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餘有個小村莊,承載著歷史文明的遺蹟,有江南罕見的古建築

在距江西新餘市城區20公里處孔目江畔的觀巢鎮,有一個小村莊叫漢泉村。村中一口活泉之水,汩汩湧動,永不枯竭。泉水生生不息,眷顧這塊純樸的土地,福澤養育著這裡善良勤勞的村民,承載著歷史文明的遺蹟。村中先人把活泉之水,取名漢泉,漢泉村便由此而生。

江西新餘有個小村莊,承載著歷史文明的遺蹟,有江南罕見的古建築

在漢泉村口,一棵直徑約1。6米,樹高近20米的古樟樹,粗壯、高大、枝繁葉茂,雖歷經數百年風雨,仍生機昂然,虯然蒼勁,葉濃似雲,成為村頭路旁一道亮麗的風景。如同一位蒼桑的老人,慈祥敦厚,忠實守護著這小村的安寧。

江西新餘有個小村莊,承載著歷史文明的遺蹟,有江南罕見的古建築

走過村口溪邊的古樟樹,前行數十米的不遠,一座典型的明朝江南廳堂式宅院群體建築,赫然醒目。這就是有著600多年曆史的江西省重點保護單位的晝錦堂。其設計獨特,氣勢宏偉,彷彿能看到當年的主人衣錦還鄉,榮歸故里,讓他鄉仰望的熱鬧場景。

江西新餘有個小村莊,承載著歷史文明的遺蹟,有江南罕見的古建築

晝錦堂又名張均海官廳,由明朝兵部駕部主事、漢泉人張均海於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所建,據《漢泉張氏族譜》記載:時洪武二十八年乙亥也,學士解縉先生親書“晝錦”二字以贈(張均海)行,故後名其祠曰“晝錦堂”。

江西新餘有個小村莊,承載著歷史文明的遺蹟,有江南罕見的古建築

晝錦堂是一座典型的明朝江南廳堂式宅院群體建築,磚石木結構,建築面積950平方米 外殼青磚青瓦,內系木質樑柱列架,從建築平面看,中軸線上依次為水塘、旗杆、上下馬石、大門牌樓、主體建築、花園等,外圍垣牆,佈局合理。從主體建築結構上看,採用穿鬥式與抬梁式混合結構,造型輕巧秀麗。堂屋面闊三間,前後三進,單迸平面簡潔,中為廳堂,中有兩個天井,兩側有廂房。廳前為明朝青磚牌樓,首進正中懸掛大學士解縉親筆書“晝錦”二字木刻橫匾和一副對聯:“晝錦佳仕司馬第,曲江世來大諫議”。

江西新餘有個小村莊,承載著歷史文明的遺蹟,有江南罕見的古建築

祠堂地面均以花崗岩石、青磚鋪砌,屋面為坡頂,兩頭夾山牆,建築內木刻與石雕相映成趣。堂前有泉井、馬廄,屋後花園(已毀)、垣牆、古柏依次拱衛,整個建築看上去清爽秀逸,雅正宜人。泉名漢泉,冬暖夏涼,其味甘洌;馬廄雖毀,但石鑿馬槽尚存;古柏則枝幹蒼遒、松針繁茂,體現了歷史的滄桑之感。堂內上頂嵌有八角藻井,其浮雕古樸典雅,廳內花格門窗。石刻井壁圖案有:鯉魚躍龍門、金龍起舞、花團錦簇、鷺鷥採蓮、芙蓉出水、牡丹國香等七種,磚刻細緻,圖案精美。廳左有泉井,泉水冬溫夏涼,大旱之年,仍流溉不竭。張均海曾作《漢泉圖》,名人為之題詩作賦。附屬文物:匾額、雕刻、石馬槽、泉井、古樟、古柏、八字弧形大門樓等儲存完整,其中尤其珍貴的當屬“八”字弧形大門牌樓和天井組合式石雕圖案。1984年5月和2000年7月,晝錦堂分別被新餘市和江西省列入全市、江西省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江西新餘有個小村莊,承載著歷史文明的遺蹟,有江南罕見的古建築

晝錦堂還儲存的一些匾額和楹聯,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耕讀傳家、光耀門庭的祈盼以及古人“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晝錦堂牌樓的堂匾兩個鎏金大字“晝錦”,是一塊木質橫匾,字型遒勁雄渾,飽滿大氣,蒼勁有力,字跡稍微凸起於匾面。“晝錦”二字的來歷和這“晝錦”堂匾,其實源於一個典故和一個真實的故事。

江西新餘有個小村莊,承載著歷史文明的遺蹟,有江南罕見的古建築

“晝錦”二字來源於項羽的故事。秦末項羽率軍入關,屠城咸陽,有人勸他留居關中。項羽見秦宮已毀,思歸江東,於是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業行,誰知之。”項羽的意思是白晝穿著華美的錦繡衣服返回故鄉,讓大家都看到而羨慕,這才能顯現出他的富貴與驕傲。此後就稱富貴還鄉為晝錦。唐劉禹錫在《劉夢得集》卷五《贈致仕滕庶子先輩》中曾詠道:“朝服歸來晝錦榮,登科記上更無兄。”還有宋代的韓琦、章得象皆為宰相。致仕歸裡,各建晝錦堂,宋歐陽修曾為韓琦撰寫了《相州晝錦堂記》。

江西新餘有個小村莊,承載著歷史文明的遺蹟,有江南罕見的古建築

而“晝錦”堂匾是源於張均海與解縉的同鄉之誼。張均海(1344—1413年),名鼎,字均海,學問淵博,擅長辭章。其先世由廣東韶關曲江遷居里元板塘,後移居漢泉。洪武十五年(1382年),以人才薦授兵部駕部主事,推賢讓能,廉潔幹練,人頌其德。據《明故兵部主事張公均海墓誌》,“……張主事之當政也,上不負於國,下不負於民,在職六年,舉無過事”。後因生病,請求告假。朝廷特令支俸養病京師,不必朝參署事。病好後上朝拜謝,洪武皇帝朱元璋喜歡老成的舊臣,想重用他,但張均海看破名利,懇請回籍養老,於是皇上賜宴遣歸,這時正值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作為江西老鄉的解縉為了祝賀張均海衣錦還鄉,特意題寫“晝錦”二字相贈。張均海回家後,將“晝錦”二字作為自己新建家祠的堂號,並製成匾額,高懸於祠堂第一進的中堂之上。如今,為了防止匾額等附屬文物被盜,新餘市博物館收藏了這塊匾額。

江西新餘有個小村莊,承載著歷史文明的遺蹟,有江南罕見的古建築

明成祖朱棣永樂十年(1412年),張均海及幼子明高(張均海共生三男:長子明初、次子明覆、幼子明高)遭小人誣陷,待罪於京。後雖平反,父子獲釋,但張均海從此一病不起,於次年七月辭世。其妻袁氏死後與其合葬於侃山前太平坪(今觀巢鎮港背村委太坪村)。

江西新餘有個小村莊,承載著歷史文明的遺蹟,有江南罕見的古建築

保護好古建築,就是對文化的尊重。為了保護好“晝錦堂”這座歷史的建築,新餘政府前後數次撥款對其維護和修繕,以確保晝錦堂“面不改色”。如今,這座古建築再次容光煥發,亦使漢泉村煥發出勃勃生機。該村依靠文化歷史遺蹟和自然景點,著力打造旅遊新名片,發展文化旅遊產業。

TAG: 晝錦堂張均海晝錦漢泉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