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鄉土文學【報告文學】《愛的奉獻》——記扶余市志願者的先驅張利老師連載之一

花花鄉土文學

花花上酸菜 喜歡你就來

花花鄉土文學【報告文學】《愛的奉獻》——記扶余市志願者的先驅張利老師連載之一

報告文學·愛的奉獻

花花鄉土文學【報告文學】《愛的奉獻》——記扶余市志願者的先驅張利老師連載之一

花花鄉土文學【報告文學】《愛的奉獻》——記扶余市志願者的先驅張利老師連載之一

連載之一

劉文萍

前   言

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故鄉有我童年的足跡……

常常,對故鄉的懷戀,我關注的目光會不自覺地投向這片多情的土地。幾十年間,這裡發生了許多變化,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村莊變身為村美人美的道德新村,而這一切的改變是和一個人分不開的,他的名字叫張利。

張利,吉林省扶余市肖家鄉王家村人。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懷著改變家鄉面貌的美好初衷,他毅然走上了公益服務之路。透過近四十年的立身行道,張利不僅改變了家鄉的村容村貌,還帶動一方社會風氣的改變,而他也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面旗幟。

2017年10月,時隔多年,我有幸再次見到張利大哥。他說很想把這些年來從事志願服務的一些人和事記錄下來,以教化後人,希望我能幫他寫。由於我們都覺得來日方長,這件事就一直沒有被真正落實。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張利大哥於2019年5月因病去世,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我很遺憾,沒能在張利大哥活著的時候幫他完成心願。現在,當我要寫的時候就只能從一些影片中尋找素材了。透過這些影像資料,我彷彿看到在故鄉的土地上,一群可愛的人正向我走來,隔著螢幕跟我訴說那些曾經的往事……

改革開放四十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方興未艾。王家的發展和變化就是其中的一個縮影。在這裡,關乎家國情懷的故事從未停止上演,一樁樁一件件,溫暖而震憾。就讓我們循著張利的足跡走進那段充滿了光榮與夢想的崢嶸歲月。

在廣袤的松嫩平原上,星羅棋佈地散落著許多個小村莊,世世代代的人們在這片叫做家園的土地上,耕耘著收穫著屬於自己的人生和希望。王家就是其中的一個。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人們管它叫扶余縣榆樹溝公社王家村。

一九五三年張利就出生在這裡。在七個兄弟姐妹中,他排行老三,是家中的長子。在那個唯成分論的年代裡,由於祖上是地主,在當兵無望、升學無門的情況下,他早早地就不念書下地幹活了。由於張利的父親是一名林場工人,常年不在家,所以張利就和母親一起擔負起養家照顧家的重任。

雖然生產隊的工分不算高,但是,看到透過勞動自己也能掙錢養家了,張利心中很是得意。有時候幹完活回到家,看到飯還沒做好,脾氣漸長的他也會發上幾句牢騷。當有一天,家裡又增加了一個新成員——最小的妹妹來報到了,看到母親一把屎一把尿沒日沒夜地照顧小妹,想到自己小時候不也是這樣在母親的拉扯中長大的嗎,張利的心被深深刺痛了,17歲的少年一下子就長大了,懂事了,心中不由的感嘆:母親真是太不容易了!從那一刻開始,他下決心再也不頂撞媽媽了,並立志做一個對長輩謙恭有禮,聽媽媽話的孝順兒子。張利也確實做到了,不久,他孝順的美名就在村裡流傳開來。

家裡有了小妹以後,張利再也沒有讓母親下田勞動過,他讓母親只管照顧好家,外面的活兒他全包了。除了幹活,張利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特別是歷史古籍。有了書籍的滋養,他貧瘠的思想得以豐滿,而那些古聖先賢的大道就像是暗夜裡的光,從此照進了他思想的天空,併成為他此後人生的指路明燈。

幾年以後,張利訂婚了。當他看到別人家因婆媳不合鬧分家時,他就立志今後自己絕不分家。於是開始整天琢磨媳婦進門以後的日子該怎麼過。看似只領進門一個人,卻面臨著一大堆關係要處理。夫妻之間,婆媳之間,姑嫂之間,哪一個處理不好家裡都會不得安寧。於是,張利開始慮道,終於在結婚之前他想好了應對之策。

花花鄉土文學【報告文學】《愛的奉獻》——記扶余市志願者的先驅張利老師連載之一

張利老師和妻子、兒女

結婚後的張利一下子變成熟了許多,整天一本正經,從不輕易開玩笑,特別是有媳婦在場時。他總是表現得穩重又有正事兒。家裡有啥事他也不跟媳婦打小報告,而是先跟母親商量,樹立母親的威信。他也從不在母親和妻子之間傳任何話,以剛正不阿的態度來平衡婆媳之間的微妙關係,張利用自己的言行做出榜樣,來踐行古人說的男人領妻不管妻的家庭之道 。

花花鄉土文學【報告文學】《愛的奉獻》——記扶余市志願者的先驅張利老師連載之一

張利老師和父母、兄弟姐妹

張利的良苦用心沒有白費,他的努力換來了一家人的和睦相處。母親和妻子親如母女,張利的幾個孩子,都是母親幫著帶大的,姑嫂之間情同姐妹,幾個妹妹的出嫁都是張利夫妻倆張羅完成的。妻子對他敬重有加,並始終默默地支援他做公益事業,作為賢內助,妻子王顯霞也成就了張利——助夫成德。

在生產隊幹了幾年以後,不甘心一輩子做農民的張利有了新的志向——當木匠。於是,張利開始拜師學藝,很快他就喜歡上了這門手藝。那時候時興在傢俱上繪製圖案,這讓從小就喜歡繪畫並寫得一手好字的張利有了用武之地,在他筆下,不管是人物還是花、鳥、魚、松柏、仙鶴,都像是賦予了生命一樣栩栩如生,活靈活現。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打出的傢俱越來越受歡迎,不管是立櫃、炕櫃還是桌椅板凳,不光質量上乘,還極具藝術欣賞價值。

隨著木工的深入,張利對建築行業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特別是古建築。於是,信仰佛教的他一聽說哪裡有建寺廟的,就前去幫忙。張利先後參與了松原龍華寺和蔡家溝慈雲寺的修建。建龍華寺時,他親自設計圖紙,找包工隊,協調工地上的各種事宜。有一次,在施工過程中遇到了技術難題,張利經過反覆試驗,發明了一個利器,神器,透過它,施工才得以繼續。有時候,工地缺少人手,他就帶領家鄉的志願者們前去助陣。寺廟建成後,張利又親自編寫各廟門上的楹聯。可以說,龍華寺是張利的心血之作,凝聚了一個虔誠的佛教徒的赤子之心。也因此,張利後來成為松原佛教協會秘書長。

花花鄉土文學【報告文學】《愛的奉獻》——記扶余市志願者的先驅張利老師連載之一

張利老師在松原龍華寺

整個過程,張利起早貪黑,顧不上吃飯喝水,整個人又黑又瘦。有一次,幾個月沒回家的張利回家後看到一個小孩兒圍著他身前身後地轉,也沒在意。到黑天了,他問,這孩子咋還不回家呢?妻子說,這不咱家小娜嘛!細瞅才認出是自己的二女兒。出門多日,女兒變了個髮型,自己就認不出了。那一刻,張利的心裡一定是五味雜陳吧。

寺廟的建設告一段落後,由於技術在身,很多人向他拋來了橄欖枝,邀請他承接建築工程專案,並開出了不菲的價格。卻都被張利拒絕了。因為對他來說,錢不是最重要的,他要做一件比掙錢更有意義的事情。

改革開放之初,在社會大變革的衝擊下,人們的思想和道德顯露出了它本來的面目。身邊的很多人變得自私自利,不講道德,張利覺得這一切的根源是因為人們缺乏倫理道德教育。所以,張利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去影響、改變、勸化身邊的人做文明人、行文明事。

首先,張利從清掃大街開始,這活兒以前曾經有人幹過,人們親切地管他們叫四類分子。只不過他們是被逼無奈,而張利卻是心甘情願。每天天一亮就開始掃,掃著掃著,就開始有了跟從者,後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這支隊伍裡來,慢慢就形成了一支志願者團隊。在張利的帶領下,這支隊伍不斷壯大。

農村的路再幹淨,也是土路,走在上面,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張利決定從修路、安燈開始,改善村裡的環境。可是這需要一大筆錢,於是他聯合村裡的骨幹杜佔軍、陏喜軍、朱顯輝等人,合夥到西三家子包地,可巧那一年趕上了大豐收,於是就用賣糧的錢安裝了路燈。

安路燈時,正值寒冬臘月,路面根本就刨不動。於是大家紛紛從家裡拿來柴火,點著了來化凍土。刨一個坑立一根電線杆,經過十幾天的日夜奮戰,終於趕在春節前安好了路燈。當天晚上,人們頂著寒風都出來了,為慶祝這一歷史性的時刻,還放起了鞭炮,大家興奮地說:咱們農村也有路燈了!再也不用摸黑過日子了。

第二年,當他們準備繼續包地用賣糧的錢給村裡鋪路時,全村都被張利等人的義舉感動了,於是家家戶戶主動捐款,一個只有300戶的小村竟捐了10萬元。

鋪路開始了,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出動了。張利負責總排程,拉沙的、運磚的、做後勤保障的,各司其職,各就其位。聽說王家要修路,呼啦啦,十里八村一下子來了600多外援。正所謂:德不孤,必有鄰!據張利說,當時的勞動場面跟五八年大躍進有一拼。每一個人都拿出給自己家幹活的熱情,毫不吝惜地揮灑汗水,感動得他熱淚長流。人們只用了幾天時間,一條寬8米,長900延米,兩側帶排水溝的磚路就修好了。

接著,張利趁熱打鐵,組織人在村子的兩頭建起了古樸莊嚴的迎賓門,在路兩邊栽上了松樹,立起教化世人的標語牌。

花花鄉土文學【報告文學】《愛的奉獻》——記扶余市志願者的先驅張利老師連載之一

王家的迎賓門(張利老師設計組建)

為了維護來之不易的村容村貌,張利帶領志願者團隊繼續每天清掃路面,遇到偶爾在路邊漚肥的,志願者不再是簡單的勸阻,而是直接把糞肥拉到主人的承包田裡。志願者的做法感動了村民,從此人人主動維護環境,家家自願打掃門前衛生。且幾十年如一日。

有樹就得有花,下一步就是栽花了。最開始,為了保證成活率,志願者們都是在自家炕頭用泡沫箱子育苗,後來,又扣起了育花大棚。

早春時節,地上的土還沒有完全解凍時,志願者們就開始做準備工作了:篩土、運肥,做營養土。之後是種花,等花苗長到一定高度,再把嫩苗移植到事先準備好的小塑膠盆裡(學名營養缽)。在營養缽里長到快開花時,再移到外面。整個過程繁瑣而辛苦。因為北方的春天外面還很冷,而大棚裡又很熱。且坐沒坐地兒,站沒站地兒,只能蜷縮著坐在橫在苗池上的一塊塊木板上。

花花鄉土文學【報告文學】《愛的奉獻》——記扶余市志願者的先驅張利老師連載之一

王家過街彩門(張利老師設計組建)

對志願者來說,自己種出來的花能讓村屯變得更美,這本身就是一種幸福,是人生價值的體現,所以再辛苦也是值得的。就這樣,在一年又一年中,從一個大棚擴建到兩個大棚,花苗的數量和品種也逐年增加,因為他們要把特意多育的花苗,送給那些沒有條件育花苗的村屯。

村有賢,德必延。在王家的影響和帶動下,扶余市許多個村屯都加入到了建設美麗家鄉的行列。他們複製、借鑑王家一系列的成功經驗:修路、種樹、栽花、建迎賓門、立標語牌。一時間,來王家取經的、參觀的、求助的絡繹不絕。王家的志願者們總是列隊歡迎,熱情招待,還提供文藝表演。對於那些需要幫助的,更是出人、出力、又出錢。張利和他的志願者團隊用實際行動為志願者精神做出了最好的詮釋,那就是:奉獻、友愛、互助、進步。

作者簡介

劉文萍,吉林省扶余人,畢業於吉林師範大學計算機系。現居青島,大學教師。文學和朗誦愛好者。

花花鄉土文學【報告文學】《愛的奉獻》——記扶余市志願者的先驅張利老師連載之一

花花文學編委會

花花鄉土文學【報告文學】《愛的奉獻》——記扶余市志願者的先驅張利老師連載之一

END

花花文學

TAG: 張利王家志願者母親花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