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學科:如何擺脫簡單拼湊,實現融合貫通?

學科的定義是清晰的,但我們面對的世界卻是個複雜體系,解決這個複雜體系中的問題需要多學科交叉研究。鼓勵學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在制度和政策等方面,卻又有很多需要釐清和探索的問題。日前,2021年度全國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長聯席會年會在北京大學召開,來自40餘所高校院所的150餘位專家學者共濟一堂,探討學科交叉的組織與未來發展。本次大會是全國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長聯席會在首屆聯席會議上成立近一年後,由聯席會秘書處北京大學第一次舉辦的年會,開幕式由聯席會秘書長、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湯超主持。

其中,大家比較關心的一個問題是:無論是人才培養,還是科學研究,究竟怎樣才能讓不同學科真正融合,而不僅僅是簡單的疊加?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在2020年成了交叉科學學部,加大了對學科交叉的支援力度。這一舉措在中國科技界引發了強烈反響。基金委副主任陸建華院士提到,交叉科學學部已經完成了今年上半年集中受理的專案資助。他說:“總體情況令人滿意,從今年交叉科學部專案申請來看,國內確實有一些科學家已經在從事交叉科學研究,他們具備相當的能力,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用多學科的思維和方法解決問題,有一些研究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同時我們也看到,真正交叉的比例還不是太理想,有一些專案只是不同學科知識的簡單拼湊,沒有實質性學科交叉融合。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交叉,而是為了申請專案而交叉,這種情況確實還不在少數。”

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呢?

促進學科的交叉融合,應該是學術發展的內生需求,而不是為了交叉而交叉。交叉學科的定義仍有爭論,但科研實踐已經走在了前面——這應該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而不應是機械的學科疊加。

國家奈米中心主任趙宇亮院士一直從事奈米材料的安全性研究。他在國際上率先提出奈米材料安全性問題,建立了我國首個奈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實驗室,是國際公認的奈米毒理學和奈米藥物領域的開拓者。這位曾經的核物理學家深切地感受到科學交叉融合的重要性——在過去的十多年中他一直在從事奈米藥物運輸技術的研究,“奈米材料進入體內時,究竟會發生什麼?或者說它的安全性怎麼樣?”要弄懂這個問題,需要材料學、毒理學、化學、生物、醫學等專業的協作。趙宇亮回憶學科的初創階段:“我那時候天天到北大醫學院聽課,聽毒理學。北大一位教授是我國毒理學教科書的作者。那個時候他已經退休了,我請他教我們做實驗、給我們講課、帶學生,這樣才把這個領域做起來。”

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院長韓啟德院士說:“學科交叉研究首先要帶著問題,我始終強調問題導向,至於最後能不能學成學科,我們不要太在乎這個。我們就是不同學科背景的人發揚長處,首先能夠提出好的問題,然後大家集中精力來解決這個問題。評價也不應以有沒有交叉來評價,還是要以科學問題解決得好不好來評判。”他提醒:“不一定交叉就是好的。學科本身就是在交叉研究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很有道理的。我們很多世界性的突破都沒有在專門的交叉學科形成,都是某一個領域的。”

促進學科的交叉融合,也需要自上而下的政策驅動,這樣才能讓不同學科背景的科研人員擺脫“打散工”的焦慮,沉下心來安靜做科研。

在北京大學生物醫學跨學科中心主任程和平院士的團隊中,有學生命科學的、有學醫學的、有學計算機的,他自己本身也是多面手——程和平本科是學生物力學的,又在生物醫學系讀了第二學位,畢業後在無線電系任兩年助教。這讓他在研究中既能提出問題,也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自主研發科研儀器,做別人沒做過的科研,“對科學研究來講,終於有一次人家羨慕我們的裝備”。

從程和平的經歷看,能將不同學科背景的人才凝聚在一起,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專案驅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起的國家重大儀器裝置研製專項給了程和平很大的支援。程和平說:“我們實現了高度跨學科、跨學院的交叉,在大專案的驅動下,我們這些人很自然的走到一起。”

促進學科的交叉融合,也需要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配合,以確保有充足的、高質量的人才供應。

近年來,在交叉學科人才培養上,我們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以北京大學為例,校長郝平介紹,北京大學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前瞻性的成立一批跨學科研究中心,2006年又在整合相關跨學科平臺的基礎上成立了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15年來,研究院已經發展為擁有11個研究中心,近1100平在讀博士生的交叉學科教學科研重陣”。

如今,發展交叉學科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教育界和科技界的共識。郝平說:“2020年是中國交叉學科發展程序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2020年7月交叉學科成為我國第14個學科門類,這是時隔8年後國家首次調整學科門類設定。同年11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成立了交叉科學學部。同年12月,全國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長聯席會宣告成立,秘書處常設在北京大學。這些標誌性事件充分體現了國家對交叉研究的高度重視,以及教育界、科技界在建設交叉學科上的主動作為,必將有力推動我國交叉學科的長遠發展。”

韓啟德提醒,做學科交叉最重要的是培養良好的創新和交叉的研究生態。他說:“交叉研究機構像生命一樣,是具有持續動態、非均衡的生命系統,有內在複雜的自組織性。在管理上要去行政化、扁平化,文化至上,建設自由探索、包容、容錯、合作的文化。”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齊芳)

編輯 | 鐵文

TAG: 交叉學科交叉學科交叉科學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