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說過嗎?永清西部第一村,南四北五九龍口

岔口村的來歷

南岔口、中岔口、北岔口三個村莊原為一村,合稱岔口,位於永清縣西部,原屬永清縣大辛閣鄉,1996年並鄉擴鎮後屬隸於永清縣永清鎮。

據《永清縣地名志》記載,岔口村建於宋末,原名南高七,明時因界於永清至固安、牛駝鎮至安次境內的交叉路口,稱‘叉口村’,後演變為‘岔口村’。全村自南向北分成三個居住點,南點稱南岔口,中點稱中岔口,北點稱北岔口。

在村中南北走向穿過的五支渠,也是永清與固安兩縣之間的界溝。

岔口 南四北五九龍口

文圖/武瑞徵

你聽說過嗎?永清西部第一村,南四北五九龍口

北岔口村南入口牌坊

南四北五

據《永清縣誌 交通郵電》記載,宋遼時期,自永清縣城西北行,途經老君堂、岔口村,達固安縣城。這是一條歷史悠久的官道、驛道。另一條自牛駝至安次故城舊州的官道與它在這裡交叉相匯,使這裡能夠四通而八達。宋末,十字路口上人煙聚集,形成村落,便取名“岔口”,古代典籍中,即形象地寫為“乂口”。從一千年前開始,岔口村就成了永清西部的門戶。

便利的交通,獨特的位置,使岔口村的人口迅速增加,自古至今,岔口村都是永清西部規模最大的村落。當年的規模甚至超過現在,並有“南四北五九龍口”之說。據村民介紹,舊時的岔口村包括九道岔口,南部四個,北部五個,合稱為九龍口。

北部的五個岔口,村民現只知四個,分別為陳岔口、佟岔口、冉岔口、傅岔口,合稱北岔口,同屬一個行政村。有村民認為,北岔口與下轄的四個岔口合稱為北部五道岔口;也有村民認為,北岔口的馮街與陳岔口、佟岔口、冉岔口、傅岔口並列,合稱為北部五道岔口。眾說不一。

南部的四個岔口沿襲至今,分屬中岔口、南岔口兩個行政村,南岔口下轄楊家疙瘩、闞家桁子,中岔口下轄李岔口、郝岔口。中岔口、南岔口、李岔口、郝岔口合稱南部四道岔口。

你聽說過嗎?永清西部第一村,南四北五九龍口

南岔口村委會與文化廣場

九龍口

九道岔口之所以被戲稱為九龍口,與清乾隆年間的一段往事有關。

在北岔口下轄的佟岔口南部,曾有一口石井,石井旁有一座龍頭飲馬槽,槽長約2米,寬約0。7米,槽上雕著一隻龍頭,龍頭能夠吐水。飲水槽旁有一石質的栓馬樁。許多年長的村民都親眼見過這些舊物,據村民們介紹,這眼井是乾隆皇帝賜給他的乳母佟太太的。佟太太家就在佟岔口,佟岔口也因佟太太而得名。

相傳,佟太太家十分貧困,閤家以乞討為生。當時乾隆皇帝出生,找了很多乳母,這位小皇子都不肯就乳,便在京畿一帶廣尋乳母。佟太太因乳汁好,被選進宮,沒想到小皇子與佟太太十分投緣,喜食其乳。乾隆皇帝長大後,也捨不得佟太太離開,把佟家全家都遷到了北京定居。乾隆皇帝登基後,對佟太太更是關照,為她養老送終。這口井就是為獎勵佟太太而建。

村民認為,岔口村出了位皇帝奶孃,與真龍天子相關,便戲稱之為九龍口。更巧的是,岔口村所在的位置與故宮所在的中軸線在同一經度上。

你聽說過嗎?永清西部第一村,南四北五九龍口

北岔口村集市廣場上晾曬著豐收的玉米

寺院如雲

另外,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史學大家章學誠為永清編撰的縣誌中,還記載了岔口村諸多的寺院及碑刻。南、北岔口有隆慶寺、興隆寺、娘娘廟等大型廟宇,章學誠還曾抄錄了其中三通石碑的主要內容:

興隆寺碑。右碑在乂口村,首書賜進士出身雲南道監察御史北平瑤齋傅好禮撰,末書萬曆歲次壬午年丙午月乙丑日立。

隆慶禪林碑。右碑在乂口村,首書賜進士第中憲大夫奉敕整飭雁平等關兵備山西提刑按察司副使邑人張惟誠撰,鄉進士奉訓大夫奉敕進階大夫山西平陽府隰州知州邑人朱可進書,恩選士誠昭德郎陝西延安府通判邑人武尚科篆,末書萬曆十七年己丑孟夏。

聖母娘娘廟碑。右碑在乂口村,首書賜進士文林郎初為知縣轉升於部外升知府二任鄉試大主考李士瑜獻,末書雍正二年歲次甲辰孟夏立。(原注:官銜詭越不經,今從實記之。)

這些寺院 、碑刻也折射出岔口村在明清時期的繁華。

TAG: 岔口永清縣永清太太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