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出家師父法名的“上下”隱藏何種深義嗎?

你知道出家師父法名的“上下”隱藏何種深義嗎?

人們在請問出家人的名諱時,

往往會用到“上下”二字,

例如:“請問師父上下?”

你知道其中隱藏何種深義嗎?

“上下”二字使用時有什麼講究呢?

尊稱“上下”不是佛教專有的,而是中國過去的習俗,這在《禮記》裡面講得很清楚。不同於現在,過去非常重視名分,例如晚輩絕對不能稱長輩的名,那是大不敬,甚至同輩之間一般也不會直稱對方的名。那麼怎麼稱呼呢?

應當知道,一個人除了名之外還有字,用以詮釋名的含義。《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說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就以男子為例,當男子滿二十歲成年,要行冠禮。冠禮之後便是成年人,這時一般人就不能直呼其名了,應該要稱他的字。

你知道出家師父法名的“上下”隱藏何種深義嗎?

成年之後,名只有兩種人還能繼續稱呼,一個是父母,一個是老師,只有父母、老師一生都是叫他的名。若在朝廷做官,皇帝也得稱官員們的字,如果皇帝稱誰的名,那麼這個人就要被判罪了。所以,在從前對一個人非常尊敬,就要稱字。

彼此之間以字相稱是為了表示尊敬,但時間長了之後,一些人漸漸感覺稱字還不夠恭敬,於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號。

那麼名、字、號有何不同呢?一般來說,名、字都是由尊長代取,而號則不同;號最初是自己取的,稱為自號,後來才有別人送上的稱號,稱為尊號、雅號等。另一方面,稱呼字可以表達尊重,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但在自稱時,只能使用自己的名或號,不能自稱字,否則就是妄自尊大。

透過以上內容,就可以知道,在從前對一個人非常尊敬,就要稱字或號,而決不能以名相稱。迫不得已,在向別人介紹長輩的名諱,而這個名諱又是兩個字時,則需要加“上下”,如“家父諱上某下某”。甚至晚輩對長輩稱字也要稱“上下”,或者直接稱字中的某一個字,即某公、某老等。

你知道出家師父法名的“上下”隱藏何種深義嗎?

隨著時代的變遷,如今這些禮儀幾乎都被廢除了,很多人甚至連名諱、字號的含義都不清楚,遑論“上下”……只有佛門相對比較傳統,對禮儀也是一如既然的重視,至今還沿用著這個習俗,這也就有了以“上下”稱呼法名的用法。

除了表示尊重,“上下”二字在佛教中也有著另一層含義:割愛辭親,識心達本,解無為法,是名沙門。出家人為了自度,必須上乞如來正法,以滋潤法身慧命,故法名加個“上”字;自度亦不夠,看眾生沉淪苦海,六道往返不休,受盡無量逼迫,對下發起悲愍救度之心,普令大地一切眾生遠離苦海,度脫三界,故法名加個“下”字。簡而言之,

“上下”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出家修行者稟懷如是宗旨而行道,方不負三寶之恩德。

你知道出家師父法名的“上下”隱藏何種深義嗎?

出家師父們自稱法號有多種方式:釋某某、草字某某、衲子某某、沙門某某、比丘某某。而某某法師、某某禪師、某某上人、某公上人、某某長老、上某下某這些稱呼,則是他人對師父們的尊稱。

至於“上下”兩字,出自《沙彌律儀》。明代蓮池大師著《沙彌律儀要略》,在下篇感儀門中的事師第二雲:“凡人問師諱,當雲上某下某”。

弘贊大師在《沙彌律儀增注》中對此解釋道:“諱”即二字法名也;若問字號,當直雲“某甲和尚”,或雲“某本師”;若問阿闍黎字號,應雲某甲軌範師。清初書玉大師著《沙彌律儀要略述義》釋曰:“因弟子不得直呼師名,故加‘上下‘二字。若問師號,當答某甲和尚,不須‘上下‘二字。”也就是說,“上下”二字僅在師長的法名時使用,對師長的字號則不用如此。

另一方面,法名雖有“上下”,但並不是任何時候都一定要用的。

當法名之後已有“法師”、“和尚”、“阿闍黎”等尊號時,便不必強加“上下”二字

。例如“上某下某法師”,則成戴兩頂帽——“上下”其一,“法師”其二。

你知道出家師父法名的“上下”隱藏何種深義嗎?

這就好像當我們尊稱一位教授,可以稱某教授,也可以稱某老師,但不必稱某教授老師,否則就是尊稱的重複使用。佛門中也是如此,若已經加了尊稱,則不必“上下”。類似的,也不應該出現“釋某某法師”這種稱呼方法,這是需要注意的。

就具體使用場合來說,“上下”僅常用於詢問法師名諱之時。善因法師著《學佛行儀》雲:“不得單稱名字,當稱某某長老、某老和尚、某老法師、某某大師。若面晤時,更不得提出名字,但可單稱長老二字,或法師,或和尚。”可見,無論是向他人介紹法師、長老時,還是參見法師、長老時,或者會在名字後加有尊稱,或者連名字都沒有,僅用尊稱,都沒有另加“上下”的必要。書信也是如此,信中必定有尊稱,因此也無須再加上下。

作為在家佛弟子,尤其是成長於現代社會,對謙辭、敬辭等了解不多的佛弟子,若想如理如法地表達對三寶的尊重,對於這些稱呼及相關的敬辭,都需要悉心學習,方能不致錯用,貽笑大方。

TAG: 上下某某法師二字尊稱