武周、薛舉、王世充等強敵交手,戰鬥力強於王軍。

虎牢關之戰:李世民的巔峰之作,一戰奠定大唐統一大業

其實,竇建德的失敗最重要的原因不在於虎牢,而在於廟堂。王世充要竇出兵,厚賄竇的群臣,因此,在出身前和出兵中,有許多正確意見都未能實施,因為竇的部下收了賄賂後又各打各的小九九,這樣一支各懷鬼胎的部隊其實是未戰先怯,未戰已輸其半了。更何況對手李世民對戰場的把控度更是無人出其右者。虎牢關一役,玄甲軍的衝陣,展旗象極了二戰時的切入,卷擊戰術(古德里安和隆美爾包括巴頓和朱可夫都是這一戰術的高手),但整整早了1千多年。當時的指揮手段以金、鼓為主,陣後出現敵方的大旗,就是百戰勝兵也免不了崩潰。

虎牢關之戰:李世民的巔峰之作,一戰奠定大唐統一大業

唐太宗的三千五百人肯定只是先頭部隊,在決戰之前,唐太宗設法先震懾敵膽,比如激使敬德去搶王琬的戰馬等。這就是兵法的玄奧之處。用精銳的強兵集中使用,形成一個矛頭,或者說一種洪峰效應。其攻擊力,所向之敵皆不能抵擋,打亂其結構,混亂其指揮。以寡敵眾,也能將之一一壓垮。這其中,強兵、好的裝備、機動性、好的將領,缺一不可。指揮效率的問題,冷兵器時代通訊不發達,指揮效率不高,人數越多指揮越困難,實際產生的功效比越低。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古代的軍隊組織結構難以像熱兵器時代將命令傳遞到最基層。無論時間、基礎人員素質、傳遞方式、語言表達方式、還是習慣都不能做到目標清晰,分工明確。

虎牢關之戰:李世民的巔峰之作,一戰奠定大唐統一大業

山西是李淵的駐地,又入關中連在一起,當時,四川也歸順李唐,在謀略將領上,軍隊上李家比較有戰鬥力紀律,在政治上也士族支援多一點。當時的社會背景,是大分裂後短期統一,人心未定,隋煬帝又通運河,死人多,群而造反。到與王世充,竇建德作戰時,戰爭時日久,更多人沒從事生產,軍隊易募集,但不一定有戰鬥力。這就是古代有些以少勝多的例子。正常古代的武器很難的,就是練軍,佇列陣形沒紀律秩序,易被偷襲自亂陣腳,自相殘踏。

虎牢關之戰:李世民的巔峰之作,一戰奠定大唐統一大業

李世民之能可不是吹的,真是天才。再強的對手集團,在他面前都不堪一擊。這就是為戰爭而生,為政治而生。為提升中華民族豪氣而生,可惜他是一個帝王,後世評選的軍事統帥中往往忽略了他。他父親李淵,最有福氣的開國皇帝,在開國征伐中,從不用征戰疆場,而坐享其成。

TAG: 王世充虎牢關李世民王軍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