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走敦刻爾克40萬聯軍,換拿下法國的機會,德國這個決定是對是錯

作為法國名不經傳的港口小城,敦刻爾克在二戰中憑藉一次撤退行動舉世聞名。但這場著名的大撤退計劃,卻是在德軍圍而不殲的情況下進行的,為何德軍會做出這個決定?

而德軍放走敦刻爾克40萬聯軍到底是對是錯呢?

1939年9月1日,抱著“死道友不死貧道”想法的英國和法國將禍水東引,但沒想到德國用“閃電戰”快速征服了波蘭。而以為自己綏靖政策管用的英法兩國十分高興,大大的喘了一口氣,畢竟在他們看來,德軍攻打波蘭,不過想更好的對蘇聯發起進攻,對於英法兩國並無害處。

放走敦刻爾克40萬聯軍,換拿下法國的機會,德國這個決定是對是錯

再加上法國覺得自己擁有固若金湯的

馬奇諾防線

,一下子就心安了起來。畢竟在一戰時期,馬奇諾防線幫助法國攔住了大量的敵人。但讓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這些國家都沒有想到的事情是,彪悍的德軍在希特勒的指揮下,一路高歌猛進,將半個歐洲收入到了自己的口袋。這時英國和法國慌了,因為“道友”差不多都死完了,馬上就輪到他們這兩個“貧道”了。

害怕至極的英法兩國,將所有希望都寄託在了馬奇諾防線上,他們調集了幾十萬人對馬奇諾防線嚴防死守。但讓英法兩國出乎意料的是,德軍並沒有按照順序先從馬奇諾防線打起,而是繞過馬奇諾防線,從色當一帶渡河打進了法國。

放走敦刻爾克40萬聯軍,換拿下法國的機會,德國這個決定是對是錯

這下輪到英法兩國傻眼了,本想將德軍關在門外,結果將自己的活路給堵住了。勢如破竹的德軍迅速將南部的法軍和聯軍的通訊切斷,而後在1940年5月10日到5月24日,打的40萬

英法聯軍一路逃竄到了敦刻爾克。

至此,40萬英法聯軍被德軍嚴嚴實實地圍在了敦刻爾克,並且因為敦刻爾克這個法國小鎮是個低窪小鎮,一旦德軍用轟炸機和炮火持續猛攻,那麼這40萬英法聯軍將會成為德軍炮火下的亡魂。

所以儘管英軍動用了一切力量,營救這支軍隊,並且最開始的目標也只是在40萬大軍中,儘可能地救出3萬人。但讓人震驚的事情再次出現了,在英法聯軍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希特勒叫停了戰爭,而英國則成功將33萬人成功撤離。

這一決定,讓後世的學者覺得,在這個時候叫停戰爭,是希特勒最大的決策失誤。無數軍事愛好者,在瞭解這段歷史的時候,無不痛心疾首,痛斥希特勒錯過了將英法聯軍全部殲滅的最好機會,都在抨擊希特勒的愚蠢。

放走敦刻爾克40萬聯軍,換拿下法國的機會,德國這個決定是對是錯

希特勒做出的這一決定,真的是錯的嗎?對於這個問題,人們依舊在爭論不休,但在我看來,希特勒做出的這個決定,是從大局方面考慮的。而且真正算起來,並不是希特勒錯失了這次機會,應該是英法聯軍失去了這次極好的反攻擊機會。

這樣說很多人可能想問,為什麼?首先我們從兩方的佈局來看,在德國和英法聯軍開戰以後,德軍是快速佔據了戰爭優勢沒有錯。但這並不代表德軍此時已經勝券在握了,二戰初期,儘管此時的德國軍隊得到了大力的發展,但因為長期受到凡爾賽體系的制約,所以從整體上來看,德國的兵力是不如英法聯軍的。單從裝甲車、飛機等軍事裝備來說,不管是數量還是質量,德軍都遠遠落後與英法聯軍。

更何況此時的德軍,打的是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等多個國家組成的同盟國聯軍,並且因為德國擁有眾多戰場,所以除了要打英法聯軍外,還需要將一部分兵力留在蘇聯方向,再加上德國的海軍實力極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所以此時的德軍在兵力上並不佔優勢。

在和英法聯軍開戰的時候,德國就已經知道這將會是一場惡戰。但沒想到法國投降會如此之快。儘管40多萬英法聯軍被圍堵了,但他們並不是手無寸鐵的老弱婦孺,他們是一個個手裡都拿著槍的八尺大漢。想要憑藉德國的輕型坦克主攻部隊將他們完全殲滅,這話說得連希特勒他自己都不信。

儘管在戰爭初期,德國的裝甲部隊佔據了戰場上的優勢,但德國的步兵被落在後邊,而英法兩國的部隊,尚有充足的餘力反擊。並且在馬奇諾防線後邊還有大量計程車兵鎮守,如果德軍貿然向他們發起攻擊,很有可能會導致衝在前邊的德軍裝甲部隊被全數消滅。

放走敦刻爾克40萬聯軍,換拿下法國的機會,德國這個決定是對是錯

同時,在敦刻爾克的

40萬聯軍此時確實是疲憊不堪的狀態

,但畢竟此時的他們的生路並沒有完全被斷絕。一旦德軍為了快速將眼前的這些軍隊剿滅,為了節約時間不等德國步兵的到來,擅自發起圍殲行動,這很有可能會導致德國裝甲兵將會面臨巨大的消耗。

而在德國軍隊中,裝甲部隊是德國陸軍的主力部隊,德國海軍又沒指望,如果在這場戰爭中消耗過大,很有可能會讓希特勒的“統治全球”的夢想再次終止。

所謂“兵貴神速”,此時的希特勒想要在短時間內將這40萬英法聯軍一口吃掉根本不可能。但糾纏過久很有可能會讓英法兩國擁有反應的時間,等他們新的防線部署好,這將會導致德軍陷入了拉鋸戰中,進而影響希特勒的下一步的作戰計劃,而這是希特勒最不想看到的局面。

所以在這個時候按下暫停鍵,還真不是希特勒在這緊要關頭犯了糊塗。這恰恰是因為希特勒經過深思熟慮後,做出的深遠打算。

並且從德軍的作戰方式來說,這也並不利於德軍一鼓作氣地將這些人都打掉。在這場戰爭中,德軍使用的依舊是“閃電戰”的作戰方式,透過裝甲部隊和機械化部隊將英法聯軍的防線撕開。並利用德軍現代機械化作戰部隊,快速將英法聯軍的後勤、交通、以及通訊裝置等體系打掉,讓他們被分割成一塊一塊的,讓部隊的協作能力削除,並不給他們反應時間,快速擠壓英法聯軍,一鼓作氣將部隊推至敵軍後方,進而徹底將他們抵抗意志消除。

所以“閃電戰”的精髓就是快,快速的打的敵人觸不及防,大腦一片空白,並快速收割勝利成果。但很顯然,剿滅敦刻爾克周邊的40萬聯軍,想要快速的做到這一點根本不可能。而且一旦發起戰爭,讓戰爭陷入膠著化,那麼德軍將會在此折戟沉沙。所以與其讓自己的軍隊陷入危險之中,還不如放他們走,轉頭去攻擊法國腹地。

放走敦刻爾克40萬聯軍,換拿下法國的機會,德國這個決定是對是錯

因此在德國軍隊對英法聯軍網開一面後,就快速向法國發起了攻擊,而此時還處於蒙圈狀態的法國根本沒有時間集結部隊構築防線。在德國的猛烈攻擊下,被打的根本沒有時間思考,最後不得不在6月22號同意停戰。

但一場戰爭如果只是透過一方來判斷事情的正確與否太過片面了,所以接下來我們從英法兩國的實力角度,來說說為什麼德軍撤離是正確的的。

從英國角度來說,在前面我們說道,因為凡爾賽體系的影響,德國的海軍遠不及英國海軍,所以在這場戰爭中,德國根本指望不上海軍。再加上德國是遠離本土作戰,就算德軍在空軍方面佔有優勢,但英國距離敦刻爾克相當近,只要英國戰機從其本土起飛,和德國軍隊殊死搏鬥,德國想要完全佔有制空權根本不可能。

所以如果英法聯軍,在德國暫停對他們發起進攻後,稍微冷靜想想,並就地構築防線,調整作戰思路,堅守在敦刻爾克,德軍想要拿下法國根本不可能,所以說到底,英法聯軍並不是沒有能力打敗德國,而是因為被德國嚇破膽了。

而導致法國快速投降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個是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軍傷亡慘重,而這也就導致了法國人極度痛恨戰爭,也十分不希望自己國家出現流血犧牲,所以他們斥巨資修建了馬奇諾防線,為的就是將戰火擋在法國門外。但也正是因為他們對防線的太過依賴,以及在看到損失慘重後,一戰時在法國心中種下的畏戰情緒再次被挑了起來。

放走敦刻爾克40萬聯軍,換拿下法國的機會,德國這個決定是對是錯

所以在戰爭開始之初,法國軍隊對待戰爭還是持以積極的態度的。但因為30多萬英法聯軍逃離戰場,

馬奇諾防

線形同虛設,這種種將法國人心中的最後一點勇敢擊垮了,而這一切是心理因素導致的,這並不是因為法國人沒有餘力了,而是因為法國人覺得自己不行了。

如果德軍沒有放走英法聯軍,而是和他們決一死戰。一旦法國人的愛國情懷戰勝了自己恐懼,此時的德國想要在這樣的情況下將法國拿下,那根本不可能。

而第二個原因是因為,德國的“閃電戰”在法國相當適用,法國的地勢平坦異常,不算寬廣的國土,十分適合機械化車輛前行,所以德軍在巴黎進行“閃電戰”後,迅速淪陷的巴黎就是法國誅心的最佳毒藥,在巴黎淪陷後,法國厭戰的情緒就像是滔天的洪水一般快速將法國席捲。

放走敦刻爾克40萬聯軍,換拿下法國的機會,德國這個決定是對是錯

因此希特勒放走40萬聯軍,轉而拿下法國,這根本不是什麼撿了芝麻丟西瓜的愚蠢行為,它是一筆極為划算的買賣。畢竟和40萬聯軍打,德國真的可能什麼都拿不到,而且這場戰一旦開始就沒有盡頭。但放走可能成為阻礙自己拿下法國的40萬聯軍,還可以藉此機會震懾法國一波,這真的是德國賺了。所以對於德國在敦刻爾克頗具爭議的撤離,在我看來,愚蠢的屈辱的根本不是德國,而是逃得極快的英法聯軍。

因為英國人不想為法國人做鬥爭做犧牲,所以將法國拋下,這對於本就害怕的法國而言無異於是雪上加霜,也間接成為了德國軍隊的幫兇。但歷史是黑的是白的,都是笑到最後的人掰扯的,德國軍隊的撤離到底是不是愚蠢,這我們說了都不算,最好的印證方法是看這一做法到底給德國帶來了什麼,而英國又是處於怎樣的情況下選擇的逃跑,這些才是黑的白的的最好的證據。

TAG: 德軍英法聯軍德國法國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