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賊把屍體拉出來鞭屍,卻得到孔子的認可

從古至今,大多數盜墓賊都是為財,司馬遷曾將盜墓列為偏門賺錢手段,能快速致富。據統計,古代的墓冢在100年至200年內被盜的佔80%以上,可見古時盜墓者有多猖狂。但今天要說的這一位,他盜墓不是為了錢財,而僅僅是為了洩憤。

盜墓賊把屍體拉出來鞭屍,卻得到孔子的認可

有人可能猜到了,他是伍子胥,春秋末期的吳國大夫,是中國歷史中著墨比較多的一個歷史名人。他與很多歷史名人都有聯絡,比如越王勾踐、孫武、范蠡、西施等等。寫《孫子兵法》的孫武,就是被伍子胥舉薦當上了吳國將領。

在中國盜墓史上,伍子胥是一位重量級人物,被後世的盜墓賊供為“伍師爺”,為什麼呢?因為他不僅掘了人家的墓,還把屍體拉出來拿皮鞭抽,所謂“鞭屍三百”。

盜墓賊把屍體拉出來鞭屍,卻得到孔子的認可

伍子胥能成為盜墓的祖師爺,根源要從楚國說起。他本是楚國人,遭到楚國太子少傅費無極的陷害,父親和兄弟均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被迫出逃吳國,從此與楚平王結下了仇恨。

這裡有一個典故,伍子胥在出逃的過程中,從楚國邊境進入韶關,遇到了一個大難題。韶關在兩山之間,形勢險要,前面是大江,而且有重兵把守。伍子胥愁得一晚上沒睡,結果第二天,頭髮全白了。便有了“一夜愁白頭”的典故。後來在東皋公的安排下,伍子胥才順利出了韶關。

盜墓賊把屍體拉出來鞭屍,卻得到孔子的認可

伍子胥到了吳國後,發誓要搞垮楚國報仇雪恨。公元前506年,吳國大敗楚國,伍子胥終於找到了報仇的機會。此時的楚平王已經死了,伍子胥便去找他的陵墓,找了很久沒找到。原來,為了防止陵墓被破壞,參與修陵的工匠已全部被殺。經過一個僥倖逃脫的工匠指點,伍子胥找到了楚平王的陵墓。關於後面發生的,司馬遷是這麼寫的:“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司馬遷在後面還作了評價:“怨毒之於人甚哉”。

盜墓賊把屍體拉出來鞭屍,卻得到孔子的認可

有人認為當時伍子胥根本沒有鞭屍,只是鞭了墳墓。鞭屍和鞭墳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大部分人都相信鞭屍這種觀點。

當時孔子的學生問孔子:“笞墓何名乎?”孔子說:“子之復仇,臣之討賊,至誠感天,矯枉過直。乳狗哺虎,不計禍福。大道不誅,誅首惡。子胥笞墓不究也。”孔子對伍子胥的做法表示認可。

盜墓賊把屍體拉出來鞭屍,卻得到孔子的認可

值得一提的是,伍子胥不僅是盜墓賊的祖師爺,還被過去的蘇州丐幫奉為祖師爺,據說他當年逃到吳國時窮困潦倒,曾在蘇州街頭要飯。真是應了那句話:有些人,做什麼都是第一。

TAG: 伍子胥楚平王吳國楚國鞭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