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諸葛亮家書,修身養德,涵養正氣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氏是琅琊望族,家風清正、英才輩出,不僅在政治上、軍事上取得了卓然的成就,還非常注重家庭教育、家風建設。諸葛氏子弟們傑出的才智,忠厚的信德,與其質樸儉靜的家風有著密切的關係。諸葛亮的家風主要體現在《誡子書》《又誡子書》《誡外甥書》等家書之中,為古代中國綿延不絕的家風傳統注入了一脈哲思清流。

其中,《誡子書》是諸葛亮54歲臨終時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涉及立志、勤學、修身、養德等方面的內容;《又誡子書》是諸葛亮寫給養子諸葛喬的家書,專門談論飲酒問題;《誡外甥書》是諸葛亮寫給外甥龐渙的家書,談論了立志的重要性。

在家書中,諸葛亮勸誡子弟心志拳拳、意境曠遠,在傳承諸葛家風的基礎上,熔鑄了自身獨特的人生感悟及家國情懷,是修身養德、涵養正氣的典範之作,至今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借鑑價值。

讀諸葛亮家書,修身養德,涵養正氣

圖為蘭溪諸葛村。

諸葛村位於浙江省金華市蘭溪市西部,是全國諸葛亮後裔最大聚居地。現有儲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200多處,並按九宮八卦設計佈局,是中國古村落、古民居的典範,也是浙江古文化的三大標誌之一,被費孝通先生譽為“八卦奇村,華夏一絕”。

《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解 讀

家信大意為:一個德才兼備者的操行,以靜心來修煉性情,以恭儉來涵養品德。做不到恬淡寡欲就不能表明志向,做不到平和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學習需要心靜,成材必須學習。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不可能學有所成。年齡會同時光一起逝去,意志會隨歲月一天天消磨,最後精力衰竭而學識無成,大多不被社會所用,到那時悲哀地守著沒有前途的家,即使後悔也來不及了。

這篇文章作於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是諸葛亮寫給兒子諸葛瞻的一封書信。諸葛亮有子女三人,長子諸葛瞻(長子),幼子諸葛懷、長女諸葛果,另有養子諸葛喬,為諸葛亮長兄諸葛瑾之子,諸葛瑾在東吳病死後,諸葛亮將其子諸葛喬收養在身邊。

諸葛亮長子諸葛瞻(227—263),字思遠,從小聰明穎慧,諸葛亮非常喜愛,並寄予很大的希望。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在軍旅中寫信給他的哥哥諸葛瑾說:“瞻今已8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表現出對其成長的期望和擔心。諸葛瞻17歲時便娶了蜀漢的公主為妻並擔任騎都尉。第二年升為羽林中郎將,負責護衛皇宮。以後,他又升遷為射聲校尉、侍中、尚書僕射加軍師將軍等職。這種快速的升遷和父親在蜀的大權執掌,很容易造成驕奢和躁動任性,正是在這個背景下,諸葛亮寫下了這封訓誡。

家信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並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要經常性的靜思反省;要儉樸節約;要清心寡慾,志向堅定。全文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諸葛亮這封信將淡泊寧靜和接世濟國相結合,其實體現了他的適度原則。也就是,不可急躁,低調做人,高調做事。個人力量不可貿然與團體抗衡,而是應該適度行動,這也是諸葛亮多年對自己的警戒和約束。

此信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文字清新雅緻,不事雕琢,說理平易近人,是修身立志的名篇。諸葛瞻自幼受到家教的陶冶,不僅品學兼優,同其父一樣“工書畫”,而且一樣的忠貞為國,死而後已。後主景耀六年(263)冬,魏將鄧艾偷渡陰平,由景谷道(今甘肅文縣南)小路入川,諸葛瞻率長子諸葛尚以及蜀將張遵、李球、黃崇等人死守綿竹,此時,鄧艾又遣使送信給他勸降,說:“若降者必表為琅邪王”。諸葛瞻看了來信後大怒,斬了鄧艾派去的使者,率兵迎戰魏軍,結果戰敗死沙場,其子諸葛尚也一同戰死。可見諸葛亮對他的早年教育,如《誡子書》,對他思想和品德的形成起到了特別重要的作用。諸葛亮的次子諸葛京,於魏元帝鹹熙元年(264)遷居河東(今山西夏縣西北),後任郿縣令、江州刺史等職。

諸葛亮的這封家信對後人的影響也極其深遠,自唐宋元明清直至今日,無數的家長和學校都把它作為教子或指導學生的重要教材,尤其是其中“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等句,給後人以深刻的教育啟迪。

讀諸葛亮家書,修身養德,涵養正氣

圖為諸葛八卦池

元代中期,諸葛亮27世孫諸葛大獅帶領家族遷至高隆崗定居,就是今天的蘭溪諸葛村。諸葛大獅親自設計村落佈局,興建祭祖宗祠,強化家族觀念,謹遵祖訓,信守家規,使諸葛村逐漸繁盛,成為全國最大的諸葛亮後裔地,並將“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的家風一直傳承至今。

《又誡子書》

夫酒之設,合禮致情,適體歸性,禮終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殫,賓有餘倦,可以至醉,無致迷亂。

解 讀

家書大意為:設酒宴客,是為了合乎禮節,表達感情,從而使身心舒適,以恢復人的本性。而禮節盡到,客人退席,這便是最大的和諧與快樂了。倘若主人的情意未盡,客人也還沒有到疲倦的程度,可以續飲,但不能醉到神志不清的地步。

三國時期酒文化盛行,諸葛亮在《又誡子書》中告誡養子諸葛喬飲酒要“適體歸性,禮終而退,此和之至也”。飲酒是重要的社交禮儀,同時也是人們放鬆身心、溝通情感的重要媒介,“夫酒之設,合理致情,適體歸性”,諸葛亮認識到這一點,沒有要求諸葛喬禁酒。但當時因喝酒而誤事的,不乏其人。例如,張飛因聚眾飲酒失掉徐州、因大醉丟了性命;蔣琬因不理事務,時常大醉,丟掉官職等。諸葛亮考慮到當時的社會氛圍,專門寫家書警示諸葛喬不能飲酒至迷亂。

《又誡子書》集中體現了諸葛亮的教子飲酒合禮致性思想,可以說這是專門就事議事,因酒談禮,他把設酒擺宴當作一種公關禮儀活動,並希望以酒為媒介,交流感情,增進友誼,調節人際關係。諸葛亮在這篇家書中追求中和之美,認為飲酒太過和不及都不好。

讀諸葛亮家書,修身養德,涵養正氣

圖為諸葛村丞相祠堂。

諸葛村至今仍儲存完好的明清建築達200餘座,其中包括諸葛氏的總祠丞相祠堂和紀念諸葛亮的紀念堂大公堂,以及大大小小的房派廳堂幾十座。這些建築分別以房派宗祠或祖屋為核心形成團塊,又以這些團塊再組成整個村落,房靠房,弄接弄,左右牽制,首尾呼應,高低錯落,井然有序。“十家八家同一聚,同出同門同一處”是對這種別具一格的建築群的形象概括。

《誡外甥書》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諮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

解 讀

諸葛亮在這封信中告誡外甥,志向應當建立在遠大的目標上,敬仰和效法古代的聖人,並絕私情雜欲,撇開牽掣、障礙,使幾乎接近聖賢的那種高尚志向,在身上明白地體現出來,使內心震動、心領神會。要能夠適應順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驗,擺脫瑣碎事務和感情的糾纏,廣泛地向人請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緒。做到這些以後,雖然也有可能在事業上暫時停步不前,但哪會損毀自己高尚的情趣,何必擔心事業會不成功呢!如果志向不堅毅,思想境界不開闊,碌碌無為地陷身在世俗中,無聲無息地被慾念困擾,永遠混雜在平凡的人群中,就難免會變成沒教養、沒出息的人。

漢獻帝興平元年(194年),諸葛亮十三歲時,他們姐弟四人跟隨叔父諸葛玄趕赴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任所。不久,朝廷又派朱皓到任,失掉官職的諸葛玄只好帶著諸葛亮姐弟四人前往荊州投靠舊友荊州牧(治所襄陽)劉表。到襄陽後,諸葛亮因年紀幼小,就到劉表辦的“學業堂”裡讀書。他的大姐嫁給中廬縣(今湖北南漳縣)蒯家大族蒯祺,二姐嫁給襄陽名士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龐山民所生子叫龐渙,諸葛亮的這封《誡外甥書》就是寫給龐渙的。

讀諸葛亮家書,修身養德,涵養正氣

諸葛村紀念諸葛亮的大公堂

信一開篇,諸葛亮便開宗明義地指出“夫志當存高遠”。具有遠大的志向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先決條件,但是如何才能做到“志存高遠”呢?一是“慕先賢,絕情慾……惻然有所感”。“慕先賢”即要以古聖先賢作為榜樣,向他們看齊。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好的榜樣能夠讓人奮發向上,壞的榜樣則能把人拖入深淵。孔子也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樹立一個好的榜樣,會為一個人源源不斷地注入正能量。

“絕情慾”即節制情慾。外甥龐渙正值血氣方剛,因此“絕情慾”就不要沉湎於愛慾而不能自拔。人生在世,總會為一些繁雜瑣事所困擾,而這些無關痛癢的瑣事或者煩惱往往會消磨一個人的意志。站得高就能看得遠,人生的境界就會提升,跳出這個狹小的圈子,不為瑣事所累,自然就做到了“棄凝滯”。做到以上三點,自然不論何時何地,不管順境逆境,也能“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

二是“忍屈伸,去細碎……何患於不濟”。這是實現志向的措施:要做到能屈能伸、隨遇而安,拋卻心中無關的雜念,認真聽取別人的寶貴意見,虛心學習,吸取別人的經驗,要做到心胸開闊豁達。一個人有了高遠的志向、廣闊的胸懷,就不會計較一時的得失,那麼,即使他暫時得不到提拔,才華不被別人所瞭解認可,也不會妨礙他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最後,諸葛亮又從反面進行了論述。如果沒有遠大的志向、昂揚的鬥志、堅強的意志,那麼這樣的人生最終只能在世俗中隨波逐流,被兒女情長所束縛,在平庸中耗盡一生!

如果說《誡子書》強調了“修身學習”的重要性,那麼《誡外甥書》則闡述了“立志做人”的重要性。諸葛亮這篇《誡外甥書》雖只有短短八十餘字,卻有很深的內涵。作為年輕人,不光要有崇高的理想、遠大的志向,還必須有實現志向的具體可行措施,以及戰勝困難排除干擾的毅力。否則,理想就可能會成為一種空想,甚至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淪為平庸下流之輩。《誡外甥書》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一個人如果志存高遠、意志堅定,加之縝密地思考,然後付之於行動,就很有可能在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取得成功。反之,則必然失敗。曾國藩在家訓中也曾教育子女要“有志、有識、有恆”。有志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這些觀點都凝聚了古人的經驗與智慧。有志青年當從《誡外甥書》中得到啟發,有所為也有所不為。

◎本文參考自《中國名人家書經典》

END

∞文章來源:大道知行 ∞

∞圖文源自網路,如有侵權,告知立刪∞

∞執行主編:張俊 出品:冬日陽光∞

TAG: 諸葛亮諸葛志向子書外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