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語文七年級上冊必讀書目《朝花夕拾》讀書筆記之(十)《範愛農》

部編語文七年級上冊必讀書目《朝花夕拾》讀書筆記之(十)《範愛農》

前面我們已經對《朝花夕拾》各章節讀書筆記推送了九期,分別點選下方連結即可閱讀:

部編語文七年級上冊必讀書目《朝花夕拾》讀書筆記之(十)《範愛農》

今日共讀《範愛農》。

【寫作背景】

範愛農與作者魯迅是同鄉,在日本留學時與魯迅認識。1912年,範愛農溺水而亡,作者魯迅作此文予以悼念。此文寫於1926年11月18日,最初發表於1926年12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1卷第24期,後收入《朝花夕拾》。

【主要內容】

《範愛農》是魯迅於1926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透過追敘自己在日本留學時和回國後與範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範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迫害的遭遇,表現了作者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全文語言樸素,感情真摯。

範愛農(1883—1912),名肇基,字斯年,號愛農。清末革命團體光復會成員。浙江紹興皇甫莊人。他誕生於一個破落的幕僚家庭,三歲喪父,5歲失母,與妹妹靠祖母撫養成人。範愛農在浙江紹興府學堂求學期間,在徐錫麟的教誨下,範愛農思想進步,學習勤奮,成績優良,是紹興府學堂的高材生,也是徐副辦的得意門生之一。1912年,落水遇難。

部編語文七年級上冊必讀書目《朝花夕拾》讀書筆記之(十)《範愛農》

【中心思想】

此文透過描述範愛農的悲劇遭遇,揭露封建社會對正直愛國的知識分子的摧殘;同時針對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展現出辛亥革命前後的社會病態,對之進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好詞】

容光煥發 愚不可及

茫然無知 一無所有

【好句】

這是一個高大身材,長頭髮,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總象在渺視。

(精彩的外貌描寫,寥寥幾筆,卻勾勒出了範愛農的形象,整個人躍然紙上,極其生動形象。)

從此我總覺得這範愛農離奇,而且很可惡。天下可惡的人,當初以為是滿人,這時才知道還在其次;第一倒是範愛農。中國不革命則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須將範愛農除去。

(帶著賭氣般的語調,表現最初對範愛農的極差印象,也為後文兩者交情變好、及對範愛農的悼念起到反襯作用。)

部編語文七年級上冊必讀書目《朝花夕拾》讀書筆記之(十)《範愛農》

在衙門裡的人物,穿布衣來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換上皮袍子了,天氣還並不冷。

(這句話寫了“光復紹興”後,衙門裡的人著裝華貴、虛榮,也表達了對死難者的同情,抒發了內心的責任感。)

也許明天就收到一個電報,拆開來一看,是魯迅來叫我的。

(身處逆境的範愛農,對生活充滿期待,對友人滿心信賴,懷揣著對明天的憧憬,是當時困頓中的精神支撐,也以此襯托兩人的交情之深。)

部編語文七年級上冊必讀書目《朝花夕拾》讀書筆記之(十)《範愛農》

【讀後感】

範愛農是當時社會充滿愛國情懷的一群小知識分子的形象代表,他們的命運起伏與時代的發展緊密相連,經歷了對黑暗的不滿、對革命的期待以及對革命的失望的心路歷程,社會的迫害、生活的窘迫又將他們逼入絕境。

文章以作者與範愛農從東京初識的誤會、故鄉重逢的瞭解、並肩共事、別後聞變到“不知他唯一的女兒景況如何”,構成一條與範愛農的交情線索,又以範愛農“愛喝酒”“不喝酒”“不大喝酒”“還喝酒”“死於酒”這一線索串起了他的一生。整篇文章看起來,是範愛農的一生及與魯迅交情始末的簡述,實際上也是透過範愛農這個人物形象及其生平故事,描述了當時社會境況。

範愛農其實是一個知識青年,也有愛國情懷,但是長期受到封建思想及封建主義的壓迫,鬱郁不得志,最終離奇死去。

作品透過平易樸實的記述,抒發了情感的跌宕起伏,回憶了亡友短暫的一生,也充分表達了對封建復辟勢力的痛恨之情。

TAG: 範愛農魯迅革命1912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