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下達削藩令後,一大將迅速發動叛亂,因一愚蠢決定最終失敗

剷除鰲拜後,康熙大力整頓朝綱,懲辦貪腐,獎勵生產,大清朝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羽翼日漸豐滿的康熙將目光投向了南方的三股漢族藩王勢力。三藩勢力是在清朝入關之初形成的,是清政府重用明朝降將的結果。當年清軍入關時由於兵力不足,無法獨立完成統一大業,因此只能依靠明朝的降兵降將南征北戰。這些明朝遺將確實為大清立下了汗馬功勞。南方平定後,為褒獎有功之臣,順治帝論功封賞了三個藩王。他們分別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三個藩王中屬鎮守西南的平西王吳三桂勢力最大。西南地區精銳之師的將領大多是他的親信。吳三桂依仗自己引領清軍入關之功而驕縱無忌。他不僅掌握著雲貴地區的官吏任免權,還私自籌錢開礦山、設稅卡,實行地方保護主義。

康熙帝下達削藩令後,一大將迅速發動叛亂,因一愚蠢決定最終失敗

而清政府中的許多官員由於畏懼吳三桂勢大,對他的所作所為敢怒而不敢言。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尚可喜以年老體衰為名請求告老還鄉,由兒子尚之信襲爵,有心打擊地方勢力的康熙準其退休,卻下旨廢除其藩王稱號並不準其子世襲爵位。這給同為藩王的吳三桂和耿精忠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於是二人假意聯名請求退休,意在探康熙口風,結果康熙大筆一揮就批准了,並派欽差大臣前去督促吳三桂儘快回老家養老。康熙的決定令朝中大臣為之膽寒,他們擔心康熙此舉會引起吳三桂的叛亂。有的大臣甚至提出殺掉提議削藩的官員,以安吳三桂之心。此時的康熙表現出了過人的膽識和韜略,他冷靜分析了局勢,認為既然吳三桂等人早有反心,那麼無論是否廢藩他都要反,因此必須及早剷除以絕後患,於是力排眾議,康熙帝下達削藩令。

康熙帝下達削藩令後,一大將迅速發動叛亂,因一愚蠢決定最終失敗

吳三桂在廢藩令下達後惱羞成怒,他迅速發動叛亂,殺了康熙派去的欽差大臣、時任雲南巡撫的朱國治,並且公開打出反清復明的旗號,發動叛亂。吳三桂在西南地區苦心經營了十幾年,黨羽眾多,根基深厚,他反清復明的號召也是一呼百應,一些不滿清政府統治和渴望大明覆國的人紛紛投入叛軍旗下,其中許多還是握有兵權的清朝大員,如貴州提督李本深、雲南提督張國柱、湖廣總兵楊來加等。遠在福建的耿精忠也響應反清,只有尚可喜拒絕了吳三桂的起兵要求,宣佈繼續效忠清廷,但是他的兒子尚之信早已暗中與吳三桂勾結。尚可喜病逝後,其子尚之信立刻加入了反清陣營。在短短一年的時間裡,吳三桂就控制了雲南、貴州、四川、湖南等省。然而,就在叛軍勝利進軍的時候,吳三桂卻優柔寡斷起來,他沒有率軍北上。

康熙帝下達削藩令後,一大將迅速發動叛亂,因一愚蠢決定最終失敗

因一愚蠢決定最終失敗,原來他居然企圖與清政府劃長江而治。吳三桂的保守給了康熙可乘之機,他利用吳三桂休兵整頓的機會,派兵火速進擊湖南和四川的叛軍,並以江西為根據地,派精銳部隊進攻耿精忠部,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耿精忠投降,不久後,廣東的尚之信也繳械投降。接著,康熙開始集中力量對付吳三桂。清軍與吳軍在湖南、湖北、江西等省進行了長期的拉鋸戰,由於康熙帝戰略部署得當,戰術運用靈活,清軍大舉進攻湖南,收復了大片失地。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已經成為強弩之末的吳三桂在湖南衡陽匆匆稱帝,圓了自己的皇帝夢。同年,吳三桂在憂鬱中死去,其孫吳世璠即位。此時的叛軍已經無力與清軍抗衡,且吳三桂死後,叛軍失去了主心骨,士氣十分低落,只能退守貴州。

康熙帝下達削藩令後,一大將迅速發動叛亂,因一愚蠢決定最終失敗

為了加快平叛程序,康熙下令:脅從叛亂者,只要繳械投降,一律寬大處理,立功者,將功折罪,論功行賞。這項政策徹底瓦解了叛軍士氣,除少數堅持與清軍決戰外,大多數叛軍投降。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裡,湖南、四川、貴州等地相繼被清軍收復。叛軍只好退到自己的大本營雲南昆明。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清軍兵分三路進攻雲南,不久,昆明城破吳世璠服毒自殺。至此,席捲十省歷時八年的三藩叛亂被徹底平定。清政府打破了藩鎮割據的局面,真正實現了關內的統一。此時,中國唯一沒有被清朝有效統治的區域只剩寶島臺灣。平定三藩之亂後,收復臺灣一事被清朝廷提上了日程。

康熙帝下達削藩令後,一大將迅速發動叛亂,因一愚蠢決定最終失敗

在這裡有這樣一個疑問,為何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轉衰,而三藩之亂後清朝更加強盛?筆者認為,安史之亂摧毀了唐王朝的統治基礎,削弱了封建集權,為封建割據創造了必要條件。此後中央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力減弱,安史餘黨在北方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各自為政。唐王朝自盛而衰,從此一蹶不振。而清朝廷平定三藩之亂後,清除了地方割據勢力,避免了一次國家大分裂,有利於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同時中央集權得到加強,提高了抗禦外敵的能力,因此三藩之亂後清朝更加強盛。

TAG: 吳三桂康熙叛軍清軍三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