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亞伯拉罕的傳說有哪些?亞伯拉罕的後裔在聖經和神話中有哪些?

關於亞伯拉罕的傳說有哪些?亞伯拉罕的後裔在聖經和神話中有哪些?

《聖經·舊約》中是這樣記載的,神要亞伯拉罕前往“我(神)所要指示你的地去”並承諾“必賜福給你(亞伯拉罕),叫你的名為大”,使亞伯拉罕“成為大國”。亞伯拉罕便前往迦南的示劍,並在摩利橡樹的地方受到神的啟發。耶和華對亞伯拉罕說:“我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亞伯拉罕便在那裡為神建了一座壇。從那裡又遷到伯特利的東邊的山,支搭帳棚;西邊是伯特利,東邊是艾。又在那裡建壇奉獻給耶和華,求告耶和華的名。

上帝賜給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一塊土地,這片土地從此就成為了他們的家園和領土。那時的亞伯拉罕顯然怎麼都不會想到,之後的幾千年裡,他的子孫會為爭奪這片“應許之地”的歸屬權,在這片土地上不停地互相殘殺。

在亞伯拉罕75歲時,神應許亞伯拉罕有一個後裔併成為大國。到了亞伯拉罕85歲時,撒拉還是沒有身孕,而且年紀也大了,於是她把自己的使女夏甲給了亞伯拉罕為妾。夏甲生下亞伯拉罕的第一個兒子,取名為以實瑪利。

神在亞伯拉罕99歲的時候向他顯現和他以割禮立約,並告訴他撒拉將為他誕下孩子。神與亞伯拉罕及後代立約——一個永世長存的約,作為這個約的記號和提示,所有的男子在生下來第八天都要行割禮。神的立約不適用於夏甲的兒子以實瑪利子孫後代,而只適用於撒拉的後代。對於神要使撒拉懷孕一事,兩人都覺得不可思議。當時亞伯拉罕已經是99歲,撒拉則是89歲。果然在亞伯拉罕100歲,撒拉90歲時,他的嫡子以撒出生了。

他的兒子以實瑪利的後裔就是今天的阿拉伯人,他的另一個兒子以撒的後裔則是今天的猶太人。這兩個民族圍繞這片名為巴勒斯坦的土地,在1948年到1982年之間爆發了五次大規模衝突,史稱“中東戰爭”。

中東戰爭的起源,要從3000年前說起,讓我們繼續把《聖經》的故事講完。

以撒生了一個兒子叫雅各,他是抓住哥哥以掃的腳跟出生的, 雅各這一名字的意思就是“抓住”或“欺騙”。雅各打發直系親屬過了雅博(“他必倒空”的意思)渡口,就獨個兒在毗努伊勒過了一夜,面對人生一次重要的經歷。有一個人來和他摔交,直到黎明。那人是天使,是耶和華的使者。那人見自己勝不過他,就將他的大腿窩摸了一把,雅各的大腿窩正在摔跤的時候就扭了。

黎明的時候,那人要求雅各讓他離開,雅各不容他去除非得到他的祝福。那人問他的名字,並告訴他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為你與神與人較力,都得了勝。

雅各問對方的名字,那人回說:“何必問我的名?”於是在那裡給雅各祝福。雅各便給那地方起名叫毗努伊勒(就是“神之面”的意思),意思說:“我面對面見了神,我的性命仍得保全。”日頭剛出來的時候,雅各經過毗努伊勒,他的大腿就瘸了。故此,以色列人不吃大腿窩的筋,直到今日,因為那人摸了雅各大腿窩的筋。

天使與他摔跤角力,連天使也不能戰勝他。於是上帝給了他祝福,並將他改名為“以色列”,意為“與天使搏鬥的人”。以色列生了12個兒子,這12個家族不斷繁衍生息,最終形成了猶太民族。

信仰猶太教的猶太人對這段聖經中的故事深信不疑,他們認定自己就是以色列的後裔。而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的巴勒斯坦,就是上帝許諾給他們的土地。

公元前11世紀末,他們建立了以色列王國,定都在耶路撒冷。直到所羅門執政時期,以色列的國力在商業、軍事、宗教上都到達巔峰,盛極一時,成為了中東最具影響力的國家之一。但在所羅門死後,以色列王國走向了分裂和衰落,分別被亞述和巴比倫征服。

猶太人因此失去了自己的國家和土地,再也沒能掌握政權。在征服者的蹂躪和驅逐之下,大部分猶太人不得不選擇離開故土,開始了長達兩千多年的流浪生活。他們的足跡遍佈世界,許多國家都曾有過他們的落腳點。

這些從天堂掉落人間的遺老遺少們,還能用力保持的就剩僅存的尊嚴了。這使得即便是在流浪過程中,猶太人也表現出了極強的民族性。他們始終刻意的堅持著自己的信仰,很少與外族融合。這樣做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就是讓他們在這麼長的不確定時間裡,能夠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長期存在。

另一方面,他們重視教育,善於經商,雖然人口不多,卻經常能靠著精明的手段掌握大量財富,甚至在許多國家都有一定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但是這樣的特點也給他們帶來了幾近滅頂的災禍。許多人把他們視作邪惡、貪婪、掠奪財富的異族,再加上宗教之間的長期對比,以及一些複雜的政治因素,最終導致了反猶主義的盛行,使得猶太人在歐洲和中東長期遭受迫害。不斷重複遭受著迫害的猶太人,也只能不斷重複著從一個國家逃往另一個國家。

不斷重複的痛苦讓他們成為了沒有祖國的民族,他們不是不想改變這種情況,而是無能為力。他們沒能在任何國家成為主體民族,也沒能建立起任何政權,有的只是寄人籬下和無止境的漂泊。漫無盡頭的顛沛流離讓猶太人逐漸意識到,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永遠庇護他們。如果想結束這種浮萍般的生活,就只有建立起自己的國家。而回到耶路撒冷,回到那個上帝賜予他們的應許之地,就成為一種很有吸引力的想法。這種想法最後演變成了猶太復國主義,在19世紀末廣泛傳播,受此影響,許多猶太人開始從世界各地回到巴勒斯坦。

但是,令人尷尬的是此時的巴勒斯坦早已並非無主之地。在猶太人離開之後,伊斯蘭教崛起,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逐漸成為了中東的主體民族,並建立起了很多國家,成為了此時巴勒斯坦人數最多的民族。

猶太人畢竟都離開兩千多年了,此時回來的他們更像是外來移民,而手中的《聖經》也無法幫他忙解決現實中的困難。他們要想定居下來,就不得不從阿拉伯人手中購買土地,興建猶太居民點。隨著外來的猶太人越來越多,居民點不斷越擴越大,最終,感覺到利益被侵犯的阿拉伯人開始和猶太人發生衝突。隨著衝突越來越頻繁,規模越來越大,這就直接導致了後來的中東戰爭的爆發。

時間來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屠殺了數以百萬的猶太人,這是猶太人所遭受的危機中最嚴峻的一次,幾近覆滅的他們越發迫不及待的形成了共識,要為全世界猶太人建立一個國家,猶太復國運動在此刻到達巔峰。他們開始有計劃、有組織的大規模回到巴勒斯坦。等到二戰結束時,巴勒斯坦已經有60萬猶太居民,佔總人數的1/3。在這,他們同時開始幹了兩件事,一件是與阿拉伯人爭奪土地,一件就是積極謀劃建國。

巴勒斯坦持續動盪的歷史狀態也為猶太人提供了機會。在一戰之前,巴勒斯坦是奧斯曼帝國的一個省。奧斯曼帝國在一戰中戰敗,讓巴勒斯坦控制權易手於英國人。英國人失敗的治理,既沒能調和矛盾,也沒能成全一方。最終的結果就是雙方矛盾勢如水火。

英國人想要從這個爛攤子裡抽身,就叫讓聯合國來管。一件有利可圖的事情只要被擺在聯合國的會議桌上,就會變成大國角力的角鬥場。作為在二戰中成長起來的新貴,美蘇在這件事上的利益基本一致,他們都想扶持以色列建國,在中東紮下一根釘子,從而使該地區混亂,以防阿拉伯國家獨霸中東。同時也能瓦解英國在中東的傳統殖民體系。

1947年10月29日,在美蘇默契的配合下,聯合國大會通過了第181號決議。這一項決議,把巴勒斯坦一分為二,分別建立名為以色列的猶太國家和名為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國家。猶太人只佔1/3的人口去分到了57%的領土,而且這些土地大多沿海,土壤肥沃,淡水資源充足。

這項決議毫無公平可言,讓與會的阿拉伯國家代表怒不可遏。以埃及為首的六個阿拉伯國家代表用集體退出會場的方式表示抗議。巴勒斯坦國因此並沒能沒能成立。

倒是得了大便宜的猶太人對該決議表示欣然接受。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佈建國。在流浪兩千多年後,猶太人終於又一次在應許之地建立起了自己的國家。在以色列舉國歡騰的時候,也有很多人對此憂心忡忡,他們敏銳的感覺到阿拉伯國家不會善罷甘休。以色列到底是應該被建立,還是應該被毀滅,這個問題只能由戰爭來決斷。

關於亞伯拉罕的傳說有哪些?亞伯拉罕的後裔在聖經和神話中有哪些?

再虔誠的祈禱也無法推遲戰爭,只有實力才能阻止毀滅。

以色列建國的第二天,他所有鄰國,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和黎巴嫩,同時向他宣戰。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戰爭初期,不論是在兵力還是武器裝備上,阿拉伯國家都有較大的優勢。他們在幾天內就集結了四萬人的聯軍,從多個方向進攻以色列。而立國未穩的以色列只能在戰爭中節節敗退。三天後,約旦軍隊就打進了耶路撒冷。以色列高層意識到了亡國的危機正在逼近。於是他們沒有放棄,反而決定放手一搏。全力防禦的同時向國際社會求援,要求聯合國出面調停。為爭取時間,以色列總理急電以色列駐聯合國代表埃班說:“由於以色列建國時間過短,國家各職能機構並沒有完全正常執行,以色列急需幾周的時間來重新組織和裝備軍隊”。

為了爭取外交行動上的時間,已深陷絕境的以色列軍隊竟然爆發出了驚人的戰鬥力,他們在耶路撒冷和約旦軍隊展開了慘烈的巷戰,用無數的屍體成功阻擋敵人十天。在北部,只配裝了輕武器的以色列民兵,面對的是敘利亞的裝甲部隊,他們英勇頑強,想盡了辦法,甚至從十九世紀的博物館裡找零件,組裝了一門應急加農炮,暫時拖住了敵軍。

唯有犧牲多壯志,生命的代價沒有白費。5月29日,聯合國終於宣佈了停戰協定,要求從6月11日開始,雙方停火四周。勝券在握的阿拉伯國家此時似乎有點沾沾自喜,本來可以畢其功於一役的他們,犯了一個即將勝利者都很容易犯的錯誤。這個錯誤也是他們最後的考驗,現如今倒是成就了致命的反轉。

他們認為透過目前的戰爭,已經足夠的顯示了自己的軍事實力,而這些必足以讓以色列和聯合國服軟,改變之前的巴以分治決議。連續獲勝讓他們覺得以色列並不是一個威脅,於是同意了停戰。以色列就這樣僥倖逃過一劫,獲得難得的喘息之機。

此時的以色列只有四周時間來改變亡國的命運,但猶太人還是決意放手一搏,做好最後的反抗。在這段時間裡,以色列向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求援,全世界的猶太人爆發出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剛剛經歷了二戰,來自歐洲和美國的猶太老兵源源不斷地前往以色列,一下飛機就奔赴前線,一批又一批的武器和物資,也同時從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發往以色列。猶太財團更是籌集的鉅額的資金來支援以色列作戰。

以色列政府也正式建起了一支正規的以色列國防軍(IDF),得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猶太人捐贈的新型輕重武器,從美國、英國進口轟炸機,從法國引進坦克,從捷克獲得了大量輕武器、野戰炮、炸彈和炸藥。

這時在軍事上已佔盡優勢的以色列軍隊針對埃軍的弱點,一口氣發動了約夫戰役、希拉姆戰役、霍雷夫戰役。12月23日,阿隆師主力從比爾謝巴開始向阿里什方向進攻。以色列的司令兼考古學家發現了一條羅馬時代的舊通道,可由比爾謝巴通往奧賈,埃軍萬萬沒想到,以色列已秘密將這條舊通道大修成軍用道路,可通行裝甲戰車,沿這條古道包抄埃軍後方,埃軍大吃一驚,毫無抵抗,全面敗退。阿拉伯聯軍原本就是以埃軍為主力,埃軍一敗,聯軍更無鬥志,節節敗退,完全被趕出了巴勒斯坦。

全世界猶太人共同扭轉了戰爭局勢。等到停火結束時,以色列已經動員了六萬軍人,在人數上反超了阿拉伯聯軍。在戰術指揮上,對比於建立了統一的指揮機構的以色列,阿拉伯聯軍則各自為戰,配合渙散。以色列立即抓住機會,由守轉攻,阿拉伯聯軍迅速潰敗,被迫進入了防禦狀態。

戰爭的有趣所在,他會在一次戰爭中,將雙方先後置於同樣的優勢之下。這次輪到了以色列,但不同的是,他沒有犯和對手同樣的錯誤。在已經取得優勢的情況下,以色列士兵增長的速度完全沒有停下來,一個從死神手裡掙扎出來的人是不會給對手任何機會的。等到戰爭末期,以色列的軍隊增加到了10萬人,而以色列整個國家才只有800萬人。直觀的打個比方,這個比例如果放在我們國家就相當於有1750萬軍人,是非常恐怖的。

面對這樣的對手,阿拉伯聯軍無力再戰,只得議和,經過第一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不僅沒能滅亡以色列,反而損兵折將,讓以色列的實力進一步增強。

關於亞伯拉罕的傳說有哪些?亞伯拉罕的後裔在聖經和神話中有哪些?

七年之後中東局勢再生變故,埃及軍隊發動政變,推翻了被英國控制的國王法魯克,納賽爾上臺。在他的領導下,埃及不再與西方國家交好,轉而投向蘇聯。

為了進一步剷除英法在埃及的殖民勢力,埃及決定國有化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是歐洲到東方的重要航道,在和平年代能創造鉅額的貿易收入,在戰爭年代能運輸大量的軍火。此前蘇伊士運河公司大部分股份都掌握在英法手中,而埃及打算把它完全收為己有。與此同時,納賽爾惹惱了以色列,他關閉了亞喀巴灣,阻止以色列船隻透過蘇伊士運河。

出於共同的利益,讓英法以三個國家聚在一起。他們計劃,首先由以色列出兵入侵埃及管轄的蘇伊士運河,緊接著英法兩國以調停的名義要求埃及和以色列各向後退兵十公里,最後再由英法佔領蘇伊士運河。

如意算盤打得很好,可惜事與願違。以色列入侵之後,納賽爾拒絕退兵,英法只能直接出兵進攻埃及,逼迫納賽爾就範。這種赤裸裸的強盜行為,招來了國際社會的大量譴責。美蘇這時又默契的站在了一起,共同向英法施壓,他們在聯合國提出議案,要求英法退兵,英法一意孤行,兩次使用一票否決權阻止議案透過。眼見英法如此固執,美蘇開始極限施壓,美國威脅將會切斷他們的原油供應,蘇聯則揚言要使用核武器。迫於巨大的國際壓力,英法以三國服軟,同意停火撤兵。

第二次中東戰爭,徹底打擊了英法的殖民體系,美蘇正式成為世界兩級,這一戰也讓以色列獲得了11年的和平發展時間,為下一次大規模戰爭做好了準備。

關於亞伯拉罕的傳說有哪些?亞伯拉罕的後裔在聖經和神話中有哪些?

時間來到1967年,這一年美蘇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形成對抗。在中東地區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支援以色列,蘇聯則支援阿拉伯國家。有了蘇聯撐腰,埃及作為阿拉伯國家之首,決定聯合約旦和敘利亞,徹底摧毀以色列,一勞永逸地解決中東問題。

這一戰阿拉伯國家下了血本,在宣戰之後總共集結了32萬大軍開赴前線。而以色列計程車兵、坦克、飛機數量上都處於劣勢,再次被籠罩在亡國的陰影之下。面對數量龐大的敵軍,以色列指揮部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他們沒有消極防禦,反而率先主動出擊,以色列空軍只留下了12架戰機防禦本土,其餘戰機傾巢出動,直撲埃及的空軍基地,以色列的目標很明確,擒賊先擒王,埃及是聯軍之首,只要打敗埃及,聯軍士氣必將重挫。

6月5日早上7:45,埃及士兵了還在吃早飯,超低空飛行的以色列戰機就突然出現在他們頭頂,大規模的空襲開始了。

埃及的戰機雖多,卻根本還沒來得及起飛,現場宛如一邊倒的屠殺,以色列空軍快速摧毀了埃及的304架戰機,16個雷達站,14個空軍基地。僅僅一個上午,埃及空軍便全軍覆沒。以色列空軍剛一轟炸完埃及,又馬不停蹄的進攻約旦和敘利亞,在兩天之內就癱瘓了他們的所有空軍,至此以色列完全取得了制空權,在士氣上也成功了打擊了阿拉伯聯軍。最後的勝負不言而喻。

這一場戰爭只有短短六天卻完全改變了中東局面。阿拉伯國家原來擁有的軍力優勢不復存在,再也沒能將以色列逼入絕境。

關於亞伯拉罕的傳說有哪些?亞伯拉罕的後裔在聖經和神話中有哪些?

既然正大光明地正面對決打不過,阿拉伯國家就開始學日本,用偷襲來賭國運了。在日期上,他們很心機的選擇10月6日——猶太人的贖罪日。這是他們一年最重要的日子,大部分以色列士兵在這一天都回家過節了,阿拉伯國家的偷襲很有成效,在戰爭初期讓以色列陷入了非常被動的局面,尤其是在西奈半島上,埃及多次戰勝以色列,以色列也很快清醒過來,恢復了動員能力,逐漸穩固了戰線,雙方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埃及首先沉不住氣,開始全面進攻,這正中了以色列下懷。埃及軍隊迎頭撞上以色列堅固的防禦陣地,傷亡慘重,以色列軍隊趁機反攻,一舉擊潰了埃及軍隊,包圍了埃及的主力軍團——第三軍團,並且一路反推。一直打到距離埃及首都開羅僅僅一百多公里的地方。

眼看以色列人就要飲馬尼羅河了,聯合國連忙下達了停戰命令,參戰雙方和背後的美蘇經過了多輪博弈,最後達成協議,罷兵言和。

第四次中東戰爭的結束,標誌著阿拉伯國家在與以色列的對抗中全面落入下風,滅亡以色列成為一場空談,埃及也認清了現實,在戰後與以色列建交,承認了以色列的地位。

第五次中東戰爭又稱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戰爭。巴勒斯坦人為了建立一個自己的國家,於1964年5月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並展開了同以色列的戰爭。巴解游擊隊的基地設在周圍的阿拉伯國家,主要設在敘利亞和黎巴嫩等國。1970年,巴解總部和所領導的游擊隊主力由約旦進駐黎巴嫩,後來又直接介入黎巴嫩國內鬥爭,扶植和武裝伊斯蘭勢力,打擊親以的基督教勢力,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和首都貝魯特地區,成為“國中之國”。並構築軍事設施,不時地向以色列北部地區出擊和炮轟,尤其是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巴解游擊隊協助埃及、敘利亞部隊,展開游擊戰,襲擊以軍基地、倉庫和雷達站等軍事設施。成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

位於地中海東岸的黎巴嫩是阿拉伯國家中由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大教派教民組成的國家,而在這兩大教派中還包含著許多小教派,這使得黎巴嫩社會因派系林立、黨派眾多而異常複雜。大大小小的教派一般都有自己的政黨,而且還都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甚至還在自己的勢力範圍裡設立了自己的行政管理機構。例如,在貝魯特,東區是基督教的勢力範圍,而西區則是伊斯蘭教的居民區。在黎巴嫩,除了有統一的國旗、國歌和國徽外,其餘一切都是各行其事。黎巴嫩前總統薩爾基斯曾感慨而言:“一個人怎麼能治理一個有260多個政黨和武裝組織的國家?”

自從1943年法國的殖民統治結束後,兩大教派一直圍繞著國家權力分配問題進行著愈演愈烈的爭奪,積怨也越來越深。1970年,以阿拉法特為首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巴解)同約旦政府發生衝突,只得無奈地轉移到黎巴嫩。巴解組織憑藉著人多勢眾,支援伊斯蘭教勢力,反對基督教派別。而與以色列關係密切的基督教勢力毫不示弱,以牙還牙。

1975年4月,基督教馬龍派在貝魯特近郊襲擊了巴解的車隊,巴解組織立刻反擊,衝突範圍不斷擴大,終於導致黎巴嫩內戰全面爆發。

內戰爆發後,以色列和不少阿拉伯國家先後出兵黎巴嫩。它們以陽奉陰違的態度對待聯合國等方面的斡旋和調解,都指望在這裡打擊,甚至是消滅對手。

面對以軍的凌厲攻勢,敘利亞等阿拉伯國家的軍隊開始紛紛以各種藉口撤離黎巴嫩。乘勝前進的以軍集中重兵,向巴解組織總部所在地貝魯特西區合圍而來,很快將包括敘利亞等國軍隊、巴解總部與武裝力量以及大批巴勒斯坦難民圍困在不足10平方公里的地區。以軍從陸上、海上和空中切斷了包圍圈內的人們與外界的聯絡,以色列內閣決定搜捕“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將對手置於死地。但由於國際社會干預等種種原因,以色列一直無從下手。也由於這些原因,許多巴勒斯坦人陸續撤出了包圍圈。時至9月,在包圍圈中,阿拉伯等國家的軍隊已經撤離完畢,巴解總部及武裝力量也在美國的監督下基本完成撤退。

國際社會以為以軍的圍困已經沒有意義,人們打算就以軍的解除圍困和撤軍進行斡旋,甚至設想就此結束內戰。但是,以色列則從來就沒有罷休的念頭。

1982年9月14日16時10分,黎巴嫩新任總統、基督教馬龍派要員貝希爾·傑馬耶勒被炸身亡。以色列立刻藉機出兵佔領了貝魯特西區。以色列總理貝京向外界解釋道:“這次行動是為了保護巴勒斯坦穆斯林不受長槍黨人的報復。”

在進佔貝魯特西區時,以軍遭到巴解游擊隊的零星抵抗,給以軍造成了一些人員和裝備損失。時任以色列國防部部長的沙龍馬上向前線以色列北部軍區司令德魯裡下達命令:立刻採取“斷然措施”,對巴勒斯坦難民營進行“淨化”。以軍隨即包圍了薩布拉和夏蒂拉兩個難民營,徹底切斷了這兩個難民營與外界的一切聯絡。

以色列考慮到難民營中實際上已經沒有抵抗力量,於是,決定借基督教長槍黨之手來完成這次血淋淋的行動。15日下午,以色列北部軍區司令德魯裡在貝魯特東區的以軍司令部召集長槍黨參謀長及情報負責人霍貝卡等人,商談對這兩個難民營進行“淨化”的行動部署。會後,德魯裡向沙龍報告:“我們的朋友正在向難民營進發。我們同他們的領導人在這一行動中進行了配合。”沙龍以滿意的口吻褒獎道:“祝賀你,朋友們的行動已予透過。”

按照商議的部署和德魯裡的命令,以軍用密集的炮火向薩布拉和夏蒂拉兩個難民營進行轟擊,剎那間,難民營裡血肉橫飛,建築物被基本夷平,特別是多處圍牆被炸塌。炮擊過後,一切似乎又恢復了平靜。其實,這場炮擊是在為“淨化”行動清除可能出現的障礙。16日下午,一輛輛滿載著長槍黨民兵的軍車駛進國際機場。17時,大約有1200名全副武裝的長槍黨在機場附近的一個高爾夫球場集結完畢,隨即沿著預先設定好的路標奔向出擊位置——科威特使館所在的十字路口。

傍晚時分,天色漸暗。18時左右,一陣陣直升機的轟鳴聲由遠及近,不一會,幾架以軍的美製直升機飛臨難民營上空,投擲下一連串的照明彈。同時,大批長槍黨民兵持槍躍過被炸塌的圍牆,衝進了難民營。頓時,難民營裡槍聲大作,呼喊聲不絕於耳。

屠殺進行了一夜,一些倖存者回憶道:“16日那一夜,這裡簡直是一座地獄,天空始終沒有黑下來,槍聲始終沒有停過,人們一直在尖叫。”17日,天亮了,大規模的屠殺告一段落。難民營裡的斷垣殘壁上到處是死屍,其慘狀連民兵們都感到噁心和膽寒。坐鎮國際機場指揮屠殺的霍貝卡得知後,立即發出指令:“馬上把現場清理乾淨,不得留下任何痕跡。”

不一會,幾輛挖掘機和推土機開進了難民營。儘管瓦礫中還不時傳出呼救聲,但推土機依然是野蠻地從上面碾壓過去。挖掘機挖出了一個個幾米深的大坑,卡車將死屍拋入坑中,最後由推土機推土填平大坑。直到18日上午10時30分,一隊以色列士兵進入難民營,長槍黨民兵才整隊集合,離開了難民營。

持續了整整40個小時的屠殺造成的死亡人數無法確切統計,有的說1000人,有的說1500人,還有的說遇難者達3000人。幾天以後,當國際紅十字會人員清理屠殺現場時,人們看到一個接一個的屍體從瓦礫堆中抬出,遇害者呈現出的突然面臨死亡的極度痛苦的面容,令人震驚。巴勒斯坦人圍著一堆堆的屍體放聲痛哭,悲苦萬狀。

在隨後的日子裡,來自世界各地的聲討此起彼伏,而以色列政府只是被動地辯解道:我們以為長槍黨民兵僅是搜捕巴解游擊隊員,而沒有想到他們會如此不問青紅皂白。

經過五次中東戰爭之後,以色列擁有的領土,甚至比當初決議規定的還要多。阿拉伯國家可以說是得不償失。

當我們今天重新回顧這段歷史,從猶太人的角度看,這是一個很勵志的故事。一群人代代堅守自己的信仰,在流亡異地兩千多年後,仍然渴望著重回祖先發源之地,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最終建立起了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國家,而這個國家的位置和名字都和千年前失落的古國一樣。

面對鄰國的包圍和入侵,他們在三十四年內打了五場大戰,以弱勝強,以少勝多,打服了所有敵人。他們最後甚至擁有原子彈,在群敵環伺的中東地區佔穩的腳。這是一個在戰火與廢墟中誕生又走上崛起的國家。

但如果你從阿拉伯人,尤其是定居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的角度來看,這就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

從你的祖先開始,你們倆千年來一直住在這個地方,結果突然有一群人跑過來說,這個地方應該歸我,大國操縱下的聯合國也完全偏袒他們,把本屬於你們的土地強行分給了他們,你們不服,和他們打,最後輸了,在故鄉淪落為難民,被永遠地驅逐了出去。

中東戰爭再次印證了國與國之間那條亙古不變的原則,那就是弱肉強食,成王敗寇。兩千年前亞述人把猶太人趕出去,是這樣;兩千年後猶太人把阿拉伯人趕出去,還是這樣。

TAG: 以色列猶太人阿拉伯亞伯拉罕埃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