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唯一一個沒有被埋入皇陵的帝王,景泰帝朱祁鈺為何落得如此下場?

1449年土木堡之戰爆發,這場戰爭的起因是由於太監王振擅自削減了給瓦剌使團的賞賜,令瓦剌太師也先非常不滿,於是起兵進犯明朝邊境。對於王振則極力慫恿英宗親征,而明英宗也不顧大臣反對,親領20多萬大軍便直奔大同而去。

皇帝親征,京師必須要留下一個主政的人,通常情況下都是留太子監國,但當時英宗的長子朱見深還不滿兩週歲,剛剛被英宗立為太子。由於太子年幼,英宗在征討瓦剌時便讓弟弟郕王朱祁鈺在京城監國,負責處理政務。

監國也不是一般的職務,英宗能讓自己的弟弟朱祁鈺監國是充分顯示了他對朱祁鈺的信任。

要知道在明朝建立之初,親王謀反的事情就發生了兩起,第一是靖難之役,作為燕王的朱棣造反成功,奪取了天下。第二則是漢王朱高煦造反,這次造反沒有成功,朱高煦全家被滅。

接二連三的親王造反進一步加深了皇帝對親王的牽制,但作為郕王的朱祁鈺卻是備受哥哥的信賴。

朱祁鈺的母親吳氏原是宣宗朱瞻基當太子時的侍女,後來被宣宗皇帝相中,生下了朱祁鈺。當然也有一種說法認為吳氏是原本是漢王府的傭人,後來漢王朱高煦造反失敗,其全家都被遷入北京,而吳氏則被宣宗看中生下了朱祁鈺。

明朝唯一一個沒有被埋入皇陵的帝王,景泰帝朱祁鈺為何落得如此下場?

(宣宗皇帝就是《大明風華》裡的太孫朱瞻基,他是朱祁鎮和朱祁鈺的老爹)

宣宗朱瞻基一共有五個孩子,其中兩個皇子三個公主,其中長子朱祁鎮是孫皇后所生,作為嫡長子順利繼承大統,是為明英宗,而次子朱祁鈺則在老爹去世後被哥哥英宗封為郕王。

由於老爹朱瞻基駕崩的時候朱祁鈺還沒有成年,因此身為哥哥的英宗皇帝對朱祁鈺非常照顧。朱祁鈺在被封親王后也沒有按例前往藩國就藩,而是破例繼續住在京城,英宗也經常召見朱祁鈺,兄弟二人的關係非常好。此番英宗皇帝御駕出征,就選擇讓22歲的朱祁鈺在京師監國。

朱祁鈺起初也沒啥別的想法,就是單純地留在京城打理一下朝政,等待哥哥返回就是了。但不成想王師慘敗於土木堡,英宗被俘,也先挾持英宗直奔北京而來,整個明廷瞬間亂做一團。

此時明朝大臣有兩個選擇:

第一,擁立太子朱見深登基,由孫太后稱制理政。

第二,擁立正在北京監國的郕王朱祁鈺登基。

面對國難當頭,掌握實權的孫太后卻並沒有呂后、慈禧的雄心,她不願意破例稱制,於是大臣們便請求立郕王為帝。最後孫太后同意郕王繼承帝位,但前提是朱見深的太子地位不變,朱祁鈺百年之後仍舊將皇位還給哥哥的兒子。

明朝唯一一個沒有被埋入皇陵的帝王,景泰帝朱祁鈺為何落得如此下場?

(孫太后就是《大明風華》裡面的孫小姐)

在得到太后首肯之後,大臣們便擁立朱祁鈺登基,而朱祁鈺最初是堅決不幹的,這並非是故作姿態,而是真的不敢妄窺神器。後來在於謙等人的一再勸進之下,朱祁鈺才同意登基,是為景泰帝。

對於明朝大臣而言,擁立朱祁鈺為帝其實是最好的選擇,畢竟朱祁鈺此時已經22歲,心智已經成熟,足以統國。並且他是英宗皇帝唯一的親弟弟,法理上也挑不出毛病來。而朱祁鈺為人一直非常謙遜,在京城內名聲不錯,大家都認為他是賢王。綜合上述幾點因素,立朱祁鈺當皇帝也算是眾望所歸。

明朝唯一一個沒有被埋入皇陵的帝王,景泰帝朱祁鈺為何落得如此下場?

(《明妃傳》中的朱祁鈺)

實事求是的講,朱祁鈺在登基之後確實幹得不錯,他先是任用於謙等人擊退瓦剌,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而在隨後的治國過程中,朱祁鈺的政績也算是可圈可點。

不過權力這東西一旦拿起就很難再放下,登基稱帝的朱祁鈺漸漸地對哥哥明英宗非常忌憚,他先是不願意接英宗皇帝回來,後來經不住群臣的勸說才勉強同意英宗回來,但卻將哥哥禁錮於南宮長達七年時間,此間他還違背諾言,廢除了侄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成為其人生的一大汙點。

1457年朱祁鈺突然生病,英宗趁機發動奪門政變,奪回了自己的江山,廢景泰帝為郕王。一個多月後,朱祁鈺病逝,死的不明不白。

縱觀朱祁鈺的一生,他有功,也有過,但總體上是功大於過,其在位期間可以稱得上是一位明君了。但他登基之後對哥哥惡劣的態度,確實有損其聖德。

朱祁鈺去世後英宗皇帝賜諡號“郕戾王”,以表達對他的憤恨,直到憲宗朱見深上臺後才恢復了他的皇帝稱號,上諡號“恭仁康定景皇帝”,但仍無廟號。到南明時期,南明政府為了籠絡人心,追認朱祁鈺廟號為明代宗,諡號也追加到17個字——“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總算是肯定了朱祁鈺的地位和功績。

TAG: 朱祁鈺英宗朱見深登基英宗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