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北京有70多萬滿旗,39年後卻僅剩3萬多人,發生了什麼?

1910年,根據清朝政府統計,北京內外城旗人有72萬5950人。9年後民國調查顯示,北京旗人驟降了一大半,約剩30萬人,新中國成立後更是降到最低點,僅有3萬1千多人。到底發生了什麼?這些滿旗究竟去哪了?

1、旗人不全是滿族人

朱元璋在北伐時,提出了“驅除胡虜,恢復中華”。到了1905年,孫中山所在的同盟會借鑑了這句話,改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其中韃虜,主要就是指當時的滿清勢力,可見,當時中國還沒有形成廣泛的民族概念。

清末北京有70多萬滿旗,39年後卻僅剩3萬多人,發生了什麼?

在清朝也是如此,他們眼裡只有“旗”跟“民”。除了旗人,別的都算是低等的“民”。比如在刑罰上,旗人犯了罪,雖然也會被判,但可以“減等”、“換刑”,就是挨板子可以換成皮鞭,發配流放的可以改成在當地上枷號。

乾隆年間,一位奉恩將軍把僱來的臨時工打死了,軍功把死刑變挨板子流放,換刑把流放改圈禁,最後在空房間關了倆月多,就完事兒了。乾隆覺得太輕,得加罰,嗯,又給關了一年。這種例子很多,真比爛的話,清朝也就比元朝好些。

旗人待遇好,高人一等,所以就有很多漢人想混進去。對於一些普通人來說,可以變成“包衣”。包衣就是“高等八旗”的家丁,護院,或者看陵墓的。而包衣也有等級之分,上三旗的包衣比下五旗高貴,下五旗比“賤民”高貴。比如曹雪芹的祖上就出過正白旗包衣,他曾祖母給康熙餵過奶,曾祖父就沾光當了江寧織造郎中。

所以,開頭提到的北京七十多萬旗人,也有不少漢人被統計了進去。

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臨時大總統宣言裡,提出了“國家之本,在於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即五族共和口號,之後,民族精神也慢慢傳遍了全國。

清末北京有70多萬滿旗,39年後卻僅剩3萬多人,發生了什麼?

五族共和,五色旗

2、關於北京旗人被屠殺,純屬無稽之談

有些人看中國歷史時,說北京的滿人被屠殺了一半,他們的根據就是1919年民國的一個人口調查,說當時的北京旗人還剩30萬。這明顯是在歪曲歷史。

辛亥革命時期,少部分旗人確實被殺害過。原因很簡單,武裝革命時流血是難免的,傷亡也是相互的。革命人士組織過針對清廷大臣的刺殺活動,但多以失敗告終。其中鬧最大的是1912年1月中旬的通州起義,北方革命協會與通州的王治增準備帶領300人,多路攻入內城,最終佔領紫禁城。只是還沒起義就被洩密了,多名革命黨被殺。

一個月後,因為清廷投降太快,北京根本沒打起來。至於一些欺壓過當地貧苦人的小權貴(多為旗人),在革命後失去了保護,被仇人趁亂打死很正常。

民國臨時政府剛成立時,溥儀依舊住在皇宮,年薪400萬銀元。不過,其他的八旗奉銀、祿米都停發。

清末北京有70多萬滿旗,39年後卻僅剩3萬多人,發生了什麼?

溥儀

比如北京的王爺、貝勒的府邸特別多,辛亥革命前,這都是皇帝的,他們也有俸祿,革命後,這些就成了他們的私人財產。

為了更洋氣,就僱西餐廚子,用西洋貨,一人一個洋汽車,沒事兒還帶妓女去天津賭場玩兒。十年不到,把睿親王府的值錢貨全敗光了。

沒了值錢玩意兒,就典當房子,500多間,全當出去了。沒多久,錢又花完了,咋辦呢?祖墳,祖墳有建築,有樹,有一千多畝剩餘的地,能賣得全賣了,賣完就花完。啥都沒了,咋辦?祖墳裡有陪葬品,1931年,中銓就這麼幹了,然後被人告發,蹲了五年牢獄。出獄沒幾年,中銓在貧病中去世,後人靠擺攤營生。

就這樣的人,能快活瀟灑十幾年,說旗人被屠殺過,傻子才信吧。

總之,北京旗人被屠殺一說,純屬無稽之談。

3、因為歧視,大量旗人改姓換族

民國初期,在北京戶籍上,民族分類依舊是“旗”、“民”,而不是後來的“滿”、“漢”。這也能從側面證明,當時的旗人已經被官方認可。

官方歸官方,民間就不一樣了,民間是把滿人與旗人混淆著叫,在當時多數人的認知裡,旗人就是滿人,滿人也是旗人。

首先是旗人內部,因為巨大的身份落差,讓不少旗人不願再以原有身份自居。

先說說辮子,這是封建滿清的象徵。當初為了讓漢人強行剃髮,擼掉了多少頭。可是在1909年,朝廷裡就有旗人主動剪辮子了,剪了後為了不扎眼,上朝時就帶個假辮子塞腦把兒後面,皇帝跟別的大臣都知道,但也只能睜隻眼閉隻眼。其次,原本的八旗子弟,生活條件好,比一般人壯,在革命之後,他們很多從事了“武職”。對於是民國還是反封建,他們根本不在乎,就知道減掉後終於不會被揪辮子了,打架時特順溜。

清末北京有70多萬滿旗,39年後卻僅剩3萬多人,發生了什麼?

剪辮子

再者是改姓,愛新覺羅覺得自己是金朝女真族後裔,改姓金;慈溪那一族是葉赫那拉,剛好漢姓有葉,就改姓葉。鈕祜祿改姓郎,富查改姓富,很多都改了,有的改了後再也沒改回去,就不一一例舉了。

改姓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方便,畢竟官話都是漢語,頂著一個老長的名字很礙事兒。二是心裡有鬼怕被清算,畢竟滿清欺壓百姓攢了不少仇恨。

再者是民間對底層旗人存在歧視現象,尤其是軍閥時期。

在清朝末期,底層旗人已經跟底層漢人沒什麼區別了,甚至,他們很多本就是漢人。當清朝滅亡後,他們多從事拉洋車、掏大糞、搬運工等工作。身份本就低微,加上根不正,他們難免會遭受歧視。

到了軍閥混戰時期,北京作為權力象徵,是多路軍閥垂涎的地盤,這些旗人就更害怕了。比如孫殿英,這傢伙一肚子壞水,1928年他為了籌備“剿匪資金”,把東陵的慈溪跟乾隆的墳給掘了。東陵離北京就二百來里路,訊息傳到北京後,把北京旗人嚇半死。

清末北京有70多萬滿旗,39年後卻僅剩3萬多人,發生了什麼?

孫殿英

這貨要是路過北京,能平等對待旗人?反正,軍閥根本不講規矩,或者說,軍閥太多,規矩隨時會變。碰上個孫殿英這樣的,或者更狠的,一看戶籍是旗人,腦袋可能就沒了。

在軍閥時期,旗人很難找到工作,有工作的一看是旗人,也可能會被解僱。

總之,由於多種原因,大量旗人主動或被迫放棄了原本“高等”身份,說著一口北兒京兒話兒,辮子一剪,戶籍跟著漢人親戚改成了“民”,沒人能分辨出來。

好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站了起來,五十六個民族,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旗”這種帶著等級觀念的舊思想,自然也被歷史所摒棄掉了,最終確定為“滿”。

覺得文章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免費的關注,您的支援是我最大的動力!

TAG: 旗人北京改姓包衣軍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