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始祖諸子百家第一人——鬻熊

20

2019年第二十期

宜昌市屈原學會

總第六十二期

楚國始祖諸子百家第一人——鬻熊

提交給湖北省屈原研究會年會上的論文

作者袁在平

楚國始祖諸子百家第一人——鬻熊

鬻熊,是3000年前商末周初人,這似乎距我們的年代太遙遠、太遙遠了;然而,只要我們認真研讀一下《史記》、《左傳》、《墨子》、《漢書》、《文心雕龍》等浩如煙海的史書、古籍及楚地一些地方誌,乃至近在眼前的清同治《宜昌府志》和三峽宜昌地域歷史上某些官員、文人的文獻中關於楚世家、楚國及鬻熊的記載,你便會覺得這位歷史人物並不陌生了。

鬻熊(公元前11世紀殷末周初),羋(mǐ)姓,名熊,又稱鬻子,是楚國的始祖。中國南方楚文化,計有楚史上最早的古楚文化五大先哲。這五大先哲是:鬻熊、老子、鬼谷子、莊子、屈原。鬻熊,居古楚文化五大先哲之首。故鬻熊不單是楚國的始祖,而且還是楚文化的鼻祖,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哲學家,史稱“諸子百家第一人”。

《史記·楚世家》載:“楚之祖先,出自顓頊帝高陽。高陽,黃帝之孫,昌意之子。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同胞)弟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六子:長子名昆吾,次子名參胡,三子名彭祖,四子名會人,五子名曹性,六子名季連。”季連,羋姓,楚國王室就是他的後裔。

楚世家這一族系的脈絡十分清楚:顓頊乃黃帝之孫、昌意之子,號高陽。故楚王室後裔屈原於《離騷》開篇首句曰:“餘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而重黎、陸終、羋姓季連,是高陽之嫡系子孫,故高陽、重黎、陸終、季連等皆黃帝的嫡系後裔也。《史記·楚世家》又載:“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臺灣版《白話史記》載:周文王時,季連的後代,有一個名鬻熊,侍奉文王。鬻熊的兒子名熊麗,熊麗生熊狂,熊狂生熊繹。熊繹生於周成王時,成王敘鬻熊之功,封其重孫熊繹於楚地,為子爵,都丹陽。於是,封國楚則誕生了。當代楚學者張正明《楚史》載:“荊門包山2號墓出土的竹簡記楚君先祖之名,其中有‘媸酓’,(‘媸酓’)就是鬻熊。楚人的信史時代,是從這位鬻熊開始的。”然而,楚國的封地及古都城丹陽又在何處呢?《墨子》曰:“楚熊繹始(封)於沮山之間。”長沙馬王堆出土之《帛書》曰:“楚將不出沮漳。”沮山,即古荊山,延綿起伏於今保康、南漳、遠安、當陽等地域,而其地理位置又恰恰是《帛書》所言“楚將不出沮漳”的沮河與漳河之間的範圍。古楚都丹陽,則位於“漢水西、荊山南”。所謂“荊山南”,即南條荊山。今考古工作者在遠安縣洋坪鎮南襄村,發掘出了一座頗具規模的周代和漢代的古城遺址;經現場勘察及對出土文物考證,有學者認為,這座楚城遺址很可能便是偏居於荊山深處的古楚都丹陽城遺址。

楚國始祖諸子百家第一人——鬻熊

歷朝歷代、直至當代的炎黃子孫,均深深銘記著這位對楚國早期建國有功的大功臣、大哲人鬻熊,均有著眾多的古籍及古文獻之關於鬻熊的記載。今人修纂的《湖北歷史人物辭典》載:鬻熊,“楚族的始祖。羋姓,名熊”,“顓頊帝高陽氏之苗裔,季連之後”。又載:其子熊麗,“殷末周初楚人首領”;其孫熊狂,“西周初楚人首領”;其重孫熊繹,“楚國的建立者”。又載:鬻熊“早年率楚人活動於丹陽(今漢水西、荊山南)一帶;後慕西伯(即周文王)之名,去周(今陝西岐山縣),被西伯尊之為師。對西伯及其子(周武王)陳述過一些政見……《漢書·文藝志》著錄有(其)《鬻子》一書,記為‘二十二篇’”。《宜昌府志》載:“鬻熊為楚開國之始祖”,“帝顓頊之苗裔”。乃周文王、周武王兩代“君王之師”(也有的認為他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三代“君王之師”)。“熊繹元孫熊摯有疾,楚人廢之;別封為夔子而居丹陽(筆者認為,此丹陽非彼丹陽),即秭歸地也。”《左傳》曰:“僖公二十六年,夔子不祀祝融與鬻熊,楚人帥師滅夔,以夔子歸。”

楚國始祖諸子百家第一人——鬻熊

鬻熊是中國第一位最早的哲學家、著作家。《史記·周本紀》載:“西伯曰文王……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歸之。”這個“鬻子”即鬻熊。而辛甲大夫在商末為顯官,散宜生在周初為重臣;鬻熊在《周本紀》中被寫在辛甲大夫和散宜生之列,可見非等閒之輩。《史記·楚世家》記楚武王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南朝劉勰《文心雕龍·諸子篇》載:“然則鬻唯文友(意文王最信賴之友)”。又載:“篇述者,蓋上古遺語”,“至鬻熊知道(意通曉政治、軍事等),而文王諮詢,余文遺事,錄為《鬻子》。子自肇始,莫先於茲(意於諸子篇中,再沒有比《鬻子》更早的書了)”。《子略》雲:鬻子,“文王師焉。著書二十二篇,名曰《鬻子》”。史載,《漢書·藝文志》記載和收錄有“道家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其中即有《鬻子》二十二篇”。清代歸州州官李炘《建立丹陽書院碑記》(載《宜昌府志》)曰:“周以鬻熊有勞結,而封其(重)孫於荊蠻,居丹陽”;“餘(李炘)嘗考《崇文書目》,有《鬻子》十四篇。劉勰《文心雕龍》雲:‘鬻熊知道(治國之道),文王諮詢遺我餘事,故錄為《鬻子》。’則楚之先,固非荒陋無文者也”。“迨至靈均(屈原)而風氣益開矣。《詩》三百篇,而楚未嘗無詩,鄭氏樵謂詩芽於楚,《漢廣》、《江沱》,即楚風也。靈均以忠君愛國之心,遺世拔俗之才,而詩變為騷”。當代湖北當陽籍、中國著名長篇歷史小說及紀實文學作家、學者任光椿,對鬻熊及其著述《鬻子》研究頗多、頗深。他曾寫下《楚——哲學的國度》、《神州諸子第一家》、《萬古神州第一家》、《與》(以上諸篇載《任光椿自選集》,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等多篇研究鬻熊及《鬻子》的專題學術文章;其又另有多篇學術文章,均涉及到對鬻熊及《鬻子》的研究。任光椿於《神州諸子第一家》中,在引用《文心雕龍·諸子篇》所言“(鬻子答)文王諮詢,余文遺事,錄為《鬻子》。子自肇始,莫先於茲(意沒有比這更早)”之後,寫道:“這說明我國諸子之學,是從《鬻子》開始的;《鬻子》是‘諸子的首唱’,是距今3000餘年的我國文化學術史上開天闢地第一本個人學術專著。它的首創意義是極其偉大的;只可惜至今人們對它的出現與影響,仍然重視不夠,認識不夠。”

楚國始祖諸子百家第一人——鬻熊

中國的首部哲學專著《鬻子》,在歷史上演繹流傳的版本,脈絡十分清晰,史書、古籍記載也頗多。《漢書·文藝志》記載和收錄有“《鬻子》二十二”;西漢賈誼《新書》也多處“引用《鬻子》詞句”。唐永徽四年(653),武則天將《鬻子》“下令刊行天下”;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鬻子》”,即第一種版本。明代楊之森,“把賈誼《新書》中引用鬻子語錄全部摘錄出來,補入逢行(唐中葉人)註釋的《鬻子》書中,重新加以出版”,這是第二種版本。清末湖南學者葉德輝“根據日本收藏的《群書治要》整理出版了一本《鬻子章句》”,這是“第三種版本”。今人任光椿編著有《鬻子註釋》一書;只可惜,因當今的學術界、出版界未能引起對《鬻子》這部千古第一著的足夠重視,而致使任氏的這本《鬻子註釋》至今未能得以正式出版。

《鬻子》是一本有著很高學術價值的書,一本講“治國之道”之書。《鬻子》論“民選”曰:“明主選吏焉,必使民與焉。士民與之,明主舉之;士民苦之,明主去之”。又曰:“王者取吏,必使民唱然後和,察吏於民然後隨”;“故十人愛之則十人之吏也,百人愛之則百人之吏也,千人愛之則千人之吏也,萬人愛之則萬人之吏也。故萬人之吏選卿相矣”。總之,“敬士愛民,以終其身”。任光椿認為,“三千年前,(《鬻子》)就能如此明確地提出“要‘察吏於民’,由人民參與選擇官吏,按人民的愛惡選擇官吏,這種初期的民本、民主思想,實在是很了不起的”。《鬻子》論政曰:“昔之君子其所以為功者以其民也”。“敬士愛民,以終其身,此道之要也。”“治國之道,上忠其主,中敬其士,下愛其民”;“聖王在上位,使民富且壽”。其又論“道”與“仁”曰:“發教施令為天下福者謂之道。上下相親謂之和。民不求而得所欲謂之信。除去天下之害謂之仁”。《鬻子》論人性中之“善”與“惡”曰:“人化而為善,獸化而為惡。人而不善者謂之獸”。其意是說,人只要能夠不斷地發揚自身人性中“善”的一面,就可以成為善人;如果放縱自身人性中的獸性,就會變成惡人。不善之人就是禽獸。任光椿於《萬古神州第一家》中寫道:“我國古代最早的第一位有專著傳世的哲學家(鬻熊),對‘仁’與‘道’的解釋”,“比老、孔二氏對‘道’與‘仁’的解釋要明確得多,實際得多”。又寫道:鬻子出生“比老子、孔子都早”,比“希臘三聖”也早,他是“中國甚至全世界最早、最偉大的啟蒙思想家,智者與哲人”;“由鬻子開創的,以鬻子、老子、鬼谷子、莊子、屈原五大古哲為傑出代表的古代楚文化,對中國和世界文化的貢獻是豐富、獨特、瑰麗、偉大的”。

2006年仲秋初稿於宜昌

2018年季冬修訂於宜昌

楚國始祖諸子百家第一人——鬻熊

作者簡介:袁在平(1944— )湖南資興人,武漢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湖北省宜昌市群藝館副研究館員,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長期從事地方文史研究工作,曾為湖北省三國文化研究會理事。發表文史文章、學術論文,100餘萬字。為《宜昌文化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副主編、首席主筆,《中國民俗志·伍家崗卷》(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總纂。

TAG: 丹陽季連高陽文王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