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國數百年默默無聞,為何一朝發力,就能攪亂整個戰國格局?

燕國數百年默默無聞,為何一朝發力,就能攪亂整個戰國格局?

荊軻劇照

提起戰國時期的燕國,一般人首先會想到燕國壯士荊軻刺秦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燕國似乎在戰國時期的存在感一直不高。那麼偏居東北的燕國有著怎樣的歷史?隨筆者一同瞭解一下吧!

一、趙公與燕國

燕國的開國先祖是召公,召公出身於周族的旁族,《史記》記載:“召公奭,與周同姓,姓姬氏。”但史書對於召公的身份記載並不明確,主流說法說召公是周武王的同族,也有人說召公是周文王的庶子,周公的哥哥,西漢王充作的《論衡》就持有這種觀點。

召公在周初的地位很高,周武王去世之後,由於周成王年少,由周公攝政,於是管叔、蔡叔等人散佈流言說周公將對成王不利,於是勾結商王朝殘餘勢力發動叛亂,史稱三監之亂,趙公曾親自率軍出征,最終取得了勝利。自此之後,周公和召公共同輔政,孔子曾稱西周初期的盛況是“周召之業”。

燕國數百年默默無聞,為何一朝發力,就能攪亂整個戰國格局?

(召公 雕像)

有疑古的學者說燕國祖先本是北戎,他們攀附召公為先世。他們認為召公的封地當是在關中地區,因為周初有分陝而治的說法,即“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以東,周公主之。” 學者認為召公之所以名為召公,是因為召公的封地是在今陝南一帶,《詩經》風的部分是採集周王朝各地民歌的,有“周風”和“召風”,所以這種說法情理上也可以說通。

但是隨著考古工作的開展,燕國是召公的封國得到了確認。上世紀80年代在北京房山縣琉璃河出土了太保罍和太保方盉,上面的銘文記述了周天子分封召公到燕地的詔書。再根據一些金文材料,基本可以確定召公被分封於燕地,但是沒有去救國,而是讓自己的長子伯父辛去燕國救國。燕國所封之地在今北京一帶,對於周王室而言,這裡是重要的戰略位置,防禦著東北部的少數民族,所以將召公這樣重要的人物分封到這裡,成為周王朝北土的屏障。

二、燕國早期歷史

燕國所分封的地區遠離中原腹地,故燕國與中原各國的交往都比較少,在儲存下來的史料中,對於燕國記載都比較少,立國到戰國時期幾百年歷史只有寥寥數筆。但在《春秋》一書關於齊國的記載中,卻傳遞出一個重要資訊,那就是燕國經常受到山戎的侵擾,齊桓公時,燕國向齊國求救,齊桓公欲聯合魯國共同救燕,史稱“遇於魯濟”。最終齊桓公助燕國“攘夷”。

燕國數百年默默無聞,為何一朝發力,就能攪亂整個戰國格局?

齊桓公劇照

進入戰國後,燕國的歷史脈絡逐漸清晰起來。戰國初期燕國和齊國一直有爭端。爭端的起因是這樣的,燕獻公三年(前490年),這一年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齊燕姬生子,不成而死”。這裡的齊燕姬是燕國嫁給齊景公的女子,其所生子是齊景公二嫡子,即繼承君位之人。燕國勢弱,需要依靠齊國。此事發生雖然與燕國無直接關係,但親燕的公子意外身亡,反燕的齊國君主即位,自此齊、燕陷入長期戰爭中。

三、禪讓鬧劇與亡國危機

在齊、燕的交戰中,燕國一直敗多勝少,只能求救於趙、魏、韓三晉,並參加列國的合縱對抗強大的齊國,但戰國中期,燕國卻發生一場禪讓的鬧劇,燕王噲於前320年即位,即位之初,燕王噲也有一番雄心壯志,但他有點愚蠢,被一幫別有用心的臣子欺騙。

燕國數百年默默無聞,為何一朝發力,就能攪亂整個戰國格局?

(風雲戰國 燕王噲)

燕王噲信任大臣子之,而子之卻和縱橫家蘇代和鹿毛壽勾結。開始蘇代在會見燕王噲時,大談外國見聞,說齊國無法稱霸的原因是齊王不信任他的臣子。之後,燕王噲十分信任子之,封其為國相。接下來讓鹿毛壽連續向燕王進諫,抓住燕王仰慕古聖賢堯、舜、禹的心理,騙他說禪讓給賢人一方面可以救燕國,另一方面可以給燕王博的美名。接著大力營造應當接受的禪讓的賢人非子之莫屬的形象。最終,燕王下詔不傳位於太子,而讓位於子之。韓非評論此事道“子之託於仙以奪其君者”。

但禪讓於子之給燕國帶來的不是昌盛而是內亂。太子平認為本屬於自己的王位飛走了,便和將軍市起兵反對。其軍隊持續好多天都攻不下王宮,雙方陷入拉鋸中,持續好幾個月,動亂以太子平的失敗收尾,太平被子之殺死。齊國趁燕國陷入了內亂,便決定趁機討伐燕國,當時就連孟子,都認為燕國無道,勸說齊王應當興正義之師,討伐燕國為絕好時機,“此文武之士,不可失也”。此次出兵討燕,齊國可以說是大獲全勝,齊王趁機在燕國“毀其宗廟,遷其重器”。齊宣王滅燕之後,激起了燕國人民反抗的情緒,奮起抵抗齊軍。同時,其他五國擔心齊滅燕打破了七國之間的平衡,便出兵干涉,齊宣王只能撤兵,燕國不至於亡國。

四、燕國復國

在列國干涉和燕人的抗爭之下,燕國得以復國,根據《竹書記年》記載,燕人立公子職為王,即鼎鼎有名的燕昭王。燕昭王是趙武靈王的護送下回國即位的,燕昭王回國之後,十分看重與趙國之間的關係,同時結好於秦國,搞好外部國際關係,讓齊國不敢對其輕易下手。與此同時,燕昭王深知燕國的處境,作為亡國之餘,只有積蓄力量,才能報仇雪恥。

燕國數百年默默無聞,為何一朝發力,就能攪亂整個戰國格局?

(風雲戰國 燕昭王)

燕昭王深知戰國時代強盛的關鍵是人才,但是他不知道怎樣招納人才,於是求教於著名的郭槐先生。郭槐給他講了一個故事,說古代有一個君王想要求一匹千里馬,但不知道該怎麼尋找千里馬,謀士讓他千金買千里馬的骨頭,買骨之事傳開之後,源源不斷地得到很多千里馬。然後郭槐說:“今王欲之時,先從槐始。”他讓燕昭王任用他,意思是賢才看到郭槐這樣的人都能得到重用,必然會蜂擁而至。於是燕昭王重用郭槐,舉行了盛大的任命儀式,並向各國宣揚。不久,各國賢能紛紛抵達燕國,有樂毅、蘇秦、鄒衍、劇辛等人。

燕國數百年默默無聞,為何一朝發力,就能攪亂整個戰國格局?

(風雲戰國 蘇秦)

蘇秦早年周遊列國,沒有受到重用,而燕昭王對他十分好,這讓他十分感動,於是全心全意為燕昭王服務。蘇秦為燕昭王指出,燕國要想贏得了外部良好的生存環境,最關鍵的措施是“弱齊”。而弱齊的措施,是讓其“西勞於宋,南疲於楚”。為執行這個計劃,蘇秦親自入齊為間諜,慫恿齊緡王進攻宋國,於是齊貿然滅宋。宋國位於中原戰略要地,宋國被滅,引起其他國家的不滿。於是燕國趁機聯合趙、韓、魏、秦五國伐齊,以樂毅為主帥。樂毅為不可一世的帥才,他率領五國聯軍節節勝利,使齊差點亡國,齊國自此一蹶不振。

五、燕國之亡

燕昭王治下的燕國,是燕國的全盛時期,史稱“全燕”。如果繼承者可以繼承燕昭王遺志,一定可以使燕國成為戰國強國,改變歷史走向。但燕昭王的突然去世改變了這一切。

燕國數百年默默無聞,為何一朝發力,就能攪亂整個戰國格局?

(風雲戰國 樂毅)

樂毅還在前線衝鋒陷陣時,燕國卻後院起火。當時五國聯軍滅齊只剩莒和即墨兩座城市,齊將田單死守,一時難以攻下,但這時國內傳來了燕昭王去世的訊息。燕昭王去世之後,其子即位,史稱燕惠王。燕惠王為太子時,就與樂毅有矛盾。田單知道這個之後,便使用反間計,傳言樂毅不克二城是因為怕戰爭勝利後手中的重兵被剝奪。燕惠王果然中計,派騎劫代替樂毅,騎劫並無才能,被田單火牛陣大敗,燕軍一潰千里,燕昭王三十多年的地經營付之東流水。

而燕惠王在位期間,對於朝局的掌控也不是很得力,即位七年之後,被國相成安君所殺,成安君立其子,是為武成王。武成王時期,南部的齊國對燕國已經構不成威脅。武成王志大才疏,開始挑釁西部的趙國,趙國以三座城池為代價,向齊國換來田單。趙軍在田單率領下,大破燕軍。而燕趙雙方的戰事,也從此展開。

長平之戰後,燕王喜又趁機對趙國用兵,但被廉頗大敗,趙軍反而圍困燕都,最後燕國只能請和。趙國因為背後有個不停搗亂的燕國,所以不斷地對燕國用兵,燕趙之間連年征戰,燕君一勝九敗,大大削弱了燕國的實力,但也牽制了趙軍抗秦。

燕國數百年默默無聞,為何一朝發力,就能攪亂整個戰國格局?

(荊軻傳奇 劇照)

公元前228年,秦將王翦破趙之後,駐軍於燕國邊境易水畔。秦太子丹想出險招,派刺客荊軻秦王,刺殺失敗直接引來秦國大軍。燕王獻出太子丹頭顱都於事無補,燕軍一路逃向遼東半島。前222年,王賁進攻遼東,俘虜燕王喜,持續八百年的燕國滅亡。

文史君說:

燕國享國八百年,在春秋戰國的亂世中,一度也激盪起水花,但在更多的時間裡默默無聞。這與燕國當時所處的地理環境有一定的關係,燕國處於當時農耕文明仍比較落後的東北地區,在整體經濟基礎上國貧。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燕國缺乏英明的君主,雖然英明的燕昭王一度使燕國強大起來,攪亂了戰國的格局,但是無能的繼承人使得燕國強盛曇花一現。但燕趙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仍值得我們懷念。

參考文獻:

《史記-燕召公世家》 《戰國策》

彭華:《燕國八百年》,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作者:浩然文史·爛柯人)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路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絡作者刪除,謝謝!

TAG: 燕國燕昭王召公齊國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