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溥儀剪辮記:妃子痛哭流涕,剃髮太監手抖不敢剪

文/傅華軒

漢族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髮膚保護衣冠服飾。《孝經》有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把對頭髮的保護,提升到“孝”與“不孝”的高度來認識,令人不可馬虎大意。在清朝之前,漢人成年之後不可剃髮,讓頭髮自然生長,男子們,把頭髮在頭頂綰成髮髻,用一塊布包上,紮起來,或者戴著帽子加以保護,《天仙配》董永的髮型,就是標準的男人髮型。如果把一個人的頭髮剪掉一綹,那可是奇恥大辱。

滿族的髮型與漢人迥異,他們的男子把前顱頭髮剃光,在後腦勺留那麼一綹頭髮編成一條長辮垂下。

清軍於1644年入關時曾頒發“剃髮令”。1645年6月15日攝政王多爾袞下令再次頒發“剃髮令”,規定:“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髮。”在釋出剃髮令的同時,還頒佈了“易服令”,1645年7月9日,清廷頒佈“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髮,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清廷把剃髮作為歸順的標誌之一,口號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是一句讓人聽了,後脊樑冒涼氣的口號。很多漢族剛烈男兒,因為抗拒“剃髮令”,丟了性命。也是啊,大漢族幾千年來的習俗,突然改變,難度太大了。

末代皇帝溥儀剪辮記:妃子痛哭流涕,剃髮太監手抖不敢剪

到現在鄉下保留的一個風俗,“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實際上,這正月不剃頭決不是為了孃舅的安危。民國二十四年版的《掖縣誌》卷二《風俗》揭出了這一習俗的謎底:“聞諸鄉老談前清下剃髮之詔於順治四年正月實行,明朝體制一變,民間以剃髮之故思及舊君,故曰‘思舊’。相沿既久,遂誤作‘死舅’。”

正月不剃頭,原是“思舊”。正月為一年之始,有如一日之晨。正月一個月不剃頭,以緬懷傳統。

滿族入主中原,建立大清王朝,要改變幾千年歷朝歷代方方面面的習俗,大漢族的心裡牴觸情緒,可想而知。

然而,清朝經歷了二百多年後,被辛亥革命推翻了,新建立的民國政府,本來是想順應民意,號召國民剪辮子,剪掉這條羞辱了大漢族二百多年的辮子,按理說,全國應該立馬響應,一夜之間“咔嚓,咔嚓!”,把辮子全都剪掉了!你猜怎麼著?嘿!很多人又不剪了!捂著護著不剪辮子。

最著名最頑固的,要數北洋將領張勳的辮子軍,清朝覆亡後,為表示效忠清室,張勳禁止所部剪辮子,他計程車兵都拖著一條大辮子,被稱為“辮子軍”,張勳被稱為“辮帥”。張勳1913年鎮壓討袁軍後,任長江巡閱使、安徽督軍。1917年以調停“府院之爭”為名,率辮子兵進入北京,於7月1日與康有為擁溥儀復辟,但12日為皖系軍閥段祺瑞的“討逆軍”所擊敗,折騰了11天的復辟後,逃入荷蘭駐華公使館。

末代皇帝溥儀剪辮記:妃子痛哭流涕,剃髮太監手抖不敢剪

1923年9月12日,當年“仲夏復辟鬧劇”的總導演張勳死於天津寓所,終年七十歲,臨死依舊拖著長長的辮子(其實,此時的溥儀已經剪了辮子)。張勳六個兒子擬就了家祭啟示,遍刊報章。其中提及了張勳自傳中沒有涉及的一些事情,其中一則為:1915年,張勳來到北京謁見年僅九歲的遜位小皇帝。一些人嘲笑他仍留著辮子,開玩笑說要剪掉他的辮子,張勳勃然大怒,說:“孰動之,與俱死!”他履行了自己的諾言,至死不剪辮子,也沒有人敢對此作出嘗試。另一則為:張勳死前,紫禁城的溥儀不僅致信問候,還專門派了一名御醫為其治療。獲悉此訊後,張勳不顧病體,翻身下床,跪地道:“吾年屆七十,辛亥當死未死,丁巳當死亦未死,今死遲矣!吾焉能安於悔恨之痛耶?嗚呼!吾勿能報皇恩於萬一。”說罷仰面痛哭,淚水灑滿衣襟。看得出來,張勳一直到死,都帶著花崗岩腦袋去見閻王爺了。

還有一個福建的秀才,清朝滅亡後,他拖著辮子,從福建千里迢迢跑到到河北易縣清西陵憑弔光緒,前後來了九次,每次都悲悲切切痛哭流涕。

從1913年開始,民國政府曾幾次給遜位的溥儀發來信件,希望能透過皇室內務府來勸說滿清遺老及旗人剪掉辮子。不過,民國政府幾次來函如同泥牛入海。

末代皇帝溥儀剪辮記:妃子痛哭流涕,剃髮太監手抖不敢剪

然而,8年後,1922年春天的一天,遜位在紫禁城的溥儀突然叫來專門剃頭的太監,提出要剪掉辮子。皇帝要剪掉辮子?這可如何是好,剃頭太監根本不敢動手。情急之下,溥儀自己抓起剪刀,“咔嚓!”剪掉了自己的辮子。得知溥儀剪掉了辮子,宮內亂成了一鍋粥,老太妃和宮女們都哭作一團。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記載了這一幕,“太妃們痛哭了幾場,師傅們有好多天面色陰沉。”據說,目前北京故宮就收藏了溥儀當年剪掉的這條辮子,每天很多人來參觀。

這一年,在紫禁城,剪了辮子的遜帝溥儀還買了一輛小汽車,不過因為很少有機會走出紫禁城,這輛汽車很少能夠使用,一直放在紫禁城的某個角落作為擺設。喜歡新事物的溥儀,還在紫禁城的寢宮裡安裝了一部電話,經常試著找到一些京城名人的電話號碼,孩子氣地亂撥一氣,然後放下話筒哈哈大笑。溥儀甚至還化名鄧炯麟向發行量很大的《益世報》投稿。鄧是中國最普通的姓氏之一,“炯麟”可以解釋為“閃光的麒麟”。《益世報》的編輯感嘆於“鄧炯麟”的才氣不錯,幾乎全部刊登了他的詩作。不過自始至終,編輯和讀者都不知道這個叫鄧炯麟的到底是什麼人。

可能溥儀並不知道,雖然他剪了辮子,當時全國藏著掖著不肯剪辮子的人還有很多很多。

物理學上有個物理現象叫“慣性”,看來思想上的慣性,比物質的慣性,表現得更強烈更持久。

TAG: 辮子溥儀剪掉張勳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