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宗不殺明英宗既與當時朝局有關也和代宗自身性格有關

明代宗朱祁鈺(1428年9月11日——1457年3月23日)是明朝第七位皇帝(1449年——1457年在位),年號景泰。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是明英宗朱祁鎮異母弟。

朱祁鈺生於宣德三年(1428年),長兄明英宗即位後,他被封為郕王。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受寵信宦官王振的鼓動,御駕親征,結果遇上了“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親率的明軍被瓦剌軍擊潰,英宗成了瓦剌的俘虜。瓦剌軍乘勢揮師圍攻京城,在戰時的危急中,當時皇太子朱見深年僅兩歲,兵部侍郎于謙、吏部尚書王直等大臣在孫太后的支援下,於正統十四年(1449年)九月擁立朱祁鈺為帝,改元景泰,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

明代宗在位期間,還算是能知人善任,能勵精圖治,重用於謙、王文等大臣,在於謙等的努力下,代宗取得北京抗擊瓦剌保衛戰的勝利,擊退瓦剌的入侵。之後,對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了整頓和改革,使朝局由亂轉治,社會得以安寧。後來,明廷與瓦剌談和,在孫太后、于謙等的堅持下,朱祁鈺迎回了明英宗,不過,朱祁鈺對英宗朱祁鎮並不放心,明英宗歸國後便被朱祁鈺幽禁於南宮,同時,他還廢了朱祁鎮的兒子、原太子朱見深,改立他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可是,在後來,太上皇朱祁鎮在石亨、徐有貞等人的策劃和支援下發動了“奪門之變”,利用政變的方式搶了朱祁鈺的皇位,朱祁鈺由太上皇又變成了皇帝。

那麼,明知朱祁鎮是一位危險的人物,一直警惕著朱祁鎮會搶皇位,為什麼明代宗朱祁鈺不把朱祁鎮除掉呢?

這與當時的朝廷局勢有關係,也與朱祁鈺本人的經歷和性格有關。仔細分析,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明代宗是戰事危急時被推舉為皇帝的,朝中的根基不穩,他不敢貿然對英宗下手。

“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被俘,瓦剌軍圍攻京城,京城人人自危,明軍主力在土木堡被也先率領的瓦剌軍擊潰了,京城兵力較弱,當時,朝中一些大臣和城中權貴都以為京城守不住了,準備轉移財產和送子女到南京,面對著巨大的危機,大明朝堂之上開始圍繞“戰”或“遷”的問題開展爭論。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八日,由孫太后親臨朝會,監國朱祁鈺主持召開御前會議,商討應對瓦剌侵襲的良策。翰林院侍講徐有貞以天象變化為依據,主張遷都南京,以避開瓦剌的進攻,不少大臣也支援。但是,兵部侍郎于謙卻極力反對遷都,他認為皇陵、宗廟、社稷都在北京,絕不可輕易遷都。他以北宋南遷使國勢日弱為例,認為國都南遷是亡國之兆。

于謙

八月二十八日,左都御史王文上書監國朱祁鈺,希望他以江山社稷為重,承繼大統,當時皇太子朱見深年僅兩歲,戰事危機,為免主少國疑,于謙、王直等大臣也聯名奏明皇太后,極力主張立朱祁鈺為帝。正統十四年(1449年)九月,在孫太后的支援下,于謙等大臣擁立朱祁鈺為帝,改元景泰,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

朱祁鈺登基之時,朝中大臣們多數都把他看成是戰時的臨時皇帝,而且,當時孫太后還很有權勢,于謙等掌握兵權的大臣是孫太后支援升遷的,而朱祁鈺並非是孫太后的親生兒子,英宗朱祁鎮才是她的親生子。雖然說孫太后、于謙等扶持朱祁鈺即位之後,並沒有再讓他退位的想法,但他們極力主張迎英宗回京都,絕不允許朱祁鈺害死朱祁鎮,所以,當時朝中的權力結構只允許朱祁鈺當皇帝,于謙、王直等掌大權的重臣只能容忍朱祁鈺把太上皇幽禁於南宮,但絕對是不會容許朱祁鈺殺了太上皇的。對此,明代宗心裡很清楚,離開了孫太后和于謙等人的支援,即便是殺了朱祁鎮,朱祁鈺也難以保住自己的皇位因為當時很多朝臣仍是英宗朝的舊臣,心裡仍有忠於舊主的情結。所以,朱祁鈺不敢貿然殺了太上皇。

第二,明王朝注重傳統儒家的忠孝理念,在仁政傳統中,決不允許皇帝殺了太上皇。

明朝自建朝開始,對傳統儒家的仁政理念是很重視的,明朝尊重文人士子,在朝官員中有不少大臣是透過科舉考試而入朝為官的,其儒家傳統觀念很強,將忠孝理念視為是立國之本。當年燕王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還不敢宣稱是衝著建文帝去的,而是以“清君側,靖國難”為藉口;當燕軍用火炮轟擊濟南城時,當守勝武將鐵鉉在城頭上掛上了寫“高皇帝神牌”的木牌時,燕軍立即停止炮擊,可見,明朝的忠孝理念是非常強的。

明代宗不殺明英宗既與當時朝局有關也和代宗自身性格有關

朱祁鈺

有如此強的仁政、忠孝理念,朱祁鈺是不敢貿然殺害朱祁鎮的,若是代宗殺害了太上皇,便是大逆不道,是違反忠孝理念,違背倫理原則的,他將遭受到滿朝大臣的群起而攻之,其皇位便很難坐穩。作為皇帝,朱祁鈺若是殺了太上皇,等於殺了先皇,是不忠;違背了他對太后對他不殺英宗的要求,是不孝,這不忠不孝之舉,朱祁鈺是做不出來的。自從他爺爺明仁宗朱高熾開始,便非常重視儒家觀念和仁政傳統,朱祁鈺不敢揹負不忠不孝之名,而且,他本就是一個謹慎膽小的皇帝,貿然殺親哥哥,這也是他不敢做的。

第三,改立太子已使孫太后和朝臣們憤怒,若是殺了英宗,朱祁鈺的皇位將坐不穩。

“土木堡之變”後,京城危急,孫太后和于謙等是先立明英宗之子朱見深為太子,而後再立朱祁鈺為帝。孫太后的用意很明顯,大明江山依然是留給明英宗一系的,朱祁鈺即便不是臨時代理執政的皇帝,也要保證在他之後,皇位由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來繼承。太子朱見深是皇太后支援立的,朱祁鈺對孫太后的用意心裡也很清楚。

朱祁鈺原本是遇上戰事而僥倖登上皇位的,可是,當他坐上皇帝的寶座之後,觀念也變了,權力慾開始作怪,他不僅自己要穩坐皇位,而且,他還想讓他的兒子朱見濟來繼承皇位。明知孫太后的用意,但他還是籌劃著讓他兒子當太子。他開始對宮中資歷老的太監金英進行試探,他明知太子朱見深的生日是十一月初二,卻故意對金英說:“七月初二日,是東宮太子的生日。”其實,七月初二是他的兒子朱見濟的生日。金英對朱祁鈺說:“東宮生日是十一月初二日。” 金英對日期的糾正讓朱祁鈺感到要讓朱見濟當太子難度很大。

過了一陣子,朱祁鈺又開始對朝臣進行試探,他甚至還重賞朝臣,試探性地向朝臣表達重建儲君的想法。有一些大臣在代宗的拉攏下,或支援他重建皇儲,或預設他的主張,而不少宦官也支援他。

可是,朱祁鈺的皇后汪氏並非是朱見濟的親生母親,所以,她反對代宗立朱見濟為儲,皇帝皇后爭辯多次,後來,朱祁鈺索性廢了汪氏的皇后之位,他冒著被孫太后和于謙等大臣反對的危險,廢了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改立他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並立朱見濟的生母杭氏皇后。可是,不幸的是,朱見濟於景泰四年(1453年)便突然夭折了。有一種說法,認為朱見濟是被忌恨朱祁鈺的英宗黨派密謀害死的。朱見濟死後諡號“懷獻太子”。

對明代宗立朱見濟為太子,孫太后和于謙等是持反對意見的,但是,為了維護明朝皇帝的尊嚴,他們接受了,容忍了。而有了他們兩位的壓陣,朝中反對改立太子的大臣們也就只好默認了。不過,對於代宗改立太子之事一直很不滿,很有牴觸情緒。特別是原來受恩於英宗的大臣心裡一直壓抑著一股怒火,對代宗改立太子不肯原諒。

明代宗不殺明英宗既與當時朝局有關也和代宗自身性格有關

朱祁鎮

對此,朱祁鈺心裡是非常清楚的,他也很痛苦,辛辛苦苦改立太子,而他兒子卻夭折了,但太上皇被他幽禁著,他又不願意恢復朱見深的太子之位,在這種狀態下,他不敢貿然殺了太上皇,否則,朝臣們一旦把所壓抑的怒氣爆發出來,加上孫太后和于謙等的支援,他是無法掌控朝局的,他將可能失去皇帝之位,大臣們即使不讓朱祁鎮復位,也會擁立前太子朱見深為帝,因此,朱祁鈺是不敢殺害朱祁鎮的。一旦殺了太上皇,朱祁鈺便無力對抗朝中及後宮的各種勢力,他雖擔心謹慎,但他不笨,殺太上皇的風險他是能估量得到的。他是聰明的皇帝,沒有把握的事他不敢做,也不會去做。

都怪他心太軟,死後被諡稱“郕戾王”

朱祁鈺當時正當壯年,立儲問題暫時被擱置了,但是,到了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初,他突然得了重病,皇儲的問題再次突現出來,朝臣們議論紛紛,半月之後,內宮傳來訊息,說朱祁鈺病體康復了,朝臣們準備於次日商議立儲之事,甚至於謙等還有了恢復朱見深太子之位的議案。但是,夜裡便發生了“奪門之變”,石亨等親眼看到朱祁鈺病情十分嚴重,為途前程,武清侯石亨聯手都督張輒、太常卿許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貞和太監曹吉祥等,在深夜發動政變,輔佐英宗復辟,明英宗重新登上了皇位。

明英宗復位後,將京城危急時擁立朱祁鈺登基的于謙、王直等大臣以謀逆之罪處死。景泰朝朱祁鈺的統治就此結束。一個月後,朱祁鈺死去,死因不明,一說為被人殺害,一說是病重而亡。

明英宗在朱祁鈺死後,下詔指斥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並廢其帝號,賜諡號為“戾”,稱“郕戾王”。暗示朱祁鈺終身為惡。朱祁鈺以親王之禮葬於北京西山,他是明朝遷都北京之後,唯一一位沒有被葬入帝陵的皇帝。

明英宗第二次登基後的行為比朱祁鈺要惡劣得多,後世有人為代宗朱祁鈺感到可惜,認為他當時迎回朱祁鎮時沒有殺了他,以至於釀成大禍,歷史不能重來,明代宗去世前後悔嗎?

TAG: 朱祁鈺孫太后朱祁鎮明英宗朱見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