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本紀第三(2)

振:為“亥”之誤。陳直《史記新證》雲:“餘考亥為冥子,《世本》作‘核’,《史記》作‘振’,‘振’即‘該’字傳寫之誤。《古今人表》作‘垓’,《天問》作‘該’,惟殷墟甲骨文及《竹書》作王亥。”

成湯,自契至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作《帝誥》。

成湯:《會注考證》認為此二字為衍文。八遷:殷從契至湯共十四世,曾經八次遷都。先王:指殷的始祖帝嚳。帝嚳曾經定都於亳,以後輾轉遷徙,到成湯時又回到亳。從:跟從,追隨。《帝誥》:已亡佚。《索引》引孔安國說,內容是向帝嚳報告已經遷回亳地的事。

湯徵諸侯。葛伯不祀。湯始伐之。湯曰:“予有言: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伊尹曰:“明哉!言能聽,道乃進。尹國子民,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湯曰:“汝不能敬命,予大罰殛之,無有攸赦。”作《湯徵》 。

湯徵諸侯:《集解》引孔安國說,湯“為夏方伯(一方諸侯之長),得專(獨擅)征伐”。葛伯:葛國的國君。《孟子·滕文公下》:“湯居亳,與葛為鄰,葛伯放(放肆)而不祀。”湯始伐之:《孟子·滕文公下》:“湯始徵,自葛載(開始)。”《孟子》所引可能是《尚書》佚文,《梁惠王下》亦有“湯一徵,自葛始”的記載。治:治理得好。不:同“否”。君國:為國之君,意思是做國君,治理國家。子民:以民為子,意思是撫育萬民。王官:天子之官,朝廷的官職。勉:努力。敬命:指敬順天命。罰殛(jí,極):誅罰,懲罰。攸:同“所”。 《湯徵》:《尚書》篇名,已亡佚。

伊尹名阿衡。阿衡欲*湯而無由,乃為有莘氏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於王道。或曰,伊尹處士,湯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後肯往從湯,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湯舉任以國政。伊尹去湯適夏。既醜有夏,復歸於亳。入自北門,遇女鳩、女房,作《女鳩》、《女房》。

*(gān,幹):求,請求,這裡指求見。由:道路,門徑。媵(yìng,映)臣:古代貴族女子出嫁時陪嫁的人。湯的妃子是有莘氏的女兒,所以,伊尹願作有莘氏陪嫁的男僕以便見湯。鼎俎:古代烹飪的器具。鼎,用來煮東西的器具,多為圓形三足兩耳。俎,切肉用的砧板。說(shuì,稅):勸說。致:送達,這裡有進言的意思。處士:古代有德才而隱居不出來做官的人。素王:指遠古帝王。一說指沒有“王”、“皇”等名號,而有王皇之實的德高望重的人,因無名號故稱素王。九主:指三皇、五帝和大禹。適:到……去。醜:以為醜,憎惡。有夏:就是夏,這裡的“有”沒有實際意義。《女鳩》、《女房》:已亡佚。《集解》引孔安國說:“二篇言所以醜夏而還之意也。”

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諸侯聞之,曰:“湯德至矣,及禽獸。”

祝:祝褥,褥告。左:這裡意思是向左。右:這裡意思是向右。用命:從命。

當是時,夏桀為虐政淫荒,而諸侯昆吾氏為亂。湯乃興師率諸侯,伊尹從湯,湯自把鉞以伐昆吾,遂伐桀。湯曰:“格,女眾庶!來,女悉聽朕言!匪臺小子敢行舉亂,有夏多罪,予維聞女眾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女有眾,女曰‘我君不恤我眾,舍我嗇事而割政’。女其曰(11)‘有罪,其奈何’?夏王率止眾力,率奪夏國(12)。有眾率怠不和(13),曰:‘是日何時喪?予與女皆亡!’夏德若茲,今朕必往。爾尚及予一人致天之罰(14),予其大理女(15)。女毋不信,朕不食言(16)。女不從誓言,予則帑僇女(17),無有攸赦。”以告令師,作《湯誓》(18)。於是湯曰“吾甚武”(19),號曰武王。

昆吾氏:古部族名。住地在今河南省濮陽西南,一說在許昌一帶。鉞(yuè,月):古代兵器,類似大斧。格:來。女:同“汝”,你,你們。下文“聞汝眾言”、“予與女皆亡”等句之“女”都同“汝”。眾庶:眾人。朕:我。匪:同“非”。臺(yí,飴):我。小子:湯自稱。舉亂:作亂。維:通“雖”。正:通“徵”。有眾:眾人。這個“有”也沒有實際意義。嗇事:指稼穡之事。“嗇”通“穡”,收割莊稼。割:奪取。政:通“徵”。一說“割”通“害”,“割政”即害民之政。(11)其:或許。(12)率:相率,都。這裡指君臣一起。一說“率”通“聿”,句中語氣詞。(13)不和:指不與夏王合作。“和”,和洽。(14)尚:通“倘”,如果。(15)理:通“賚”(lài,賴),賞賜。(16)食言:說話不算數。(17)帑僇:“帑”通“奴”,這裡指收為奴隸。一說“帑”通“拏”,妻子兒女。“僇”,通“戮”,殺戮。(18)《湯誓》:《尚書》有此篇。(19)武:勇武,能征善戰。

桀敗於有娀之虛,桀奔於鳴條,夏師敗績。湯遂伐三,俘厥寶玉,義伯、仲伯作《典寶》。湯既勝夏,欲遷其社,不可,作《夏社》。伊尹報。於是諸侯畢服,湯乃踐天子位,平定海內。

虛:同“墟”,舊址。奔:奔逃。因為三(zōng,宗)是忠於桀的一個諸侯國,所以湯才出兵討伐它。厥:其,他的,他們的。《典寶》:已亡佚。《集解》引孔安國說:“二臣作《典寶》一篇,言國之常寶也。”遷:變置。社:社神(即土神)。相傳共工氏之子句龍能平水土,死後被尊為社神。《夏社》:已亡佚。《集解》引孔安國說,是寫夏的社神不能變置的原因的。踐:踩、踏,引申為登臨。

湯歸至於泰卷陶,中作誥。既絀夏命,還亳,作《湯誥》:“維三月,王自至於東郊。告諸侯群后:‘毋不有功於民,勤力乃事。予乃大罰殛女,毋予怨。’曰:‘古禹、皋陶久勞於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瀆已修,萬民乃有居。后稷降播,農殖百穀。三公鹹有功於民,故後有立。昔蚩尤與其大夫作亂百姓,帝乃弗予,有狀(11)。先王言不可不勉。’曰:‘不道(12),毋之在國(13),女毋我怨。’”以令諸侯。伊尹作《鹹有一德》(14),咎單作《明居》(15)。

陶:《索隱》認為是衍文。:音huǐ,悔。絀:通“黜”,廢止,廢棄。《湯誥》:古文《尚書》有此篇,內容與此處所引不盡相同。群后:指各諸侯國的國君。“後”,君主。勤:盡力、努力。四瀆:指江、河、濟、淮四條大河。“瀆”,大河。降播:指教給人民播種。“降”,賜。三公:指禹、皋陶、后稷。予:給與,授與。這裡指賜福,保佑。(11)有狀:指有這樣的事例。(12)不道:無道。(13)之:到……去。在國:指各諸侯所在的國家。(14)《鹹有一德》:古文《尚書》有此篇,言作於伊尹歸政於太甲之後,與此處言作於湯時不合。(15)《明居》:已亡佚。《集解》引馬融說,內容是講居民之法的。

湯乃改正朔,易服色,上白,朝會以晝。

改正(zhēng,徵)朔:改變曆法。“正”,每年的一月。“朔”,每月的第一天。“正朔”即新年的第一天。古時改朝換代,新王朝為表示自己“應天承運”,要重定正朔,即改變歲首月份。夏曆建寅(正月為寅月),殷歷改建醜(正月為丑月)。易服色:改變車馬、祭祀用的牲畜、服飾等的顏色。每個王朝都崇尚一種顏色,新王朝建立要改變顏色,是表示制勝舊王朝。夏尚黑,商尚白。上:同“尚”,崇尚。朝會以晝:在白天舉行朝會。諸侯拜見天子為“朝”,天子接見諸侯為“會”。

湯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於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為帝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為帝中壬。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太甲,成湯適長孫也,是為帝太甲。帝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訓》,作《肆命》,作《徂後》。

崩:古代帝王或王后死叫作“崩”。適(dí,敵):通“嫡”。《伊訓》:古文《尚書》有此篇。《肆命》、《徂後》:《尚書》篇名,皆亡佚。《集解》據鄭玄說,《肆命》是講如何施行政教的,《徂後》是講湯之法度的。

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宮。三年,伊尹攝行政當國,以朝諸侯。

帝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反善,於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諸侯鹹歸殷,百姓以寧。伊尹嘉之,乃用《太甲訓》三篇,褒帝太甲,稱太宗。

太宗崩,子沃丁立。帝沃丁之時,伊尹卒。既葬伊尹於亳,咎單遂訓伊尹事,作《沃丁》。

放:流放。桐宮:商之離宮,在今河南省偃師縣西南。攝:代理。當國:掌管國家政權。朝諸侯:使諸侯來朝,即接見諸侯。反:同“返”,歸向。嘉:嘉許,讚美。《太甲訓》:古文《尚書》有《太甲》上、中、下三篇。訓:順,這裡有根據、按照的意思。《沃丁》:已亡佚。

沃丁崩,弟太庚立,是為帝太庚。帝太庚崩,子帝小甲立。帝小甲崩,弟雍已立,是為帝雍已。殷道衰,諸侯或不至。

帝雍已崩,弟太戊立,是為帝太戊。帝太戊立伊陟為相。亳有祥桑穀共生於朝,一暮大拱。帝太戊懼,問伊陟。伊陟曰:“臣聞妖不勝德,帝之政其有闕與?帝其修德”。太戊從之,而祥桑枯死而去。伊陟贊言於巫咸。巫咸治王家有成,作《鹹艾》,作《太戊》。帝太戊贊伊陟於廟,言弗臣,伊陟讓,作《原命》。殷復興,諸侯歸之,故稱中宗。

或:有的,有些。祥:本指吉凶的徵兆。這裡指凶兆。:楮(chǔ,儲)樹,也叫構樹,一種落葉喬木。拱:兩手合圍,表示樹的粗細。闕:同“缺”,缺點、過失。王家:指朝廷、國家。《鹹艾(yì,義)》、《太戊》:今皆亡佚。《鹹艾》又作《鹹乂(yì,義)》。“艾”是治理的意思。兩篇內容大約是記載和讚揚巫咸、太戊事蹟的。弗臣:意思是不以臣下相待。《原命》:今亡佚。《正義》認為“原”是再的意思,“原命”是說“伊陟讓,乃再為書命之”。《尚書》偽《孔氏傳》說“原”是太戊的大臣名。

中宗崩,子帝中丁立。帝中丁遷於隞,河亶甲居相。祖乙遷於邢。帝中丁崩,弟外壬立,是為帝外壬。《仲丁》書闕不具。帝外壬崩,弟河亶甲立。是為帝河亶甲。河亶甲時,殷復衰。

《仲丁》:今亡佚。大概太史公聽說過這本書,在當時就已經亡佚了。

河亶甲崩,子帝祖乙立。帝祖乙立,殷復興。巫賢任職。

祖乙崩,子帝祖辛立。帝祖辛崩,弟沃甲立,是為帝沃甲。帝沃甲崩,立沃甲兄祖辛之子祖丁,是為帝祖丁。帝祖丁崩,立弟沃甲之子南庚,是為帝南庚。帝南庚崩,立帝祖丁之子陽甲,是為帝陽甲。帝陽甲之時,殷衰。

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

更:改。比:連續,接連。

帝陽甲崩,弟盤庚立,是為帝盤庚。帝盤庚之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乃五遷,無定處。殷民諮胥皆怨,不欲徙。盤庚乃告諭諸侯大臣曰:昔高後成湯與爾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則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湯之政,然後百姓由寧,殷道復興。諸侯來朝,以其遵成湯之德也。

五遷:指湯至盤庚前後五次遷都。《正義》雲:“湯自南亳遷西亳,仲丁遷隞,河亶甲居相,祖局居耿,盤庚渡河,南居西亳,是五遷也。”諮:嗟嘆。胥皆:全都。高後:對成湯的敬稱。由:因而。

帝盤庚崩,弟小辛立,是為帝小辛。帝小辛立,殷復衰。百姓思盤庚,乃作《盤庚》三篇。帝小辛崩,弟小乙立,是為帝小乙。

《盤庚》:《尚書》有《盤庚》上、中、下三篇。按《盤庚上》雲:“盤庚五遷,將治亳殷。民資胥怨,作《盤庚》三篇。”與此處“百姓思盤庚,乃作《盤庚》三篇”之說不同。

帝小乙崩,子帝武丁立。帝武丁即位,思復興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決定於冢宰,以觀國風。武丁夜夢得聖人,名曰說。以夢所見視群臣百吏,皆非也。於是乃使百工營求之野,得說於傅險中。是時說為胥靡,築於傅險。見於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與之語,果聖人,舉以為相,殷國大治。故遂以傅險姓之,號曰傅說。

佐:指輔佐的大臣。國風:國家的風尚、風氣。百工:這裡指百官。營求:設法尋找。營,謀求。胥靡:因犯法而服勞役的人。見:使拜見,這裡是被帶去拜見的意思。是也:就是這個人。“也”是語氣詞。姓之:給他姓。

帝武丁祭成湯,明日,有飛雉登鼎耳而呴,武丁懼。祖已曰:“王勿憂,先修政事。”祖已乃訓王曰:“唯天監下典厥義,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中絕其命。民有不若德,不聽罪,無既附命正厥德,乃曰其奈何。嗚呼!王嗣敬民,罔非天,繼常祀毋禮於棄道。”武丁修政行德,天下鹹歡,殷道復興。

雉:野雞。呴(gòu,夠):同“雊”,野雞叫。監:監察。典厥義:以厥義為典,以他們的道義作標準。“典”,常則、標準。降年:上天賜給人的年歲、壽數。永:長。夭民:使人的壽命夭折。“夭”,夭折,短命。若:順從,遵循。附:附著,這裡是使……附著,有降下的意思。正:使……正,即端正、糾正。嗣:繼承,繼位。罔:沒有什麼,沒有……的。棄道:當棄之道,即非恆常之道。

帝武丁崩,子帝祖庚立。祖己嘉武丁之以祥雉為德,立其廟為高宗,遂作《高宗肜日》及《訓》。

《高宗肜(róng,榮)日》:《尚書》有此篇,內容即祖己訓王事。“肜”,祭之又祭叫“肜”。清孫詒讓認為“肜”為“易”字之誤,“易日,猶言更日。”《訓》:即《高宗之訓》,已亡佚,內容大約也是記祖己訓王事。

帝祖庚崩,弟祖甲立,是為帝甲。帝甲yín亂(版 權所有 e w eny an。 co m 易 文言 網),殷復衰。

帝甲崩,子帝廩辛立。帝廩辛崩,弟庚丁立,是為帝庚丁。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復去亳,徙河北。

帝武乙無道,為偶人,謂之天神。與之博,令人為行。天神不勝,乃僇辱之。為革囊,盛血,卬而射之,命曰“射天”。武乙獵於河渭之間,暴雷,武乙震死。子帝太丁立。帝太丁崩,子帝乙立。帝乙立,殷益衰。

偶人:土或木製成的人像。博:古代一種賭輸贏的遊戲,類似下棋。為(wèi,畏)行:等於說為之行,替他下子。僇辱:羞辱,侮辱。卬:同“仰”。

帝乙長子曰微子啟,啟母*,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後,辛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為帝辛,天下謂之紂。

*:地位低,這裡指非為正後。紂:《集解》引《諡法》:“殘義損善曰紂。”

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於是使師涓作新淫聲,北里之舞,靡靡之樂。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11),而盈鉅橋之粟(12)。益收狗馬奇物,充仞宮室(13)。益廣沙丘苑臺(14),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15)。慢於鬼神(16)。大冣樂戲於沙丘(17),以酒為池,縣肉為林(18),使男女倮相逐其間(19),為長夜之飲(20)。

資:資質,天生的稟分。辨:同“辯”,有口才。格:格鬥,格殺。《正義》引《帝王世紀》雲:紂倒曳九牛,撫梁易柱。”知:同“智”。距:同“拒”,拒絕。矜:誇耀。出己之下:意思是比不上自己。淫:過度,無節制。嬖:寵愛。師涓:當作“師延”,是名叫延的樂師。淫聲,指與雅樂相對而言的俗樂。北里之舞:古代舞曲名。靡靡之樂:聲音柔弱的音樂。(11)厚重:加重。鹿臺:朝歌城內的高臺。《新序·刺奢》雲:“鹿臺,其大三里,高千尺。”(12)鉅橋:倉名。(13)仞:通“牣”,滿。(14)苑:園林。(15)蜚鳥:即飛鳥,“蜚”同“飛”。(16)慢:傲慢,不敬。(17)冣(yǜ,聚):積聚。(18)縣:同“懸”,懸掛。(19)倮:同“裸”。(20)長夜:通夜,通宵。

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於是紂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紂。九侯女不憙淫,紂怒,殺之,而醢九侯。鄂侯爭之強,辨之疾,並脯鄂侯。西伯昌聞之,竊嘆。崇侯虎知之,以告紂,紂囚西伯羑里。西伯之臣閎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馬以獻紂,紂乃赦西伯。西伯出而獻洛西之地,以請除炮格之刑。紂乃許之,賜弓矢斧鉞,使得征伐,為西伯。而用費中為政。費中善諛,好利,殷人弗親。紂又用惡來。惡來善毀讒,諸侯以此益疏。

怨望:怨恨。“望”也是怨恨的意思。刑辟:刑法。炮格之法:相傳為商紂的酷刑之一。《集解》引《列女傳》:“膏銅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輒墮炭中,妲己笑,名曰炮格之法。”九侯:《集解》引徐廣曰:“一作‘鬼侯’。”鄂侯:《集解》引徐廣曰:“一作‘邗(yú,於)侯。’”三公:輔助天子掌握軍政大權的最高官員。憙:同“喜”。醢(hǎi,海):肉醬。這裡指一種酷刑,把人剁成肉醬。脯(fǔ,輔):肉乾。這裡也是一種酷刑,把人制成肉乾。

西伯歸,乃陰修德行善,諸侯多叛紂而往歸西伯。西伯滋大,紂由是稍失權重。王子比干諫,弗聽。商容賢者,百姓愛之,紂廢之。及西伯伐飢國,滅之,紂之臣祖伊聞之而咎周,恐,奔告紂曰:“天既訖我殷命,假人元龜,無敢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後人,維王淫虐用自絕,故天棄我,不有安食,不虞知天性,不迪率典。今我民罔不欲喪(11),曰:‘天曷不降威(12),大命 胡不至(13)?’今王其奈何?”紂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14)!”祖伊反,曰:“紂不可諫矣。”西伯既卒,周武王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15)。諸侯皆曰:“紂可伐矣。”武王曰:“爾未知天命。”乃復歸。

陰:暗暗地,暗地裡。稍:漸漸地。權重:權力,“重”也是權力的意思。咎:怨恨。訖:終止,絕。假人:至人,指能知天地吉凶的人。《尚書》“假”作“格”。“假”、“格”都是“至”義。元龜:用來占卜用的大龜。相:佐助。用:因。不有安食:意思是不能安心吃飯。虞知:料知,揣度瞭解。迪:由,遵循。率典:法常,即常法。一說“迪”為助詞,無義。“率”,遵循。(11)欲喪:指想要紂滅亡。(12)曷:何不,為什麼不。降威:指降下天威懲罰無道。(13)大命:天命。胡:何,為什麼。(14)有命在天:指順承天意而為王。(15)會周:與週會合。

紂愈yín亂(版 權所有 e w eny an。 co m 易 文言 網)不止。微子數諫不聽,乃與大師、少師謀,遂去。比干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乃強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干,觀其心。箕子懼,乃詳狂為奴,紂又囚之。殷之大師、少師乃持其祭樂器奔周。周武王於是遂率諸侯伐紂。紂亦發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紂兵敗。紂走,入登鹿臺,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斬紂頭,縣之[大]白旗。殺妲己。釋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閭。封紂子武庚祿父,以續殷祀。令修行盤庚之政。殷民大說。於是周武王為天子。其後世貶帝號,號為王。而封殷後為諸侯,屬周。

周武王崩,武庚與管叔、蔡叔作亂,成王命周公誅之,而立微子於宋,以續殷後焉。

數:屢次。爭:同“諍”,諫諍。詳:通“佯”,假裝。甲子日:依周曆,當是周武王即位第十三年的二月五日。大白旗:即“太白旗”,大約是指揮軍隊用的一種旗幟。封:指在墳上添土。表:表彰、表揚。閭:古代的一種居民組織單位。《周禮·地官·大司徒》:“五家為比,……五比為閭。”續殷祀:承續殷的祭祀,意思就是延續殷的後代。說:同“悅”。屬:隸屬,歸屬。

太史公曰:餘以《頌》次契之事,自成湯以來,採於《書》、《詩》。契為子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殷氏、來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孔子曰,殷路車為善,而色尚白。

《頌》:指《詩經·商頌》。次:編次。《書》:指《尚書》。《詩》:指《詩經》。上古有姓有氏。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通鑑·外紀》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由此可見,本篇篇首帝舜“賜姓子氏”,實際上就是賜契姓子。

TAG: 諸侯伊尹亡佚子帝盤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