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放著河裡的魚蝦不抓,寧可吃草根啃樹皮?

引言

中國有句老話:“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其出自《史記·酈食其列傳》中的記載:楚漢之爭時,劉邦被困於成皋,打算棄之。謀士酈食其進言:“敖倉為楚國囤糧之地,並無重兵把守,如此時大王派兵攻打,定能取而代之。王者以人民為天,人民以食為天,奪得楚國糧食,等於贏取楚國人民之心。”劉邦依計行事,速派兵攻取敖倉,戰局得到扭轉。

自古以來,就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說法。糧食作為人們生存的根本,地位不可謂不重要。但令人奇怪的是,為什麼在從古至今鬧饑荒時,許多地方的河裡魚蝦豐富。但是災民們卻寧可吃草根啃樹皮,也不願去河裡抓魚吃,這是為什麼呢?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放著河裡的魚蝦不抓,寧可吃草根啃樹皮?

▲剮樹皮為食的災民們

01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關於食物最為有名的故事,莫過於《晉書》裡記載晉惠帝的名言:“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至今都讓人啼笑皆非。在古時候,遭受饑荒的百姓們,寧願啃樹皮吃草根,也不去捕魚這件事,其實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簡單。

首先,當發生饑荒時,一些深居於大山村的百姓,其生活環境的周圍本身就物產豐富,田地裡所產出的糧食,也並不是他們主要的食物來源。一些村民更是以打獵為生,即使在饑荒年代,村民們的生活基本上也不會受太大的影響。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放著河裡的魚蝦不抓,寧可吃草根啃樹皮?

▲災民劇照

但是絕大部分居住在北方平原地區的村民,他們賴以生活的食物來源,幾乎都來自於耕種的土地裡。並且這些村民還需要繳納地主的租金,以及官府各種花樣繁多的雜稅。如此一來,一家人每天都難以吃上幾頓飽飯,生活很快就會陷入困境。

即使不是發生在大饑荒的時期,村民們在大豐收時期,家裡也積攢不了多少糧食。所以一旦遇到乾旱或者其他自然災害,更是不堪一擊。為了可以生存下去,災民們只能開始吃樹皮草根等來替代食物,有些地方的百姓甚至會吃觀音土來充飢。如今,許多年輕人喜歡用“吃土”來調侃自己沒錢,但在歷史上那是真實存在的事實,當然幸運的話,可以得到官府的救濟。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放著河裡的魚蝦不抓,寧可吃草根啃樹皮?

▲古代賑災劇照

02

比如北宋時期,擔任崇陽縣令的張詠,就是這樣一位好官。據說,他在得知朝廷計劃“拔茶植桑”時,就勸誡當地百姓改種桑樹。雖然最初百姓都埋怨他,但是其他地區的茶葉種植戶,後來都紛紛破產時,只有崇陽縣的百姓可以用蠶絲交稅,百姓們非常感激他。

後來張詠在擔任杭州知府時,正遇上當地饑荒,老百姓只能鋌而走險去販賣私鹽,被官兵抓住後,審理案情的張詠只教訓了幾句便放走他們了。下屬們對此都非常疑惑,張詠就解釋說,現在正鬧饑荒,老百姓只能靠賣私鹽來維持生計,如果這時候不寬鬆處理,他們不知道會鬧出什麼亂子來。等到秋天有了糧食,再禁止販賣食鹽就行了。當地百姓聽說這件事後,非常感動,去販賣食鹽的人竟少了許多,這件事一時傳為佳話。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放著河裡的魚蝦不抓,寧可吃草根啃樹皮?

▲張詠畫像

在古代,官府的政策向來是提倡“重農抑商”。因此那時候的商人數量並不多,饑荒時期,雖有少數的糧商會在災區售賣糧食,但價格肯定會大幅度上漲,窮苦的老百姓完全負擔不起,只能依靠官府的賑濟。但來自官府的賑濟多數又只發放到州縣城裡,鄉下的災民們為了活命,只能選擇拖家帶口,不遠萬里逃荒到州縣城市中去,才能僥倖有一線生機。

03

其次,從國家地理位置上來看,南方自古以來就是全國糧食的主要產地。並且南方有眾多河流,分佈廣泛,水源充沛,鬧饑荒的機率相對較少。所以發生饑荒比較頻繁的大多在北方地區,本來河流就稀少,人口又比較密集,一旦發生自然災害,許多地區的災民數量都是以上百萬來計算。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放著河裡的魚蝦不抓,寧可吃草根啃樹皮?

▲乾旱田地照片

因此,就算有些河裡,有味道鮮美的魚蝦在裡面,大部分百姓都已餓得有氣無力,哪裡還有餘力下水去捕捉靈活的魚蝦。並且當時的水產養殖並不發達,河裡湖裡那些魚蝦數量有限,怎麼也不夠餵飽那麼多數量龐大的災民。

而在江河湖海稀少的北方地區,野菜比魚蝦更為常見。只要是一片土地,便會看見滿地皆生長著野菜。所以在饑荒時期百姓們一般都會選擇挖野菜吃。許多經驗豐富的百姓,只需要兩個時辰,便可裝滿一籃子野菜,而捕捉魚蝦則相對麻煩。

古代鬧饑荒時,為何災民放著河裡的魚蝦不抓,寧可吃草根啃樹皮?

▲野菜照片

結語

隨著時代的進步,鬧饑荒這樣的事情幾乎已經絕跡。除了種植技術更為先進以外,物流業的發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便捷的基礎交通設施給物流運輸插上了“翅膀”,人在家中坐,都可以吃到天下的美食,而這在古代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參考資料:

《史記·酈食其列傳》

《晉書》

TAG: 百姓饑荒災民魚蝦野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