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莊王是如何稱霸的?為什麼楚莊王死後楚國霸業迅速破產?

導語:春秋五霸的版本有很多,提名霸主的國君也不少。但是有一些是有很大爭議的,比如宋襄公這種;像晉文公和齊桓公就是公認的霸主,楚莊王這種是屬於那種得到極大認可但仍舊存在小部分爭議的。能被列為春秋五霸之一,並且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那就極大的彰顯了楚莊王的地位。今天我們來看一下楚莊王是如何稱霸的,以及為什麼楚莊王死後楚國霸業迅速破產。

平定若敖氏之亂,楚莊王一鳴驚人

一提到楚莊王,我想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一鳴驚人”的典故。書本只會告訴我們“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但是並沒有告訴我們楚莊王為什麼三年不鳴。

在楚莊王一生的事蹟中我認為若敖氏之亂非常重要,往小了說這件事能決定楚莊王能不能開創霸業,往大了說這件事能決定楚國的興衰。

西周宗法制規定需要把兄弟分封為諸侯,這種國家制度被我們稱呼為宗法封建制國家,楚國同樣也是這種制度。楚國國君熊儀按照規矩把兒子(伯比)封於鬥邑,這個兒子以封邑為姓,也就是鬥伯比。鬥伯比族稱若敖,往下還分鬥氏以及成氏兩個支系,不過一直都是鬥氏為主。

楚莊王是如何稱霸的?為什麼楚莊王死後楚國霸業迅速破產?

鬥伯比是楚國有史以來第一位令尹,這個官很大,是楚國的二把手,僅次於國君。之後鬥氏代代位居統治高層,一直活躍在政壇之上。這個家族有多強大?第一任令尹到第十二任令尹,一共十二任其中就有九任都是出自鬥氏,像司馬這種職務基本上都是由鬥氏壟斷的。

鬥氏家族長期把持權力其影響力甚大,大家對甚大這個形容詞可能沒什麼概念,我給大家舉例說明一下。司馬鬥克因為叛亂被殺、令尹鬥般因為謀反罪而被殺,在古代罪大莫過於謀逆,一般遇見這種事都是株連九族的。但是楚王根本就不敢誅鬥氏九族,鬥越椒仍舊可以上位當楚國的二把手,你想想是什麼概念。

鬥氏和成氏在楚武王到楚莊王時期長期擔任軍政要職,楚成王時期蒍呂臣出任令尹,因為不是姓鬥所以遭到若敖氏的不滿,在位不到一年就在謾罵中去世了。蒍呂臣的死折射出若敖氏的權勢之大,而繼任令尹的就是鬥勃、成大心、成嘉。這三個人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出自若敖氏。在成大心執政時期鬥氏家的鬥宜申因為不得志所以拉著子家策劃刺殺楚穆王,看看人家不得志的時候是怎麼做的,唐宋時期的詩人不得志的時候只能寫寫詩詞發牢騷,人家不得志直接刺殺國君。

雖然鬥宜申失敗了,但是鬥氏也沒被牽連,反而是又醞釀了一次叛亂。鬥克夥同成嘉的政敵一起發起叛亂,挾持楚莊王逃離國都,試圖“挾國君以令貴族”,這手段可比曹操早多了。但是兩個人跑到半路被其他貴族設計殺害了,楚莊王才得以解難。這一件事警醒了楚莊王,貴族勢力太過龐大,且根深蒂固,一時間難以剷除。

這就是楚莊王三年不鳴的背景,經歷這事後楚莊王整天胡作非為,把朝政丟給了若敖氏打理。若敖氏專權勢必會大肆擴張勢力,但是楚國官員編制就那麼多,你多吃一點,那其他貴族就要少一點。其他貴族的利益逐漸被若敖氏侵佔,為了避免利益被全部吞併,他們開始請楚莊王來主持公道。楚莊王依舊堅持放飛自我,直到蘇從冒死進諫才說動了楚莊王。為啥楚莊王被說動了?因為蘇從能冒死進諫,那就說明若敖氏太過分了,楚國其他貴族都不滿若敖氏了。

楚莊王主政之後鬥越椒就煽動若敖氏族人攻打楚莊王,在攻打時期鬥越椒用箭射穿了楚莊王的車蓋,要是箭頭再偏一點,楚莊王就直接去閻王那裡點卯了。也該是天佑楚王,鬥越椒兩箭都沒射死楚莊王,楚莊王擊鼓進軍,在貴族的支援下平定了若敖氏之亂。

楚莊王是如何稱霸的?為什麼楚莊王死後楚國霸業迅速破產?

這件事的影響非常大,首先楚莊王的命是保住了,長期霸佔權力的鬥氏只留了個傳遞香火的,再也無力縱橫政壇了。楚莊王為了避免再出現若敖氏之亂,他開始限制貴族的權力,透過讓貴族廣泛參政的手段讓貴族互相制衡,貴族之間的政治內鬥促使那些被打壓的貴族依附楚王。

從短期看他的馭下手段確實非常高明,貴族的權力開始分散,他有足夠的權力駕馭貴族,並且開始圖霸事業。但是他的政策導致楚國貴族林立,吳起變法的時候幾十個貴族反對變法,可見貴族數量的龐大。這些貴族阻止楚國變法,導致楚國無法從宗法封建制過渡為中央集權制,以至於楚國最終被秦國所滅。但這都是後話了,楚莊王平定若敖氏之亂後就開始了圖霸事業,也留下了“一鳴驚人”的典故。

中原形式突變,楚國開始北上圖霸

平定若敖氏之亂之後楚莊王開始整肅內政,在統治日漸穩固之後就開始準備北上圖霸。楚國北上圖霸是和天下大勢離不開的,秦國與晉國在崤山展開一場大規模戰爭,雙方邦交關係急劇惡化,秦國迅速開展聯楚制晉的外交策略。晉國自晉襄公之後權力開始下方到公卿之手,趙盾牢牢把持權柄,以至於晉靈公親政後就是一個傀儡。晉靈公對內失去民心,對外失去信用,晉國威信江河日下。這種時勢適合北上,楚莊王就是基於這個形式才開始染指中原地區的,第一個染指物件就是鄭國。

楚莊王是如何稱霸的?為什麼楚莊王死後楚國霸業迅速破產?

鄭國位居中原,由於四周都是強國,所以就制定了誰強就聽誰的國策,說白了就是牆頭草。在楚國強大、晉國衰落的背景下鄭國迅速改弦易張,放棄與晉國的盟友關係,主動向楚國締結盟約關係。鄭國一直是中原小國的風向標,鄭國都開始改換門庭了,其他小國也就相繼開始改變國策,與楚國眉來眼去的。陳國的國君病逝,按老規矩其他國家都會象徵性的發個訃告,去弔唁一下。但是楚莊王為了在中原撕個口子,拒不派人去弔唁,以無禮之態激怒陳國。陳國一怒之下轉投晉國,楚莊王就開始率兵攻陳。小弟被打了,大哥就不能無動於衷,不然誰還跟你混。晉國迅速插手,透過攻打楚國小弟(鄭國)來解救自己的小弟(陳國)。

但是晉國並不能全面插手中原局勢,因為當時秦國在西方虎視眈眈,一旦秦國趁晉國深陷中原戰場的時候從西方攻打晉國,那晉國必定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為了改變這種被動局勢,晉國主動挑起爭端攻打秦國的小弟,秦國對此絲毫不理會,晉國擴大西線戰線的策略因此流產。而鄭國在楚國的受益下挑釁晉國,猛攻晉國小弟(宋國)。晉國戰略重心迅速轉回中原戰場,但是秦國又趁機攻打晉國西線土地,導致晉國陷入兩線作戰的窘境。在對外戰爭不順利的時候趙穿弒殺了晉靈公,趙家立晉成公為君。

楚莊王是如何稱霸的?為什麼楚莊王死後楚國霸業迅速破產?

同時新君上任三把火,為了穩定國內局勢,晉國開始大肆攻打鄭國,把內部矛盾成功轉嫁到戰爭上面。鄭國在晉國的攻擊下迅速改變風向,宣佈與晉國結盟。楚莊王基於鄭國的背叛正式制定了北上策略,並且於楚莊王八年春發兵北上。

晉、楚鏖戰中原,楚莊王完成圖霸夢

楚軍行至洛水的時候,在周王室邊境陳兵示威,周王惶恐,急忙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問楚莊王。當時楚莊王就問王孫滿九鼎的大小輕重,這個問題意義非凡,九鼎一度是天子權力的象徵,楚莊王問九鼎輕重就意味著有覬覦天子權力的野心。王孫滿就說:“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楚國與中原國家的意識形態不同,一貫是不遵周禮的,但是中原國家都開始尊周禮的,晉、齊兩大國就是周王室的支柱。楚莊王意識到如果輕易顛覆周王室,那晉國和齊國很有可能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合擊楚國。齊國利用“尊王攘夷”的旗號多次伐楚,楚國在這一點上吃大虧了,楚莊王北上只為圖霸,無意再樹強敵,因此放棄過問鼎之輕重。但楚國強大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了,中原諸侯正在走下坡路。

楚莊王是如何稱霸的?為什麼楚莊王死後楚國霸業迅速破產?

楚莊王十五年,晉國和楚國爆發了穎北之戰,楚國被擊敗。楚莊王十六年,楚國伐陳,破陳之後開始把勢力範圍推廣到陳國土地。但是楚國貴族申叔時從齊國歸來之後對此事並不支援,都沒有去向楚王道賀。按理說吞併一國土地是值得高興的事,但是他卻一點都不快樂,楚莊王對此也十分納悶,所以去問問他為啥。申叔時認為楚王趁陳國內亂而討伐,本來是弔民伐罪,但是侵佔土地之後就成了不義之兵,這種行為很難稱霸天下。楚莊王本身就無意土地,他想要的是圖霸,因此放棄了陳國土地,恢復陳國朝廷。

楚莊王十七年,楚莊王派孫叔敖、子重、子反率領三軍伐鄭,這次規模十分龐大,楚國幾乎傾國發動戰爭,鄭國根本就無力抵擋。楚國把鄭國包圍的裡三圈外三圈,吞併鄭國志在必得。當時晉國拖拖拉拉,援鄭軍隊遲遲不到,以至於鄭襄公向楚國求和。當時晉軍內部出現了分歧,一部分認為鄭國講和之後就沒必要出兵了,但是先縠認為鄭國投敵是晉國霸業衰敗的體現,與其丟失霸業,不如輸死一搏。先縠不顧他人意見率領軍隊強渡黃河,其他軍隊擔心先縠孤軍深入容易遭到伏擊,所以迅速渡河支援先縠。雖然晉軍完整渡河了,但是晉軍內部主站意志並不強,三軍各行其事。

楚莊王原本打算撤退,但是伍參認為應該趁機攻打晉軍。圖霸的夢想一直吸引著楚莊王,此時機會就在眼前,殲滅晉軍就可圖霸,他想了想還是決定戰!楚莊王一方面派人去向晉軍議和,另一方面又派小股軍隊試探晉軍。晉軍原本就不想發動戰爭,接到楚國的議和建議後當然是非常高興,而楚軍看到晉軍麻痺之後迅速發起戰爭,孫叔敖率軍猛攻晉軍。晉軍迅速敗退,殘兵渡河回晉,楚軍飲馬黃河,完成了楚莊王圖霸的夢想。中原其他小國在看到晉國敗退後迅速與楚國締結盟約,楚國成為中原的霸主。

楚莊王是如何稱霸的?為什麼楚莊王死後楚國霸業迅速破產?

聯齊制晉策略流產,楚莊王人死霸滅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晉國雖然經歷了一次慘敗,但仍舊不失其大國的身份。楚國為了避免晉國南下,制動了“聯齊制晉”的策略。齊國趁晉國慘敗後攻打莒國,正式開始反抗晉國在中原的霸權。楚國對此是非常支援的,在晉國霸權低迷的時候晉國長期疲於與齊國周旋,給楚國爭來了休養生息的寶貴時機。假以時日,楚莊王真有可能再次北上。但是沒想到楚莊王身體急劇惡化,在駕崩之前傳位給太子。太子上位之後楚國公族與楚國貴族之間的矛盾迅速激化,貴族出身的屈巫為了避免公族的迫害逃亡晉國。晉國為了制衡楚國將其委任為大夫,並且把他送到吳國。

吳國在楚國東側,屈巫在吳國教吳人軍陣之術,使吳國迅速強大起來,成為楚國的頭號威脅。晉國在楚國內鬥時伐齊,迅速擊敗了齊國,齊、晉重新締結盟約,楚國“聯齊制晉”的策略就此流產,而吳國的強大更是導致楚國無力全心北上,只能眼睜睜看著晉國一次又一次的召開國際峰會,晉國在中原的霸權重新恢復。而貴族內訌讓楚國國力江河日下,楚昭王時期楚國都差點被吳國滅了,根本無力重振楚莊王的霸業。而且在貴族的內鬥下,楚國離霸業越來越遠,直至滅亡。

TAG: 楚莊王楚國晉國敖氏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