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祖宗爭臉!大奸臣嚴嵩的曾孫忠君報國,與明王朝共存亡

嚴雲從是嚴嵩的曾孫,是嚴世蕃第二個兒子嚴紹庭的二子,字伯龍。明萬曆16年(公元1599年)七月二十日出生,清初順治帝(順治十三年)作《表忠錄》褒楊繼盛之忠、斥嚴嵩之奸的第二年,即公元1657年二月二十九日就怨憾而逝,享年59歲。

替祖宗爭臉!大奸臣嚴嵩的曾孫忠君報國,與明王朝共存亡

嚴雲從是嚴嵩後裔中較為顯貴的一個,也是分宜縣在科舉史上唯一中選的一位武進士,是當時任職較高的一位官員,同時還是分析嚴嵩被樹為奸臣演變時段的關鍵人物。

替祖宗爭臉!大奸臣嚴嵩的曾孫忠君報國,與明王朝共存亡

嚴雲從的父親叫嚴紹庭(1547—1617)。嚴紹庭在他的家族中是最受寵愛的一個成員,也深得嚴嵩喜愛。早在嘉靖三十年十一月(1551年)的一次“御虜敘功加恩”中,嚴紹庭就被萌封為“錦衣衛正千戶”。其實,當時嚴紹庭只有五歲。因為“才貌出眾”,額庭飽滿,首先被世宗皇帝最嫡系的心腹錦衣都督陸柄看中,與其女定下了娃娃親,因而嚴紹庭也就被看作前途無量的紅人。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83歲的嚴嵩被勒令退休由孫子嚴鵠陪同回鄉,其餘家人總計27人充邊發配戍所,但惟獨嚴紹庭仍留在京城。

替祖宗爭臉!大奸臣嚴嵩的曾孫忠君報國,與明王朝共存亡

嚴嵩離京後,世宗對嚴嵩這位“三朝元老”的去職總是念念不忘,還常有書信往返。嚴嵩的政敵為防其“東山再起”,對還留在朝廷任職的錦衣衛嚴紹庭防備甚嚴!三年後(公元1566年),在父親嚴世蕃“通倭謀反”案的株連下,嚴紹庭全家終於被趕出了京師,流放到邊遠衛所去“戴罪立功”。可萬曆年間(公元1573—1619),嚴雲從的父親嚴紹庭即因“平倭有功”被“洗籍”復職。這時,嚴嵩的政敵徐階(卒於1583年)等一幫人,死的死了,倒的倒了,徐階的兩個兒子均被判罪入獄,因而嚴紹庭又被召返北京,回到錦衣衛官復原職。其子嚴雲從也隨母親馬伕人在“江左”(即今揚州)外婆家考入了應天府學讀書。

替祖宗爭臉!大奸臣嚴嵩的曾孫忠君報國,與明王朝共存亡

據《伯龍傳》記載,嚴雲從自小氣質非凡,個頭高大,酷似曾祖嚴嵩。常常“獨居斗室”、“廢寢忘食”,加上馬伕人的嚴格管教和精心培育,在應天府學深受師友愛戴。他“愛書如命,惜陰如金”,總是“日攻《五經》,夜習兵法”。不但“儀表魁岸”,而且“文武雙全”。不久,就被府學推薦到北京國子監進一步深造去了。

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熹宗朱由校即位,文武兩科“大比”分別在全國各地舉行。嚴雲從以“北京國子監錦衣衛籍”身份在當年的辛酉科武舉中旗開得勝,一舉奪得“武舉人”桂冠,次年,在京師舉行的武舉會試中,又連戰全勝,繼續奪魁,獲得了熹宗親自授予的“武進士”稱號。

替祖宗爭臉!大奸臣嚴嵩的曾孫忠君報國,與明王朝共存亡

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武進士首次授官,嚴雲從被授予遊擊將軍,奉敕在其曾祖嚴嵩手書“天下第一關”巨匾的山海關一帶領兵御虜,並多次受到兵部的嘉獎錄功。不久,便升為北隸永平參將。永平是當時北京的一大門戶,嚴雲從在永平的軍功建樹,朝廷瞭如指掌。到了崇禎年間(公元1640年),當西南邊防告急,張獻忠、左良玉在川湘一帶混戰不已時,嚴雲從被調到兩廣駐守。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到弘光改元(公元1645年)這段時間,嚴雲從在兩廣“聲討軍實,妥靖邊警”,在歷次捍衛邊陲的戰鬥中,常常“披甲縱馬,身先士卒,深入虎穴,屢立戰功”。“吏民倚以安堵,威望功勳日隆”。由於為安定西南邊陲,捍衛 “大明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嚴雲從被朝廷加封二品服俸,遷升為錦衣衛都指揮使,前軍都督,之外還特恩賜以春刀蟒服,冊封為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大傅、清江伯並承恩誥封四代。

替祖宗爭臉!大奸臣嚴嵩的曾孫忠君報國,與明王朝共存亡

由於清初漢民族的抗逆遲遲不能消弭,順治十三年皇帝親作《表忠錄》,殺掉了大批不順從滿族統治的漢族士大夫,並大興文字獄,嚴嵩“奸臣”的斥責和“嚴嵩”反面文學形象就是在這時開始被迅速強化和醜化的,加上清朝多次“文字獄”的清查。嚴雲從的顯貴便左證了嚴嵩被樹為奸臣流播民間的具體時段是在清朝而不是明朝。

嚴雲從的結局是悲壯的。這在於他一生跟朱家王朝的覆滅緊緊地連在一起:自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闖王李自成攻入北京之日起,從福王、唐王到桂王永曆四年(公元1650年),在明王朝那段狼煙滾滾、搖搖欲墜的最後歲月裡,嚴雲從一直忠心耿耿地跟隨南明政權南流北轉,在江南出生入死,一顆忠心做著“反清復明”的最後掙扎。直到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清軍長驅直入、桂王大勢已去之日,這位武進士還高風亮節,執意“不事二主”,毅然“掛冠棄帶,削髮披瑙”,從廣西返回家鄉江西分宜,回到介橋老家,“杜門屏跡”終老。

替祖宗爭臉!大奸臣嚴嵩的曾孫忠君報國,與明王朝共存亡

民間一直傳說,嚴雲從離任之日,曾受桂王朱由榔之託,密將“太子”帶回分宜,在介橋古樟群中搭建“哨院”,招募勇士練兵,圖謀反清復明,東山再起。直到“太子”不服水土突然去世才散旗熄鼓。至今在介橋東十里店的山坡中,還有一處叫“太子墓”的 墓址。

嚴雲從在介橋隱居期間,像他的曾祖嚴嵩一樣,也十分關心鄉村慈善事業。如“開倉放糧”,“修橋補路”,“揭祠展墓”,“捐資助學”等等,為地方做了不少好事。清順治十三年,他曾將曾祖嚴嵩捐修的萬年橋重新加固,使地方受益不小。現今發現的“介橋壽相嚴公之墓”墓址與嚴雲從墓緊緊相鄰,嚴嵩墓是否被其遷葬重修,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替祖宗爭臉!大奸臣嚴嵩的曾孫忠君報國,與明王朝共存亡

後來,清統治者為了順從民心,籠絡先朝遺臣,曾派巡按大臣笪重光來到分宜,企圖誘勸嚴雲從歸順清廷,結果遭到了這位明代遺臣的“僧服相迎,婉言謝絕。”。笪重光這位欽差大臣在留縣期間,曾親臨當時加固的萬年橋和嚴嵩墓址等歷史遺址,聽了有關嚴嵩抄家的悽慘遭遇後,一度思緒萬千,百感交集。臨別前,揮筆留下一詩(見清康熙《分宜縣誌》):

宜春臺下分宜路,極目荒巖虎豹藏,

一道江流餘野艇,千家山郭付殘陽。

石橋漫說當年相,鐵騎頻傳異姓王,

我欲繪圖頻入告,九重應有淚沾裳。

TAG: 嚴雲嚴嵩嚴紹庭公元武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